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途径多种多样,研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对社会现象的探究;也可能来自对文献的阅读,对新闻报道的反应,对传奇故事的追问;甚至可能来自于和同学的闲聊,与别人的对话,或者别人的提问."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学们应当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并积累经验.
一、现实社会生活
歌德说过:"一切理论学说都是灰色的,唯独生活的金树是碧绿的."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各种研究问题最主要、最丰富和最经常的来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广量大,选题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只要深入探索,不难发现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就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商品中,研究发现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崭新的经济学理论.当然,作为科研选题并不是那些表面的、肤浅的问题,而是那些在一定深层次上的、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灵感和一定的思考甚至调查研究才会发现.
例如,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戴维斯(JamesDavis)对团队决策问题感兴趣,因为他发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品质的决定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做出的,如招聘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或者以跨部门或项目小组的方式来组织运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更愿意使用团队来决定重要的事情?团队决策到底是如何做决策的?与个体比较,团队决策有什么优势?首先,他将团队成员的数量作为变量,作为研究团队决策的敲门砖,同时,他还发现团队决策的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与全体通过的原则,更能加速团队决策的进程,他决定将这个变量引进团队决策研究,逐渐形成"社会决策模式理论".这个理论试图描述群体决策的过程,从团队成员在讨论开始前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作为起始值,用团队成员的数量和决策原则作为中间变量,来预测团队最后的决策.接着,他又开始探讨其他变量对团队决策结果的影响,如事先表决、分享信息等.再如,美国心理学家特里菲利特是个自行车迷,在研究美国自行车竞赛联合会的比赛成绩时,他发现集体项目的成绩比个人计时赛的成绩要好得多,在这项具体观察所得到的发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行为的动力源泉问题,他的理论基本上提出了"其他人的行为是一个刺激因素"的观点,特里菲利特认为,如果他的这个结论正确,它就不仅适用于自行车比赛,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类似活动,为了验证他的这一结论,他设计了一项绕线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这一理论假说:一起比赛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绕线速度要快得多.因此,他从一个简单的观察开始,进而把其思想用于实验研究,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他人的活动怎样影响到行为的个体.
二、社会实践需要
人类在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始终是认识和科学的首要课题.许多极其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在实践中所萌生出来的研究课题.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定能找到最有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2009年,笔者在两家民营通信软件企业做调研时发现,研发人员对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颇有微词,认为这种设计非常随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研发人员往往通过团队形式从事研发工作,完成开发任务,这就给个体绩效考核带来很大的难度,于是就萌生了做研究的想法.2014年,笔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一项题为"民营通信软件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构建的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得到企业方的认可.2014年,笔者在帮助一些通信企业做招聘时发现,他们在选拔研发人员时,对选拔标准只强调外在的能力和知识,对内隐的方面关注不够,于是,笔者在2015年申报了工信部通信软课题"通信业互联网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目前已经成功结题.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包含外层、中层、内层三个一级指标,其中,外层包括专业技术、行动力、沟通能力、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六个二级指标,中层包括工作态度、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三个二级指标,内层包括个性与创新意识两个二级指标,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期为通信业互联网技术人员选拔、人员培训与开发、人员绩效考核提供借鉴,为互联网技术人员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笔者曾经指导过一个EMBA的学生论文.这位学生是某直辖市多元信息服务公司的副总经理,其所在企业是一家国有上市企业的全资省级子公司.该企业自2007年收购上市以来,前期主要依靠关联交易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企业规模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电信行业改革重组的深入,运营商管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国有企业市场化变革不断加速,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关联交易收入占比过高;收入增长乏力;企业交付能力不足;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期能力的培养;业务结构单一;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弱;收入、成本"剪刀差"严重,盈利能力较弱等.该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问题的严重性,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审视了历年来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出了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向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技术的考核体系过渡的战略调整,并于2014年起,实施新一轮的转型创新变革,提出了建设西部一流信息化服务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这种现实需要,该学生选择"多元化信息服务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作为研究选题.作者以该公司为例,分析其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绩效考核指标,并运用该方法推进了对经营单元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实践证明,新考核体系对该公司推进创新转型、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经营业绩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又如,"企业研发人员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李永周、方婧婧,科技管理研究.2013,12)一文也来源于现实需要,作者选题的缘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与工作压力有关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导致近年来员工的自杀率大幅上升.当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大部分企业把精力放在了技术的革新和利润的提升上,却并不在乎自己的员工是否感觉到幸福.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获得了幸福感,他们将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产出,这种正面积极的心态就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我们称之为心理资本.研发人员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的心理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和中国人力资源取得优势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研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资本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的327名研发人员进行调研分析,得到了影响企业研发人员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关键因素和回归方程,并以此提出了提高企业研发人员心理资本的对策和建议.
三、从专业心得体会中形成选题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对某些课程内容会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或是对课程内容有独到的理解,或是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延伸有了新的发现,或是对课程内容作不同角度的审视,或是将课程内容与现实进行联系,挖掘其现实意义,甚至包括对课程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等.这些心得、体会和评论,往往是科学研究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论文选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提高论文撰写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做到有感而发、观点鲜明,避免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的毛病.
从本质上讲,心得、体会、评论还只是思考,要使它上升为论题,还必须经历将此思考理论化、系统化并抽象成为学术命题的过程.
四、广泛阅读文献,从文献研究中获得选题
广泛阅读文献是研究灵感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大量阅读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收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信息,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在某个研究领域,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换句话说,找出以往研究中的谬误之处、不足之处和矛盾之处,还有什么是需要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想象力,激发研究的灵感,找到好的课题,走出一条新路.此外,文献阅读还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指出:"随便做什么事情,都要跳到前线去作战,问题不是怎么赶上,而是怎么超过,要看准人家站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老是跟,否则就永远跑不到前面去."这是科学家的切身体会,是取得创新成就的经验之谈.如,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青年时代学习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专着《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等着作时,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数论是一个200年前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数学难题,从此,陈景润便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攻关的研究课题.又如,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他的研究工作无疑取得巨大成功,可以说是"从文献空白点选题"的范例.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我们可以搜索一下近五年的研究论文,就可能发现几个热门的题目:比如公正理论,包括结果公正、程序公正、人际交往公正;比如组织公民行为,又被称为情景行为、角色外行为,还有在团队层面的群体公民行为;比如领导行为,尤其是变革型领导行为;关于创造力和创新行为以及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广泛阅读文献,我们就可以获取灵感,发现好的选题.例如,"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吴文华,赵行斌.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一文,就是在对文献的研究中提出选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信息化与多元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来改变目前不利的局面,而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在对文献的阅读后发现,以往学者对员工创新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大多数侧重于研究员工创新行为的内涵以及目标导向、组织气候、工作特性等因素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而领导风格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则较少.因此,作者在界定交易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从而提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领导风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再如,工作幸福感是近些年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其内涵、结构、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已有不少学者提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笔者的一个硕士生在对文献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在对其后果变量的研究中,工作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但是,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尚未被研究过,于是,她选择将工作幸福感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组织承诺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工作幸福感对个体创新绩效作用的内在机理.
在阅读文献时,大家要注意两点:第一,始终带着疑问、审视、评论的眼光,不要过于"恭敬地""崇拜地""盲目地"接受书籍上、文章上所说的一切,而应大胆质疑.第二,进行广泛的联想.可以从纵向与横向、形式与内容、对象与方法、时间与空间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阅读的文献进行广泛联想.由此及彼,换个角度思考,往往能开启新的思路.
五、参加专业研讨会,与同行交流
灵感是相对模糊的,是分散的,是点状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模糊、点状和分散的想法进行整合.选题灵感的来源是多元的,置身于很多场合中,我们都有可能获得选题灵感的机会.比如,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同行之间交流或者发言时针对某些新事物或新现象抛出的话题可能让我们茅塞顿开;在与师友学习讨论当中,他们不经意的某句或某几句话也可能给我们有所启发,等等.
总之,我们不乏获得选题灵感的机会,生活中的很多我们看似平常的现象或者细节,均潜藏着亟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的内在规律,关键是需要我们多去体验、多去发现、多去质疑、多去交流、多去感悟.
六、导师的意见
在选题时,请教导师往往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课题.一个成熟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内有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中,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导师的这种宝贵经验财富,往往是选题中最有效的,因为他们这些丰富的经验是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这种选题往往容易成功.
以上我们介绍了六种选题的方法,究竟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业务实力而定,只有采用了最能发掘自己学术优势的方法,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学价值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