论文是对某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表达科学成果的文章。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是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论文写作的意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大学开始把学术性论文的写作列入教学内容了。例如,《The Mecmillan Handbook of English》(JohnM Kierzer,1940)一书就专门有"学术性调查报告写作”一章。到了50年代,论文写作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CollegeHandbook of Composition》(Edwin C Woolly,1951) 只讲了两种文体:其一是书信,其二则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日本在1963年出版的《文章构成法》中,把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作为唯一的应用文体来讲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论文写作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最早开设写作课程的是中国科技大学。
之后,许多大学陆续开设了科技写作、应用写作等课程或讲座,受到大学生、研究生的普遍欢迎。
198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必须通过相应的学位论文答辩,使大学生学习、撰写学位论文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则更加明确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不仅是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也受到普遍重视。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关注某一专业领域, 并将心得和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予以发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成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很多大学纷纷设立写作教研室,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论文写作课,并把掌握论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论文写作不仅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且成为大学生与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同等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以及大学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
2、论文写作的特点
从中学走过来的大学生,对“文章”并不陌生。所谓文章,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具有完整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式。但是,论文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文章”,不仅内容限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表述方法不同于一般性文章以及文学作品,而且篇幅较长,结构复杂,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化的要求。
因此,针对论文写作的学习、训练和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1)论文的概念
论文是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问题,表述其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实用性文章。
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其一,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其二,论文还是描述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其三,论文是书面语言形式。
因此,论文写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头脑里对有关专业性问题的思考,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
这个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却让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研究人员头疼。经常看到一些研究人员,对某个专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跟人面对面口语交流的时候,侃侃而谈,表述也很清楚,但是一提笔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了。这也让很多人把论文写作视为畏途,认为写论文高不可攀、不敢写。这就是为什么有同样研究经历、同样研究水平的研究人员,有的着作等身,有的则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把思维和写作割裂开来;第二,不了解论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
(2)论文的特点
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又需要描述出来让他人所了解,仅靠口语是无法胜任的。这不仅是因为口语传递距离短、受众少、传递的内容局限性大,更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手段。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思考一些复杂问题时,用文字符号把思考的过程记录,不仅便于反复推敲,还可以使思考更准确、更缜密、更完善。同时,书面语言符号有会意的优势,可以很简洁地表达复杂内容。因此,要求论文不仅符合书面语言的要求,更要符合思维逻辑的要求。
1.科学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客观认识世界。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都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这一基本要求,对本学科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其内在规律。这就决定了论文的作者不能带有偏见,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与一般议论文可以随意表达作者的各种观点是不同的。
论文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内容的科学性上。论文是对某特定科学领域中有关专业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而不是其他。因此,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有一定重要性和关注度的学术问题,必须对学科理论的完善,或现有方法的改进,或新技术的推广,或旧观念的更新等,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内容的科学性,是论文写作的灵魂和生命。离开了内容的科学性,无论表达技巧如何高超、结构如何完美,也毫无价值可言。
论文的科学性特点,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花大力气,周密观察、思考、实验、调查,以真实、全面、充分、有力的论据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只要论据是真实的,再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必然有说服力,也是正确的。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布局、谋篇,不是规范化,而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所谓的“论文写作的功夫在论文之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论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论据的全面收集上。一般的议论文,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只选择与己有利的论据。但论文则要求论据必须全面,不管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支持自己预期的结论,都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不能有选择性地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预料之外的实验结果、调查资料可能更有创新意义。中外科学史上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研究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并深入研究下去,成就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发现。
论文的科学性是由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决定的。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应秉持严肃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可凭着主观臆断、闭门造车;二是论文内容上应保证完全或基本科学,或宣传客观真理,或揭示事物规律,或提出相应的“改造世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等。即使是争鸣性、探讨性文章,也应严肃谨慎、实事求是。
“科学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写论文不是即兴作诗,也非抢发独家新闻,而是一个浩繁的科学工程。每位作者都应下一番扎实而艰苦的调查研究、采集材料和构思撰稿的制作功夫,不可急于求成。
2.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知的新知识的探求。如果只能继承,不能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人类也不会进步。
英国《自然科学史》作者斯蒂芬梅森(Stephen Mason)曾经说过:“科学总是要发展,并有新发现....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论的一种手...的科学理论必然被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所推翻。”因此,论文不能满足于复述已有的成果。这就是创新。
好的科学研究应该做到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反映在论文上,则表现为具有新的论题、新的观点、新的材料和新的证明方法。这是由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的。论文为启迪人类智慧而写,对读者研究或应用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是论文的基本功能。缺乏新意,引导性无从谈起。
创新不是随意发挥和主观想象。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地总结、归纳、概括、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语言表达应清楚、明白、准确、客观,论文的结构和层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要表达的创新思想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写作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先导,以创造性思维为杠杆。在虚心借鉴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进而拿出新见解、新办法。
论文的创新性,表现为“新”,核心则是“创”,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想法。不能是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矛盾问题作一些简单的罗列与归纳,发表一些类似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之类的文字,甚至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有人把创新看得很神秘、高不可攀,这也是轻易"不敢写”的一个原因。其实,所谓的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生在高新科技领域或重大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只要前人没有做过,或对完善现有的理论、方法有帮助的,都可以称为创新。具体到每篇论文,自然也允许其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现。只要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些“新创”,比如新选题、新领域、新材料、新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等,皆属难得,应予肯定。要求论文的所有方面都“前所未有”是不现实的,但是无论哪一方面,至少要有不同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内容,即新颖性。
因此,创新有大小,论文无高低。不仅是有专门]知识的人把他们的观察、实验,以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科学报告叫做论文,就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把他们的经验、创造发明写出来,也属于论文的范畴。
很多论文初学者,感觉创新如同登天,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缺乏“求异”。看到别人的论文,尤其是名家的论文,总觉得头头是道,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有消化没吸收,或有吸收没内化。这种方式是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研究者和研究论文作者的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只能作为学习论文写作的练习,一旦要发表,则要切实注意论文内容的创新性。
3.逻辑性
论文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其蕴涵的内在逻辑性。每一篇论文都是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某个问题的研究、总结,所以,每-篇论文都应当相对地自成一个逻辑体系。
论文的逻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在论文的内容和深度上。论文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一般的现象和过程,也不是浅显的经验和方法,而是作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抽象和生动的科学理论。只有上升到理论的内容,才能提升论文的价值,成为论文的核心。抽象和总结,都是逻辑思维过程。
其次,论文是思维和语言的结合,逻辑是联系作者观点和原始材料的基本纽带。仅有真实的原始资料和实验结果,如果没有符合逻辑的一步一步的推理过程,也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 即使有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不仅难以站住脚、让人接受,也容易被人反驳和推翻。所以,论文的论证过程必须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不能有脱离逻辑的想象、夸张等。这是论文和一般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
4.实践性
论文是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必然具有实践性特征。
首先,论文好与不好,最重要的不是写作技巧的运用,而是对所研究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论文只是这个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形而上的载体。
其次,论文写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写作实践是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 有的人天天说“我要写论文”,可就不动手,自然也不会有论文写出来。因此,在学习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多加练习,是写好论文的重要途径。
第三,论文的选题不是来源于主观臆断,而是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终又应用到实践中,推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是贯穿论文写作的始终的。
第四,写好论文需要除专业知识外的多种知识配合,这些知识来源于阅读实践和经验积累。
5.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写作区别于普通写作的最显着的特点。各种不同体裁和用途的论文,在写作中都有格式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交流的日趋频繁,这种格式正趋于标准、规范和统一, 在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处理和利用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论文写作中,涉及很多国家标准、规范、规定,是写作时必须要遵守的。例如,量和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论文格式、着录规范等。有的是强制标准,有的是推荐标准,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写作法规",也是学习论文写作的切入点。
6.语言的双重性
在论文写作中,不仅使用一个国家的通用书面语言即文字,而且还使用图表、符号、公式等辅助书面语言。前者是自然语言,后者是非自然语言。辅助书面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使论文语言更加简洁、准确和易于表达。两种语言有机地结合,共同承担科学成果的信息存储、表达和传播等任务。
除上述外,论文写作还有其他一些文体和语体特点,在此不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