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调查结果。
4.2.1 小学教师做研究的认知情况结果。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认知的现状。
在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中,根据李克特五点分法对相关题目进行正向或负向记分(1-5 分)。数据的中间值为 3 分,平均分低于 3 分的,说明对研究的认知程度较差。平均分高于 3 分的,说明研究的认知程度较高。因为各维度所涵盖的题项数目不同,所以不宜直接比较平均数的大小,本文用各维度的平均值除以各维度的题项,用求得的每题平均数的数值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运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小学教师认知情况的五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 4-6 可知,各维度题目的平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研究观念判断、研究评价认识、研究价值认识、研究动机、研究知识与方法。从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认知的总体情况的平均数为 3.37,略微大于数据的中间值 3,说明小学教师研究认识的总体情况比较良好。虽然小学教师研究认知的总体情况略高于平均值,但是在某些具体维度上却出现低于平均分的情况。其中研究知识及方法维度平均值为 2.50,低于平均数 3.在研究动机方面,设置 5 个小题,平均值为 3.24,略低于研究认知总体情况的平均值 3.37,这也显示出需要给予重视的地方。
另外,根据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研究动机的题项设置上也做了相关区分,具体题项的设置和得分情况如表 4-7.
内部动机方面设置两个相关小题,平均分分别为 3.27 和 3.17,外部动机方面设置两个相关小题,平均分为别为 3.72 和 3.61,由此可知,小学教师外部动机的平均分均高于内部动机的平均分。
2.影响小学教师认知情况的个人背景差异。
在了解了小学教师研究认知情况的现状之后,用 SPSS19.0 软件对所调查的问卷数据做平均数差异显着性分析,以期发现影响教师研究认知的个人背景差异。其中,自变量为性别、是否师范院校毕业,分别作独立样本 t 检验。自变量为教龄、最高学历、职称、主要任教学科,分别做单因素变量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认知情况作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 4-8 可知,在研究价值的认识上,其 Sig.值为 0.034,因为 0.034 小于 0.05,则证明在研究价值的认识上,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差异。在平均分上,女性为 3.55,男性为 3.31,女性的平均分高于男性。从平均分的排序看,男性和女性教师在研究观念的判断上得分最高,分别得到 3.98 和 4.2,在研究知识与方法方面得分最低,分别得到 2.43和 2.55.
(2)教龄上的差异。
对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研究认知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表 4-9 可知,在研究动机、研究评价认识上,Sig.值分别为 0.012 和 0.014,均小于 0.05,则证明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在研究动机、研究评价认识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
在研究动机方面,教龄 1-5 年的教师研究的动机水平最高,平均值为 3.47.其次是教龄为 6-15 的教师和教龄为 16-25 年的教师,而教龄 26 年以上的教师研究动机的水平最弱,只有 3.09.在研究评价认识方面,教龄 26 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得到 4.00 分。教龄为 6-15 年的教师得分最低,只得到 3.63,这说明教龄为 6-15 年的教师对研究评价的认识不足。
(3)学历上的差异。
对不同学历的小学教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在研究评价的认识上,Sig.值为 0.013,小于 0.05,说明不同学历的小学教师在研究评价的认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五个维度的平均分排序上,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高于本科和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的得分。
(4)是否师范院校毕业上的差异。
对是否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教师研究认知情况做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 4-11 可知,各维度的 Sig.值均高于 0.05,说明小学教师的研究认知情况在是否师范院校毕业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5)职称上的差异对不同职称的小学教师研究认知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表 4-12 可知,各维度的 Sig.值均高于 0.05,说明小学教师的研究认知情况在不同职称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不同职称的小学教师在维度平均分的排序上,也没有体现出一致的现象。
(6)任教学科上的差异对不同任教学科的小学教师的研究认知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在研究价值认识、研究知识与方法、研究观念的判断上,不同任教学科的教师的研究认知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Sig.值分别为。021、。016 和。037,说明不同任教学科对小学教师研究认知有明显的影响。从各维度平均分的排序上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得分要高于数学、英语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得分,从整体上表现出比较好的认知水平。
4.2.2 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方法意识调查结果。
1.识别研究问题的现状。
问题是研究者研究的焦点,由问题进而形成一个研究课题。1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能够被研究。作为一个研究者,首要的就是区分可研究问题和不可研究问题。可研究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能够收集某些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价值的问题,如内隐着正确与错误,合适与不合适等概念,否则不易作为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五个小题,以测试小学教师能够正确区分可研究问题和不可研究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由图 4-1 可知,在识别可研究的问题上面,只有 11.18%的小学教师能够全部回答正确,88.82%的教师没有正确的识别可研究的问题。
2.研究问题类型的现状.
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切实可行的、表述清楚的、有意义的和符合道德的。2除此之外,一个好的问题通常要研究某种关系,也就是要探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一个纯粹的描述性的研究问题,如:一个探究取向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类的问题中,研究者只是想确认某些特征、行为或观点,而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象或行为。作为探究、求解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有必要将此类问题进一步加工,也就是通过探明解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事物。学会观察和注意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可以增进研究者对于事物的理解,进而理解世界。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 A、B 两组问题(A 为描述性问题,B 为关联性问题),每组各包括两个小问题。通过对 A、B 两组问题的选择,来调查小学教师所关注问题的类型。
据图 4-2 可知,76.00%的小学教师对于关联性问题更为感兴趣,23.02%的教师倾向于描述性的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