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学教师发表论文的内容分析。
5.1 研究的目的。
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研究的科学性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此,本文对近三年来小学教师在发表的文章中所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的回顾和评价,概括我国小学教师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提高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根据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对小学教师在教育类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做了抽样统计分析。在中国知网中初等教育的学科领域下,分别以研究、实践、探索、应用为篇名进行检索,1检索范围为 2010-2012 年,作者单位为小学。在每一年发表的论文中按照被引频率由高向低选取前 40 篇文章进行分析,共查阅文章 120 篇。然后对这些文章从研究对象、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码。目的在于描述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呈现各种方法的应用概况。
5.2 研究设计。
本文的分类标准: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2以研究对象、研究程序为标准,对小学教师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做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第二部分,调查教师收集资料的方法;第三部分,调查教师分析资料的方法。
5.2.1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本文将研究对象这一维度分为六个分析类目(教师发展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德育研究和校本研究 ) ,并对其分别做了清晰的界定,如表 5-1 所示。
5.2.2 对研究方法的分类。
首先,本文在瞿葆奎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分类的基础上,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区分。
1然后,根据研究程序,把研究方法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继而,确定了本文的分类体系。
1.对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分类。
依照教育研究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力求使用客观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关注影响研究对象行为的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定性研究不关心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而注重教育行为、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及特征。以下是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分。
2.本文的分类体系。
在以上分类的标准上,确定了本文的分类标准,并对具体使用的方法做了简要解释(表5-3)。
5.2.3 归类步骤。
首先,阅读所选的文章,共计 120 篇,对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识别,研究方法包括教师的收集资料方法,分析资料方法。其次,按照表 5-3 中的分类体系,对所识别出的研究方法逐一归类。用到的方法用数字“1”标识,没有用到的方法记作“0”.
在一篇文章中如有用到多种研究方法,尽量选择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当一篇文章使用了多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时,可以按照表 5-4 所示的优先等级对该文章进行归类。
5.2.4 归类信度检验。
为了评定内容分析的可信度,除了需要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对相同类目分别作评判记录外,还需要比较他们得到的评判结果的一致性。对这种一致性的分析成为信度分析。
一般而言,一致性高,内容分析的结果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一致性低,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就比较低。
1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
R(信度)=n X (平均相互同意度)/l+[ (n-1) X 平均相互同意度]²
其中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
(A 为相互同意度,M 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数,N1 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 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在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时,通常由研究者本人作为主要的评判者,由一人以上的其他人员担任助理评判者,然后把主要评判者的判定与助理评判者的判定进行比较,得出相互同意度。本文通过设定检索条件,选取每一年与主题相关度相关的前十篇文章为样本,由我和另外一位合作者4按照表 3.3 的分类体系,对文章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识别和归类,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R=0.95,从而表明本文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归类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5.3 研究结果。
5.3.1 对教师研究主题的统计结果。
在教学研究类目中,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最多,占到 41.5%,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关于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分别占到 25.5%和 24.5%,而像关于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研究比较少见。
5.3.2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
本章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有效文章按表 5-3 的分类体系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数据来源应用情况和分析数据情况。
从上图看出,近三年来关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并没有显着变化,以定性研究为主的论文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定量研究的文章数量比较少,在 2010 年、2011 年、2012 分别只有 3 篇、2 篇和 3 篇,分别占总篇数的 7.5%、5%和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