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涵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5904字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涵义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即对各类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手段和工具的大集合。其中,各类信息不仅包括数据与语言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画以及影像等等。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传播技术等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工作,且专门指出应重视其与别的课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及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课程的涵义进行准确的把握。课程,英文全称是 Curriculum,指的是针对教育的特定目的,专门为学习者设计的学习方案或计划。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将课程看成是一种方案或计划,且在学习方案里应当规定、设计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目标及内容。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时,应充分的重视课程的每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整合效果。部分人指出,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活动中才适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点,其在思考时未站在课程的立场上,所以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言,其所进行的整合具有全方位性,所以在整合时,需要对总体课程的组织、目标、内容及科目的内容、单元学习时的具体学习活动进行全面的考虑,在整合每一种课程要素的同时,还要整合不同类型的课程。

  此外,还应准确的把握“整合”的内涵。整合,英文全称是 integration,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汉语里其所具有的含义很多,比方说一体化、集成、融合、综合等等,然而“整合”是其最主要的含义,也就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在系统核心的凝聚、统摄功能的引导下,将相关的若干因素合成新的统一整体的一种程序化的、建构过程。系统里的要素能够通过整合来互相的渗透、协调,并确保其所具有的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通常,整合会产生出新的事物。通常,整合即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整合”一词中“整”字的语义相当丰富。不仅包含调整和重整,还包括进一步的整治和整改。它显示了改革的力度和力量,彰显了改革的目的。它宣示了改革的精神:大力整治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使其在脱胎换骨的基础之上结合而产生新的整体,即具备全新水平的成体系的课程。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意义,而非其工具意义,得以发扬光大。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得以变革。旧的落后的传统教育被摒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得以全面实施。它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中小学,该课程所设定的具体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详细内容参见《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研究发现,西方“课程整合”的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端。课程整合,其英文全称是 Curriculum Integration,指的是系统的考虑并操作各个教学要素(比方说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评价、设计等等),在辨证、整体及联系观点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里相关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课程整合而言,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教学系统里那些分化了的要素及其相关成分联系起来,并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单纯的拼凑那些被分割了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实际上其指的是重新将那些人为割裂的、原本存在内在联系的内容整合成一体的课程模式[2].此处提到的内在联系并非人为,其是本质、自然、真实的联系。课程会因为牵强附会的联系而成为杂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够进行整合,若两个内容间不存在自然的关系,那么就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在学科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工作并非是通过简单的叠加与纳入就能实现的,其不属于手段、工具层面上的应用,其需要做的是在学科课程的整体里有机的融入信息技术的内容,并最终将其整合为一个全新的统一体。

  然而,何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概括的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指的是在课程中融入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确保每一课程教学要素都能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用于认知、教师用于教学的重要工具,而且其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媒体、教学形态。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在课程的内容中融入人力资源、信息方法、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等相关的内容,并由它们一起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新方式。在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时,我们应从下述三点着手:首先,课程教学应在信息化的环境(多媒体、网络)里进行;其次,用经过信息化处理后的那些课程内容来充当学生学习的资源;最后,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学习化的社会而言,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应将注意力放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上,推动其由片段性、并列性的学习向关联性、融合性的学习转化,由强迫式的学习向自我要求学习的方式转化,由学习固有体系向学习生活主题转化,由学习书本向学习行动力、实践力进行转化,由记忆学习向研讨学习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双向性的特点,所以整合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将学科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中,另一方面则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在学科课程里,两个方面间应当各取所需,前者主要是对创新课程时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而后者则是对信息技术怎样创新、改造课程问题的研究。该问题意义重大,其不仅涉及怎样借助于各个学科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在信息文化的大环境里进行新的信息化课程形态的构建内容。

  现阶段,在界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概念时存在很多观点。通过梳理,发现:它们的分歧多是因为不同的课程概念。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包括两种比较典型的定义,即:“小整合论”与“大整合论”.在“小整合论”那里,课程和教学是等同的。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间的整合等同起来,认为作为方法、工具、媒介的信息技术需要和每一个教学层面(比方说教学的评价、教学的准备等等)进行整合。现阶段,关于这个问题的主流观点就是“小整合论”[3].

  “大整合论”将课程视为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其认为信息技术应当和课程的整体进行整合,进而推动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最终使课程的体系发生变化。根据黄甫全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指的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研制工作,来对信息化的课程文化进行创造。其解决的是存在于教育领域里的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间的对立与割裂的问题,借助于课程和信息技术间的双向的互动性的整合,来推动以人的学习为本的、师生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进而来实现变革课程整体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大整合论”可以使我们能够站在课程整体的立场上来对信息技术的功能与地位问题进行研究。

  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言,其概念之所以会出现分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时使用的视角不同。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可知,专家学者多赞成“大整合论”,而“小整合论”的支持者则多是那些一线的教研人员与教师。在笔者看来,就改革基础教育的立场而言,最能满足现阶段的实践要求与发展趋势的是“小整合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