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岁时节令与养生

时间:2016-10-25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7328字

  (三)娱乐活动与养生。

  娱乐活动是人们为达到身体放松、心情愉悦的身心平衡状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他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从事娱乐活动中达到身体锻炼、放松的目的;二是在娱乐活动中实现精神休整、心情愉悦,它包含体育锻炼和精神修养的双重内涵。下面主要从竞技活动、益智活动、自娱活动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娱乐活动的养生意义。

  1.竞技活动与养生。

  这里所说的竞技与今天的体育竞技概念不同,虽然也包含技艺竞赛的意思,但是魏晋南北朝的竞技活动更加注重个人身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并不单纯以提高技艺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发挥娱乐的功能。不排除当时有不少竞技活动的娱乐性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诉求,比如赌博等。但在这里,我们主要就其本质意义和养生作用进行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摴蒱活动十分盛行。摴蒱,别名蒲戏。曹魏游楚、孙吴诸葛融、西晋武帝、东晋刘惔、后赵石勒、前秦慕容宝、南朝宋王弘、梁昌义之、北魏张僧皓、北齐祖珽、西魏宇文泰等都善摴蒱。樗蒲在社会各阶层中十分流行,甚至儿童也深谙此道,南朝刘宋何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摴蒱活动在当时虽然受到一些人的不屑,把从事摴蒱活动看做是不务正业,但不可否认,摴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魏晋南北朝时期,弹棋活动同样十分盛行,名人雅士竞相以弹棋为乐。魏文帝曹丕、魏丁廙、西晋夏侯惇、梁建文帝、元帝、北齐颜之推等也都善弹棋。

  投壶活动在当时也很受欢迎。先秦时期,投壶是一种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学的式微,投壶也由礼仪演变成娱乐活动。当时善于投壶的人有很多,曹魏时的蒲孤县令殷楚"所在摴蒱、投壶,欢欣自娱".王弼"解音律,善投壶".投壶的技巧性也逐渐加强。南北朝时投壶技巧难度更高,出现了隔物、闭目投壶。史载西晋石崇有一舞伎,投壶技艺非常高超,能隔着屏风进行投壶。由此,投壶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不断增加,其愉悦身心的作用也更加显着。正如魏邯郸淳《投壶赋》所说,投壶可以"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悦与坐之耳目,乐众心而不倦".

  除投壶外,三国时期,击剑活动也很盛行。此时的击剑不仅仅是军事技能的演练,同时更多的赋予了一些游戏娱乐的意味。当时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击剑之法,各地皆有击剑名士。曹丕善击剑,在《典论·自叙》中记载了他学习击剑、与人论剑的经历。

  竞技活动的盛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竞技活动的体验中,人们的养生实践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2.益智活动与养生。

  益智活动与竞技活动虽然都具有一定的竞赛性质和娱乐性质,都具有同样的养生作用,但竞技活动更多强调的是活动内容的竞技性,强调肢体活动的技巧性,而益智活动更强调双方或多方对手在智力上一决胜负。

  围棋。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就已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技艺,下围棋也成为时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围棋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围棋得到巨大发展,善围棋者甚多。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皆尚清谈,导致围棋之风更盛,当时许多名士皆善围棋。《晋书·阮籍传》载阮籍"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可见其沉迷之笃。南朝梁武帝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北朝的围棋也十分盛行,北魏拓跋焘尤爱围棋,当他下围棋的时候,拒绝议论政事。北魏中山人甄琛整天以下棋为乐,甚至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程度。除了上层统治者和当时的名士,儿童善围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孔融被曹操下令逮捕时,年方八岁,正端坐下围棋。

  这些例子都说明当时人们从事围棋活动的普遍性。这一时期甚至出现了评定棋手等级的现象,南朝统治者以棋设官,对技艺高超的棋士授予"品格".可见棋类活动在此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受众广泛,而且其评价体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象戏也很流行。据记载象戏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所造,系从秦汉时期的博塞衍化而来。四维戏与象戏类似,都是一种智力游戏。通过从事象戏、四维这种脑力活动能够活跃大脑、颐养性情,其所带来的养生保健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此外,猜谜活动也很盛行。猜谜具有愉悦身心、开发智力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猜谜活动受到东汉谶纬神学的影响,往往来自社会上流传的谣言和谚语。史载董卓被杀,民间有谚语流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此处把"董卓"二字拆分成"千里草"和"十日卜",意在言董卓难逃一死。

  北魏咸阳王元禧曾因谋泄出逃,随从不过数人,在逃亡之路上,元禧感到无聊乏味,于是"谓龙虎曰:'吾愦愦不能堪,试作一谜,当思解之,以释毒闷。'"元禧在困顿的逃亡途中还能以猜谜聊以作乐,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排忧解闷的娱乐功能。

  以上这些益智活动有利于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开发与提升,而健脑益智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人的大脑,同时有利于更好的达到手脑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3.自娱活动与养生。

  自娱活动不同于竞技和角智活动,它强调在活动过程中以满足活动主体的身心娱乐要求为目的,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表现形式为载体,在活动过程中更具自娱性质,更容易达到娱乐身心的养生功效。

  魏晋南北朝时,上层社会大多热衷野外狩猎。曹操年少时十分热爱这项活动,即便后来避祸归乡时,他也是"秋冬弋猎,以自娱乐".吴主孙权也好田猎,即便臣下尽力劝,也不能阻止。南朝梁曹景宗田猎技艺高超,"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在田猎活动中,人们能体会到放松的心情和挑战的乐趣,在当时娱乐条件极为贫乏的环境下,田猎活动无疑是人们放松身心、寻求快乐的良好途径。

  当时的斗戏也非常普遍,大致可分为斗草、斗鸡、斗鸭、斗鹅等。斗草主要在端午节前后进行,人们竞相采百草,互为竞斗,以采识花草多者为胜。斗鸡活动也十分盛行。南朝齐萧昭业"好斗鸡,密买鸡至数千价".由于斗鸡活动的盛行,出现了一批与斗鸡有关的诗赋。曹魏刘祯、曹植、应瑒、晋傅玄等均有斗鸡诗赋流传。斗鸭、斗鹅之戏在虽无斗鸡普遍,但在南方也很盛行。吴建昌侯孙虑性好斗鸭,太子舍人王僧达也好观斗鸭之戏,《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晋桓玄幼时与从兄弟养鹅、斗鹅的故事,晋蔡洪有《斗凫赋》流传。斗戏虽在一定程度上有赌博性质,但观斗之人却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放松心情,颐养身心,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起到一定的养生作用。

  啸。啸是靠收缩嘴型产生的一种发音方式,早在先秦已经产生,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啸作为一种潇洒清逸的抒情手段而为世人所接受。魏晋南北朝的啸,除去哲学意味,其抒情作用更加明显。啸可表达内心愉悦,《世说新语·任诞》载刘道真少时善歌啸,其啸声充满了愉悦之情,以致能够吸引老妪驻足。阮籍的啸表达内心悲伤之感,他的《咏怀诗》云:"啸歌伤怀,独寐寤言。"西晋刘琨的啸声令敌军听后无心作战,弃城而走,可见其啸的悲伤程度之深。

  啸可表达内心喜乐、悲伤之情,有效地抒发心中情绪,有一定的养生意义。

  秋千。相传,秋千起源于北戎之地,是少数民族用来习练攀援能力的一种方法,后齐桓公伐北戎,此戏才传入中原。1971 年,在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的西汉古墓里出土了一面青铜鼓,上有四人荡秋千的图案,这是现所见我国最早的秋千形象。魏晋南北朝的秋千之戏甚为活跃,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流行。《荆楚岁时记》有立春打球、荡秋千的记载,这说明荡秋千在特定的节日里十分流行。

  童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童戏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形式有:战阵之戏、骑竹马、斗族、跳绳、摊戏等。童戏的活动主角主要是儿童,以模仿成人战争、骑马等活动为内容,形式活泼,玩法多样。史籍中有很多关于童戏的记载,如陶谦年少不羁,"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童戏的普遍流行,为时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有利于活动肢体、愉悦心情。

  (四)岁时节令与养生。

  岁时节令,即指岁时、岁事、时节、时令,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一种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统称。不同的地区有其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岁时节令主要有:元日、正月十五、寒食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七、重阳节等,并形成了一套丰富、系统的岁时节令习俗。每当节令来临,时人都遵从当地风俗,通过种种活动、仪式来过节,其目的莫非祈求平安,或攘除灾疫,或纪念先人,或求得长寿。在这些岁时节令的活动中,人们迫切希望实现的主要是两方面的诉求,一是身体的健康无病,二是精神的安泰愉悦。在实现过程中,往往蕴含不少养生内容,这也成了魏晋南北朝养生活动在岁时节令这种特殊时机的独特表现形式。

  1.元日与养生。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元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其中包含的养生内容也非常丰富。

  在饮食上,元日习俗与平常有较大不同。元日当天饮桃汤是必不可少的,桃汤,即用桃木煮成的汤液。"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治百鬼。"如果说人们饮桃汤是为了驱鬼辟邪的话,那么引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就具有了更大意义上的养生功效。由于这两种酒都是以不同草药浸制而成,服用可除百病,令人年华不老,因而其养生作用在当时已为人所深信。关于椒柏酒。魏晋人董勋云:"俗有岁首酌椒酒而饮之,以椒性芬芳,又堪为药,故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饮之,亦一时之礼也。"相传,天上玉衡星散落人间化而为椒,人食后可以身轻健走,延年益寿。此外,柏树果实也被时人公认为是一种仙药。传说,古有先人赤松子常食柏树果实,年长日久,掉了的牙又重新生长了出来。屠苏酒,即浸屠苏之酒。

  屠苏是一种药名。由大黄、白术等数十味中药入酒泡制而成,元日食用,有良好的散寒、辟邪之功效。元日当天还食用"五辛盘".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这五种辛辣食物。这五种食物可以助发五脏之气,使人体顺应元日过后春天将至、万物生发的自然规律。元日还服"敷于散","敷于散"由葛洪首创,"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此外,食鸡子和胶牙饧也是元日的风俗。胶牙饧是一种粘糖,"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取胶固之义。"人们欲借其粘性使牙齿坚固,以达到健齿的目的。

  与此同时,元日当天人们还通过种种活动和仪式来驱邪禳灾、祈求平安,并通过进行节日娱乐活动来保持精神愉悦、身心和睦。

  譬如燃放爆竹。传说西方深山中有一种叫"山臊"的怪物,长相怪异,生性不怕人,人若接触了他就会得病。于是在元日当天人们将竹子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裂声,以惊退山臊。还张贴、悬挂各种辟邪物品,"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桃木向来被认为是"仙木",是鬼所害怕的东西,在上面画上人头,做成门神能够镇压万邪,求得吉祥。又因鬼为阴邪之物,而鸡为阳精之禽。所以在新年杀鸡祭于门户,用以辟鬼邪。还有一种佩戴却鬼丸的辟邪方法,"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这都表达了人们元日里希望攘除灾异、保佑平安的现实诉求。

  魏晋南北朝的元日习俗包含的养生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元日当天通过各种饮食活动、民间信仰活动及娱乐活动来保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2.寒食节与养生。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禁火节,古人视火为神灵,每年举行祭祀并改火。春秋时期,禁火节逐渐演变成寒食节,用来纪念晋国名士介子推。到了魏晋时期,寒食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的养生活动主要表现在饮食养生上,主要习俗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禁烟冷食。寒食节当天俗禁生火,冷食,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因此此习俗从汉至魏晋南北朝屡禁不止。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更改寒食习俗,他在《阴罚令》中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曹操认为太原一带为纪念介子推而流行长期寒食,是一种违反常理的陋俗。他结合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和百姓身体状况,下令禁止寒食,并以刑罚来严格约束。曹操这种以法律禁寒食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气候因素,是对违背时宜的风俗习惯的摒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三国归晋以后,禁火寒食的习俗又一度复兴,不过在时间上大大缩短,由原来寒食一个月缩短为寒食三天。

  寒食节的饮食内容很有特色。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等数十种之多,此外,寒食节人们还食用新鲜生菜,史书亦有"寒食,挑菜"的记载。

  挑菜,即选择采菜。人们将悉心采集的生菜洗净,不经任何烹煮,以盐醋伴食。

  这种寒食食生菜的饮食习惯现在来讲仍有其科学依据。春天是生发之季,食用清淡的生菜有利于清理肠道,调和阴阳,从养生角度来说对人大有裨益。

  寒食节的养生意义还表现在精神调节上,期间的踏青郊游、平安祈福等活动这不仅愉悦了心情,还能达到心脉畅通、头脑清醒、锻炼身体的作用。

  3.三月三与养生。

  三月三由来已久,在魏晋以前叫"上巳节",时间在每年三月的巳日。此时正值暮春之时,虽阳气上升,但阴气并未全退,人在这时便容易患病,所以应临水而浴,以求祛除瘟病。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三月三".

  但此时三月三的节日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少人纷纷避讳水边洗涤灾气的说法,比如晋武帝,还有南梁刘昭,皆认为关于三月三来历的乡野传说为无稽之谈。临水沐浴以除瘟病的节日意义逐渐被否定,更多人将其视作临水宴乐、畅叙幽情的怡心娱乐之日。

  此日,人们在饮食上也有讲究。南方地区的人们会食用一种特制的米饼,名叫"龙蛇粄".其做法是"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鼠曲,即鼠曲草,其性味甘、平、无毒,具有祛痰、镇咳、镇痛的作用,春食尤宜。先采摘嫩苗煮熟,再将其揉入米粉中做糕团,食之有祛病保健之效。

  随着三月三节日祛邪禳灾意义的减少,这一天更多地变成了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春和景明之日,众人环坐水边,把盛着酒的酒杯置于溪水中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为此,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曲水流觞遂成一时之风。

  历史上最着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要算王羲之与其亲友在会稽举行的兰亭之会了,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文章全面记述了三月三日宴饮聚会的人员、山水风光、活动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又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与曲水流觞类似,三月三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捡到者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描写出暮春时节曲水浮卵的雅趣。

  综上,三月三的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娱乐功能上,此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都人野老,无论男女老少,皆聚会水边,曲水流觞,临水作乐,从而达到娱目怡神的养生目的。

  4.端午节与养生。

  先秦时期已有端午节的某些习俗,当时,人们把五月五日称为"恶月"、"恶日",要进行一些避恶禳灾的活动,如以沐浴去灾厄邪气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端午节某些特定习俗已得到南北方人的认同,但还是以"避恶"为主要习俗。如汉代人们要在门户上挂红绳五色桃印,以去恶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生不安,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增加了"辟兵缯"内容,同时也延续并增加了一些其他的节日习俗,其中许多习俗不乏一定的养生作用。

  洗浴兰汤。《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起源甚早,先秦时期已有之。所浴之兰为佩兰,佩兰性芳辛,有化湿解暑、健脾止呕、消痈肿、杀蛊毒的功效。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百虫滋生,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用佩兰煎水沐浴能祛湿防暑、解毒消肿、预防疾病的发生。采草药,亦是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之一,荆楚一带素有采艾草、采菖蒲的习俗。艾草能够杀灭多种细菌、病毒,还有祛湿、散寒、消炎之功效。在医疗条件极为有限的时期,挂艾草于门户,能起到良好的杀虫和消毒的作用。此外,人们还把采来的艾草和菖蒲用来泡酒或佩戴在身上。菖蒲味辛,苦,性温,它和艾草一样成为端午节人们祛避邪疫的青睐之物。

  此外,端午节人们还会进行一系列娱乐活动。既能愉悦心情,又能锻炼身体。

  赛龙舟,古已有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一带赛龙舟的活动更加流行,每逢端午,飞舟竞渡,百舸争流,更具竞技性和娱乐性。又有踏百草、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人们在收获草药之余,举行比赛,因以为乐。

  端午节的养生文化还体现在饮食上。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的代表性食品。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以及各类果肉,品种增多,营养丰富,更具养生功效。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菖蒲酒和雄黄酒都具有提神、解毒,之功效,这在百虫复苏,邪气上升,疾病流行的五月前后饮用效果极佳。

  5.重阳节与养生。

  先秦时期,已有庆祝九月九的传统,到了汉代,又增添了九月九求长寿的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之名始现,由于九为阳数,因此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同样,魏晋南北朝重阳节的某些节日习俗也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养生文化,这与重阳节求长寿的节日内涵不谋而合。

  饮菊花酒,自汉代起,菊花酒就被看作是祛灾祈福、延年益寿的吉祥之酒,魏晋南北朝延续了这个传统。饮菊花酒确实有很大的养生功效,九月时值晚秋,菊花酒其味清凉甜美,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等功效。

  食蓬饵、佩茱萸。蓬饵是一种含有菜的糕类食品,这为处于食物匮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了难得的补充身体能量的机会。九月九日佩茱萸多为辟邪之意,同时茱萸还可入药,能治寒袪毒。《风土记》记载:"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九月时值暮秋,寒气上升,而茱萸气味芳浓,佩茱萸能达到止痛、祛邪、防病的养生功效。

  重阳节还有登高、赏菊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九月正值风霜高洁之时,此时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魏晋时,登高习俗十分流行,东晋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被后人称为"谢公屐".除登高外,群集宴饮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内容。《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重阳节期间还有赏菊的习俗,各地通常举办菊花大会,人们竞相赴会赏菊,共享节日乐趣。重阳聚会登高、宴饮、赏菊等活动遂成为士大夫、平民竞相追随的时代风尚。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