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领域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工作有什么特殊性呢?就教学的实践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之于课程间的普通整合有着更广的含义,其具有多方位的目标、多样性的工作,从整体而言由三个主要的领域构成:首先,对学生而言,其应当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可以将整合看成是在教学的同一过程里来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目的及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身学习的目标与对象。但是,作为学习的一项内容,不管是在教学的方式方面,还是在教材的形式方面,我们都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上来设计信息技术的课程,我们可以把其与别的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由此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掌握信息技术,这样除了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增强其在信息方面的素养外,还有助于其学习别的学科。从这一角度看,信息技术不单单只是学习的一个目标,其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
其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教学工具的作用。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其它的课程时,应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工具,这也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一种最初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教学的手段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时的作用。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时应把握好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学会了使用基本的工具软件后,学生就能够通过这些软件来自主的进行学习了,这对其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健全与丰富而言意义重大。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间的四种整合观
人们在认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间的整合问题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里的规律的把握,都带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也都能够在整合的实践里找到相应的例证。这四种观点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自上世纪 60 年代后,有着较大影响的整合观主要有如下四种。
1.工具主义的整合观
在近年来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比较新的整合观点,即:工具主义的整合观。根据教育管理者、学生以及教师间情况的不同,美国的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相继制定了针对他们的教育技术的绩效指标与标准。通过学习该标准,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体才是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除了能够帮助教师教学之外,其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的学习工具,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简单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教师应当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需要对解决问题时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强调,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应使学生掌握这一技术外,更应教会其利用该技术来更好的进行信息的处理,进而促进其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全面的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应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重新的设计,对那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整合,并重视在整合课程的实践中所存在的那些人文问题[4].
2.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
这种类型的整合观有着极其丰富的特性,比方说能动性、批判性以及开放性等等,但积极的面向社会主体的特性才是其最重要的一种特性。只有那些拥有变革社会能力的社会构成要素才是社会的主体。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技术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在进行信息接收的活动时,社会的主体并非是无意识的,其通常会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经历来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消化,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所以,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理解、接收社会信息时可以使用的一种手段,其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就人本的立场而言,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强调的是对信息技术的能动的使用,其认为在交流时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作用,并积极地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的环境。信息社会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行动力,且这种行动力应是创造性的、自主性的、有责任感的。学生的社会行为水平能够通过对学生和信息技术间接触点的有效设计来得以提升。所以,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创造出有助于活动与体验的环境。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应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整合的出发点,应将学生的当前与今后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应增强交流的可能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交流方式来进行整合,广泛地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情况来对方法进行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融入自己的亲身经验,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直接经验的积累;在整合时还应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识发展与社会水平。
3.保护主义的整合观
在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已经具有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时,有的人便提出了学生应当远离信息技术的看法。该观点指出应当把现代媒体与学生隔离开来,其尤其强调应帮助学生彻底的消除掉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对信息技术进行有选择的整合的要求。这就是保护主义的整合观的核心内容。所以,人们开始禁止学生对某些站点、节目进行观看,为达到这一目的还设计、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在面对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时,成年人基于二相对立的价值判断,简单的将其分成了好和坏两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成人早已无法控制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间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主义的做法非但不会有效,而且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5].
4.技术主义的整合观
如果将保护主义的整合观看成是紧密结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那么就应当将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看成是基于经济性与效率性的机能主义。优化教学的过程,推动教学、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技术主义的核心目的所在。在技术主义看来,在对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那些实践性的问题进行解决时,应当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功能。从总体上看,技术主义的整合观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现阶段,技术主义的整合观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没有重视思考信息技术本身,未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仅将其视为推动学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养进行培养的方面技术主义的整合观有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该观点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把能力与知识的给予者和其接受者划分开,所以其强调的是教学传递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是单向的接收信息。
综上所述,上述四种观点各有优势和不足,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间的整合应当在上述观点之中互相补充,取其有机统一的整合观点,去其片面的和极端的认识,并应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是教师在全面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以新思维、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之中进行教学,把先进的科技技术作为工具辅助教学并使教与学的流程更顺畅。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辅助学生在事先设计的应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历程。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中经历观察、形成假设和探索、推理并通过信息技术表达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