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沈石溪笔下的动物形象塑造探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5528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其 1980 年发表第一篇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获得成功后,便一直专注于动物小说的创作。数十年来创作了《狼王梦》等 10部长篇,《疯羊血顶儿》等 15 部中篇,《象冢》等几十部短篇,他笔下描绘的动物有红崖羊、盘羊、狼、豺、大象、猎狗、鸽子、野牛、双角犀鸟、长臂猿、狗熊、灵猫、云豹、老鹰等几十种。这些动物在沈石溪笔下不仅具有动物的本能,还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沈石溪通过一个个动物世界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对动物世界关爱,也表现了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对自然生命的理解。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不仅获得读者认可,还获得了学界的关注。其《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一只猎雕的遭遇》和《红奶羊》又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沈石溪动物小说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获得第三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沈石溪的创作在当代儿童文学领域获得赞誉,但其小说中动物形象却也遭受到不少的质疑。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动物小说则是以塑造动物形象为中心。动物形象的成败,关系到小说的优劣。沈石溪在动物小说创作上,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典型化的动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深入研究沈石溪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沈石溪的作品。

  二、研究现状

  1、动物小说“真实性”的争论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而对他创作的批评则始于90年代末,批评开始于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沈石溪的作品是否可以界定为“动物小说”。1997年,吴其南发表《神奇下面是寻常——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解读与评论》①,认为沈石溪的小说只选择了动物的外形和基本行为方式,而所涉及动物的情感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的,是不符合真实的艺术想象。随后,朱自强发表了《从动物问题到人生问题——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模式与思想》②,同样认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为载体来演说人情世事,是悬浮于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之上的一种空想,“兽面人心”是其艺术模式。这两位学者都指出了沈石溪作品中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并以此来否认其为动物小说的定位,也否定其价值。朱自强在其《儿童文学概论》①中提出,文学作品对动物的描写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动物是拟人化的,如《列那狐》;第二种,动物具有人的心智,但行为、表现仍是动物的,如《黑骏马》;第三种,动物是本真的,写实的,如汤普森·西顿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在朱自强和吴其南看来,第三类才是真正的动物文学。持不同观点的有王泉根,他在 1997 年发表了《生命的拷问——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蕴兼与吴其南商榷》②,认为沈石溪的作品是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独特而自足的文本。肯定了其动物小说的观察生命、体验生命、表现生命、引导生命的主题意蕴,并高度评价其文学价值。沈石溪本人也在《我的动物小说观》③中表达了自己坚持创作正宗动物小说的初衷,其塑造动物形象遵循动物本性的,而非简单的人格化。朱自强的学生杨伟的硕士论文《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真实性问题》④,指出沈石溪小说在描写动物时出现很多常识错误,如象群首领是母象,而非公象;斑羚的群落只有十几只,不会出现七十多只的斑羚群等等,以此来论证沈石溪在真实性的问题。朱自强另一位学生董广云的硕士论文《沈石溪类人动物小说研究》⑤,直接指出沈石溪的作品不是纯正的动物小说,只能算作类人动物小说。陈琦的硕士论文《论沈石溪动物小说创作的非写实倾向》⑥,同样是从真实性角度来考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笔者看来“动物小说”的真实性问题,不应该是评价沈石溪小说的一个绝对标准。

  沈石溪的创作中存在常识性错误和非写实倾向,但不影响其对动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深刻主题的表达。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沈石溪创作的非写实倾向可以看作是其动物小说创作的一个开拓性尝试。沈石溪并没有局限在传统动物小说定义的框架内,而是在形象塑造、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读者的反应来看,这些有益的尝试还是得到了肯定的。

  2、主题意蕴研究

  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所要传达的主题意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王泉根的《生命的拷问——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蕴兼与吴其南商榷》①指出,生命文化意识是沈石溪动物小说的主旋律。作家通过动物世界的原始生命形态的展现,表达了赞美生命、热爱生命的主题。刘宁宁的硕士论文《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②,从生命意识的体现、价值追求、评价思考三个方面分析了沈石溪的作品,指出沈石溪的小说通过动物世界的感悟,表达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的生命观。张玉玲的硕士论文《敬畏生命——沈石溪动物小说研究》③,也指出沈石溪的小说以生命关怀为主题,并分析了其生命主题所表现的方式,及审美特质。曲秀丽的《观照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浅谈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社会性》④指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虽然不是以人类为主角,但是其作品中表现的动物间的关系、动物的亲情、动物对人类的报恩,以及动物的生存法则,都是在观照人类社会。李博的《论沈石溪动物小说<狼王梦>中母爱的异化》⑤一文,分析了《狼王梦》中的母狼紫岚的母性形象,指出沈石溪的许多动物小说是对人类社会的类比象征。林琳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成长意识》⑥指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他是以动物世界的酸甜苦辣来象征人类社会的现实境遇,颂扬在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当代少年成长具有深刻的教育警醒作用。总之,对于沈石溪动物小说主题研究,主要观点为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人类社会的类比象征。

  3、动物形象研究

  沈石溪小说创造了丰富的动物形象,但目前研究的集中点还是在“狼”和“强者”等少数形象上。如马亮静的《试论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母爱》⑦,分析了《狼王梦》、《红奶羊》、《狼妻》、《白狼》中的母狼形象,指出了沈石溪突破了传统文学中狼性恶的藩篱,也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其《沈石溪笔下公狼形象特征辨析》⑧一文中,又分析了公狼的形象,概况为猥琐化的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创作动机。其另一篇《试论沈石溪小说野性的呼唤》⑨,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沈石溪小说中对于狼的野性、凶残一面的表现,指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习性为根本,展现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因此,沈石溪的作品是真正的动物小说,而不是动物童话。成静的《浅析沈石溪小说中的强者形象》①,分析了沈石溪作品中的“王者”与“母性”两种以强者姿态出现的动物形象,指出作者在塑造强者形象加入自己的思想意志,使作品展现出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却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然界的真实性。曲秀丽的《浅谈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强者形象》②,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强者形象,指出了这些强者往往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沈石溪正是通过悲剧性的故事,向儿童展示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可见,对沈石溪动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少数作品的个别形象之上,而像《混血豺王》、《疯羊血顶儿》、《一只猎雕的遭遇》、《雪豹悲歌》、《骆驼王子》、《残狼灰满》等作品中的诸多形象还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研究。

  4、艺术风格研究

  艺术风格研究涉及不同的角度,如暴力叙事角度,如高秀瑶的《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③指出,沈石溪的小说在展现自然界的残酷竞争、动物的原始野性时,进行了过多暴力内容的抒写。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儿童读者的影响。情节艺术角度,如曲秀丽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情节艺术》④指出,沈石溪的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刺激,在体现了古典文学中情节制胜的特点。美学角度的,如施荣华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文化的美学追求》⑤指出,沈石溪小说对生命文化的演示、对生命和谐的美学追求,将动物小说提升到了哲学高度。王丽琼的《浅析沈石溪小说中动物的情感与美学思想》⑥指出,沈石溪小说中动物情感是人类社会情感的映射,具备对生命文化观照反思的美学思想。

  5、儿童文学与生态学角度的研究

  儿童文学角度的研究有罗宗芹《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儿童教育观念探析》⑦,文章指出小说中的“美育观、生存观、生态观”对儿童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态学角度的研究有周清叶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态意义》⑧,运用现代生态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对沈石溪的创作进行研究和阐释,指出沈石溪的小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亲近。

  综上所述,沈石溪的动物形象研究还局限在个别作品的典型形象上,缺乏对其整体作品中动物形象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即要全面分析沈石溪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并探讨作家塑造动物形象的方式,以及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及其生态学诉求。

  三、基本内容

  第一章: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真实性”的争论

  通过对动物小说概念的界定,来探讨分析沈石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争论。学界始终以“动物小说之父”西顿的“绝对真实”标准来衡量动物小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物小说创作类型的丰富性。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真实性的限定,赋予动物以类人的情感和思维,塑造出一系列立体丰满、亲切感人的动物形象,拓展了动物小说创作的边界。如果非要用真实性来限定动物小说,那么沈石溪的那部分突破真实性的作品可以定义为“类人动物小说”。从广义上说,一切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都可以称作动物小说,对动物小说再进行细分的话,可分为“严肃动物小说”、“拟人动物小说”和“类人动物小说”,前二者已经是成熟的文学样式,而“类人动物小说”则是沈石溪的一种尝试和开创,它丰富了动物小说的创作类型。

  第二章:“类人动物小说”的动物特性

  “类人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具有三重属性,分别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主体意识。沈石溪在创作中恪守着动物本来的自然属性,以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特征为基础。

  同时在塑造形象时注重描写动物的社会属性,通过社会属性的表现来映射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在塑造动物形象时,赋予动物主体意识,使动物形象更加立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西顿为代表动物小说作家,为了追求文本的真实性,将动物形象局限在自然属性层面。而沈石溪正是突破了绝对真实的界限,在动物形象的社会属性和主体意识上进行了开拓性尝试,才成功塑造大批具有典型性的动物形象。

  第三章:动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核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化的动物形象,赋予了动物崇高的精神品格。首先是勇者形象和牺牲精神。从《斑羚飞渡》中我们可以看到斑羚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所展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从《退役军犬黄狐》中我们可以看到黄狐身上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其次是强者形象和抗争精神。从《残狼灰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残疾的狼,不屈服于命运,努力拼搏成为狼王的。从《疯羊血顶儿》中,我们看到盘羊如何同敌人抗争,同命运抗争的。第三是母亲形象和成长主题。从《狼王梦》中,我们看到母狼紫岚在望子成龙的母爱下,作出了一系列疯狂的举动。紫岚是无数望子成龙母亲形象的缩影,她的故事给人以警醒。《骆驼王子》中我们看到从小在溺爱中成长的骆驼王子缺少生存技能,最后沦为家养骆驼。骆驼王子就是无数在溺爱中成长孩子形象的缩影。

  第四章:动物形象的生态学诉求

  动物小说是生态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即蕴含着生态文学的诸多诉求,而这些生态学诉求正是通过动物形象展现出来的。首先是敬畏生命,人类应该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沈石溪通过塑造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形象,让人们认识到动物是一种可敬可畏的生命。其次是动物解放,把动物和人类放在平等的地位,停止对动物的虐待和迫害。沈石溪通过对人类杀戮和残害动物行为的展现,来警醒人们爱护动物、善待动物。第三是遵循自然,大自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生态系统,人类可以利用它,却不能干预它。沈石溪通过小说展现了人类活动是如何破坏生态系统的,警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

  第五章: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

  传统的生态文学创作依旧将人类放在中心位置,所有动物的生存状态和大自然的微妙变化都是在人类的观察下,从人类的角度去思索和审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视角中,人类占据有主宰地位,人类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中的一切。真正的生态文学倡导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去创作。沈石溪在他的动物小说创作中就摈弃了人类视角,运用动物眼光去审视人类和自然,将动物和人放在平等地位,放弃了人类的尺度,以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类和动物。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视角也是其对动物小说和生态文学的一种尝试和开拓。

  第六章: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的意义和不足

  沈石溪的小说因一系列典型的动物形象而产生广泛影响。首先,从动物小说角度看,沈石溪的动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典型性,其在创作方式的尝试对动物小说有开拓性。第二,从儿童文学角度,沈石溪的动物形象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深化了儿童文学所能表现的生命主题,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创作范本。第三,从生态文学角度,沈石溪从动物视角去创作生态文学,丰富了生态文学的创作范式。最后,探讨沈石溪动物形象所存在的失真和重复的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首先是从动物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入手,以“类人动物小说”的角度切入,梳理关于沈石溪动物小说真实性的争论,解决其争论产生的根源所在。其次对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目前学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作品的几个典型形象之上,尚没有对沈石溪小说中动物形象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最后,在梳理动物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学诉求。动物小说作为生态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型,沈石溪的作品中也蕴含了一些生态学的命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概念界定角度入手,厘清了沈石溪动物形象真实性的相关争论。同时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沈石溪小说中动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和生态学诉求,并探讨了沈石溪对于生态文学创作中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开拓。根据本课题的论证需要,将采用文本细读法,归纳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举例论证法等研究方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