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评析的意义在于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去读书, 然后再用读书所得的感受去生活。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欣赏文学作品, 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全文]
添加时间:2019-06-06
张以宁 (1301—1370) , 字志道, 自号翠屏山人, 古田 (今属福建) 人, 家居翠屏山下。《明史·文苑传》记载“以宁有俊才, 博学强记, 擅名于时,...[全文]
添加时间:2019-02-19
主题、题材选本让我们感到, 我们和诗人、诗人和诗人之间, 其实是心意相通的:时间或空间的距离, 是微不足道的。即是说, 诗歌主题、题材选本与...[全文]
添加时间:2019-02-19
日常化、生活化、琐细化作为宋诗的重要特点, 已为我们所熟知。它发端于杜甫, 在元、白诗中逐渐明显, 到宋代则成为典型特色。这一发展过程, ...[全文]
添加时间:2018-11-07
幽默在艺术上呈现出的审美特质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特质、修养紧密相关, 因而不同的作家其幽默的艺术特征会有不同的倾向:王小波的机智佯庸, 史...[全文]
添加时间:2018-11-07
基于边塞军事政治活动和与边疆各民族交流的史实, 融合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经历、感知、想象, 诗人们刻画了戍边战争、从军报国、边地山川风物、...[全文]
添加时间:2018-06-22
“温柔敦厚”最初是作为伦理规范而提出的, 之后, 与文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发生关系, 特别是对于诗学批评而言, 关系更为密切。从其提出...[全文]
添加时间:2018-06-22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本来就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等习惯产生影响。而网络的便捷让人们习惯娱乐化阅读,致使网络小说内容多无深度,无较为深...[全文]
添加时间:2016-09-20
摘要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作者的角度来研究小说写作,从写作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而言,这当然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小说写作从来就不是自言自语...[全文]
添加时间:2016-06-19
综观李清照的词,从愁永昼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贯穿了李清照的词作。无论是其前期的闺阁闲愁,还是后期的黍离之悲,都令人感到一种亦浓亦淡...[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1引言当西方美学对美孜孜以求时,中国美学却对妙情有独钟。根据相关研究,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虚实相生,玄远幽深,精微难言。①而王维(...[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在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历史上亦是一位贡献非常大的人。他在文学题材、审美情...[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一、寂寞之义说道寂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千般咏叹复又千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游子式的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冯延巳在唐五代词人中别具一格,秾艳如飞卿,清丽如端己,超脱如后主,均与之不同家数,承启花间情调,又开北宋一代风气。本文即立足文本,从...[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者焉。[1]非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白居易与苏轼二人,皆为诗坛巨擘,皆对当世乃至后世影响极大。而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经细心梳理发现,二人在艺术风...[全文]
添加时间:2016-01-15
当前,奇幻类文学①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奇幻类文学的代表人物江南以2550万的年...[全文]
添加时间:2015-11-26
回顾当代诗歌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当代新诗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从重视所指的叙事到推崇能指的叙述,从显性抒情到隐性抒情的多维转向。...[全文]
添加时间:2015-10-13
文人尚盟并俨然成风,堪称宋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现象之一。北宋徽宗、钦宗两朝处在历史衔接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结盟在整个有宋一代颇显特别...[全文]
添加时间: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