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各体文学论文

王维诗歌中的精妙之处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3462字

  1 引言

  当西方美学对“美”孜孜以求时,中国美学却对“妙”情有独钟。根据相关研究,“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虚实相生,玄远幽深,精微难言。①而王维(701?-761 年)是中国唐代着名诗人,其山水田园诗清丽、悠远、生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深深喜爱并广为传唱。本文试分析其诗歌“妙”之所在。

  2 王维诗歌之虚实相生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臻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5]35总的说来,就是主张诗歌应形神相长,有无相形,虚实相生,以有限之文字,引无穷之想象。

  王维《酬张少府》一诗颈联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1]37表面上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如青松、清风、山林、明月等,以及这种恬淡之境之下人与自然的圆融统一:风吹着人的衣带,月照着人弹琴,宁静安逸,其乐融融。而事实上,联系当时张九龄被贬、王维政治理想破灭的历史背景,读者不难发现此情此景传达的其实是对滚滚红尘的失望、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山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再看《终南别业》,颈联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40粗略地看,此句写的是一个人的“身游”---行,“目游”---看;仔细一看,它侧重的是“神游”---思想的活动。“水穷”表示水流穷尽、没有水了,而“云起”表示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又有水了,所以此句传达的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表示人生转机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的信仰,这也是王维晚年过亦官亦隐的生活时舒适恬淡、自得其乐的心境的写照。在王维《老将行》中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1]52一句,表面上是感慨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在征伐匈奴的战场耀武扬威、名震天下、升官晋爵之幸,以及李广将军虽屡建奇功却不被汉武帝所赏识、所封侯之悲,事实上是言在彼而意在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感慨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感慨命运的不公。

  “1830 年,华兹华斯在写《抒情歌谣集》序言的时候写道:‘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3]275王维在其诗歌中,能够借助相关的景物、人物来抒发相应的感情,将无形的感情诉诸于有形之事物,这就使其感情的流露自然顺畅、不留痕迹、浑然天成;同时也使诗歌脱离一望而知的浅薄,使人读来如引醇酒,余味无穷。

  3 王维诗歌之玄远幽深

  “古人所追求的玄远之妙,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类型。”[5]36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物我之间关系之远。

  这三种玄远之妙,在王维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

  首先,看空间之远。“万物之间存在着互赠的关系”[4]332,壮丽的山川让人心旷神怡,头脑为之清爽,心胸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王维许多律诗的首联就是壮美的自然图,先声夺人,为全诗奠下雄浑的基调。如《过香积寺》,首联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37尽管香积寺具体位于何处还是个未知数,然而单单看其周围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就让人感到视野的开阔,更主要的是它将人的思绪引向无限,去感受掩映于群山之中的香积寺的神秘与威严。再看赠送给即将赴梓州为官的李使君的《送梓州李使君》一诗,其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1]38当中的“万壑”、“千山”、“参天”等表达无不让人感到锦绣山川的伟岸、俊秀,而大好河山最易激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对友人的殷切期盼,鼓励其创造政绩,在先贤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再比如《汉江临泛》一诗首联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39写汉水由楚国边界进入三湘(漓湘、潇湘、蒸湘),又在荆门与长江九派汇合,其容纳百川之势可见一斑;而紧接下来的颔联更是进一步写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39来突出其横贯天地之势。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悠远,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感觉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次,看时间之远。逝者如斯夫,时间之流逝,让人喜,亦让人悲。而王维善于利用时间之变来引发读者的情感之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王维赠送给科举考试落第的友人綦毋潜的,给其安慰,劝其振作。此诗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1]47开篇,意即放眼当今这个圣明的时代,有才能的人纷纷出来为国效力。鼓励友人施展才华,加入其行列,融入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又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1]47结尾,安慰友人、不被赏识、不被重用只是暂时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总有一天会碰到知音。通过将眼光放长远,让友人对当下感到释然,对未来积极展望。再看其《西施咏》中有句云“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1]50一朝一暮,实乃西施一生一世。西施原本只是越溪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浣纱女,后来却凭借其出众的美貌而贵为吴王宫中的爱妃,“越溪女”和“吴宫妃”两种迥然相异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将其定格于一“朝”一“暮”更是让人生之短暂、变化之无常、沉浮之不定尽在不言中。西施还算有幸,其命运是一路高歌、飞黄腾达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且看《老将行》。老将也曾叱咤风云,但后来却被弃置、变衰朽、成白首“,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1]52岁月蹉跎、人生易老之悲哀尽在其中。

  再次,看物我关系之远。“对象远离了尘嚣、超越了功利,也就具有了‘悠远’的品性。”[5]37王维一直怀有出世的思想,且晚年隐居山林,文如其人,其许多诗作具有“悠远”的品性。如《山居秋暝》写到了月亮、松树、泉水、山石、竹林、莲叶、渔舟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世俗之外、秋山之中的清新宜人的美好画面,而结尾的一句“王孙自可留”[1]35更是表达了作者试图远离尘嚣的归隐之心。其《归嵩山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到清澈的河水、茂密的草地、悠闲的车马、归巢的飞鸟、辉煌的落日等,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35点出作者拒世俗于门外的清净隐逸之思。再看《终南别业》,首联就告知归隐的状态“: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1]39再写到这种隐逸生活之不为人知之“胜事”,如沿着溪流且行且停,坐看云卷云舒,与偶遇之老叟谈笑风生……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而这样的乐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在《酬郭给事》一诗中,作者赞颂了郭给事志得意满、一心为公,但尾联却表达了与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指出“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1]42感慨自身因老弱而不能像郭给事一样为朝廷效力。表面上说是因老弱,实则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淡泊宁静、漠视功利,正如其《青溪》一诗中所表白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1]49“我心”就如同默默无闻的青溪一般,美好,但却宁静。

  4 王维诗歌之精微难言

  陶渊明曾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王维的一些篇幅简短、文字简洁的诗歌就给人以这种感觉,欲知其“妙”不能仅仅拘泥于字面,也不能仅仅耳听或目取,而必须全身心投入,以期“神会”.《山中送别》是王维送给即将隐居山林的友人的,写送走友人、掩上门扉之后,末了问道:“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44才送走友人,便想着其归期;才分开,便想着见面。浅浅一看是简单的设问,而细细咀嚼,则能嚼出其中无限的依依,无限的牵挂,无限的不舍。再看其另一首《送别》,亦是送友归隐之作。在得知友人将退而隐于“南山陲”之后,便“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1]48此处的“莫复问”颇具“大音稀声”之妙。问题止于此,涵义却不止于此,情意却不止于此,且看那“无尽时”的白云。“大自然没有终点,每个终点都是新的开始。”[2]223白云悠然,无边无际,没有终点,让人感到自然的秀美,感到宇宙的浩渺,想到隐逸山林的悠悠之乐,想到对友祝福的绵绵不绝……送别时情真意切,送别后殷切想念,且看其《相思》。简简单单一看,只写到希望友人“多采撷”那“最相思”的红豆;但是,细细品味,其“多”,其“最”,无不透着对友人浓浓的思念。除了难舍难分的友情,在王维的心头,还有挥之不去的乡愁,如《杂诗》。文字很简单:碰到来自故乡的老乡,便问起窗前的梅花有没有开花。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口一问,却深藏作者对故乡心心念念的挂念之情---连梅花之类的细微琐碎之物都记挂心头,那就更别提其他人和其他事之刻骨铭心了。

  5 结语

  本文结合王维诗歌中的相关表达,指出其诗歌具有虚实相生、玄远幽深和精微难言的特点,从而具备“妙”的色彩,这种“妙”使王维的诗歌含蓄隽永、超凡脱俗,而王维的诗歌之所以广为传唱、流芳千古的原因亦可窥一斑。

  注释① 此三点摘引自:周甲辰。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观照[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34-39.

  参考文献
  
  [1]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精选[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2] [美]戈德,(美)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M].蒋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吟咏。审美价值体验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周甲辰。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观照[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