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教不良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为考察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比较了三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心理问题得分。检验发现,三种教育方式下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分均表现出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事后检验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的家长教养方式依次是:放任忽视型>严厉强硬型>民主尊重型,显示放任忽视型家教方式较之严厉强硬型、民主尊重型更易导致子女心理问题,民主尊重型家教方式在促进子女心理健康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家教方式,见表3.
(3)学校心育工作与学生心理问题显着负相关。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从课程开设、咨询室建立、心理教师配备、开展途径多样性以及学生受教频率五个方面考察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由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均有优劣之分,其选项也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本研究将每个题项上的选择按由劣到优的顺序分别从1开始由低到高赋分,再把每个被试在这几个方面所有题项上的得分相加表示心育状况得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越好。然后对心育得分与六大心理问题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育状况与各类心理问题得分均呈及其显着的负相关(P<0.001,见表4),即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得分较低,心理更健康。
三、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生在社会适应、学习以及情绪三方面问题出现较多。
调查发现,总体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社会适应、学习以及情绪三方面心理问题较多。在社会适应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化加剧,学习功利化越来越严重,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越来越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交际能力发展不足;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养尊处优,父母、长辈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差[1];三是中小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严重不足,不够落实,缺乏实效[2],导致中小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学习方面,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迫切,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外在压力太大;另一方面,现行考试制度导致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度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分数,忽略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学习缺少内在动力和需求,引发多种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方面,现在孩子过多地受家庭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较低[3],随着他们进入青春期,极易产生情绪问题。
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同中有异。
在性别上,男生问题表现更多,这与高屹等人[4](2008)的调查结果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男生的身心发展较之女生存在明显的滞后与劣势有关[5];也可能与中小学女教师比男教师多,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男性教师明显比女性教师少[6],导致男生缺乏认同对象,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来源上,农村中小学生问题更严重,导致这一问题的既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不利处境,也有农村和城市之间文化、教育资源的差距。相比农村孩子而言,城市孩子既有来自亲人的关爱,也占有文化、教育资源的先天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文化、教育的机会,其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关注、控制和疏导。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非独生子女可能不像独生子女那样备受关注,其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且非独生子女学生更多地来自农村,接触心理教育资源较少,所以导致非独生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更严重。开放二胎后,对潜在和新产生的非独生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应引起更多重视。
年级变量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可能与学习压力、环境适应以及心理发展时期有关。[7]小学生身心发展平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因此心理问题较少出现。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多变且复杂,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青春期烦恼问题等接踵而至,而初中阶段的教师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业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关注[8],可能导致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较之小学生明显增多。
3.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心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会有不同的影响。在放任忽视型家庭中,父母要么对孩子过于关心、宠爱,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关心宠爱过度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依赖、任性等不良性格和感恩缺失、情感脆弱等心理问题;放任自流的孩子容易形成攻击、冷漠、情绪不安等心理问题。在严厉强硬型家庭中,父母总爱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做事情,经常采用强制、惩罚、打骂等粗暴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软弱、退缩、意志力差和蛮横粗暴等心理问题。在民主尊重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鼓励孩子、尊重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性格开朗、自信、情感丰富、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与他人相处融洽。无疑,民主尊重的家庭教育方式最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