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源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5 共46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魏晋南北朝的多元养生文化研析
【绪论】魏晋时期养生文化的流派研究绪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源流
【2.1 - 2.3】儒家、道家及佛教养生
【2.4 2.5】玄学与中医养生
【3.1 3.2】衣食住行与养生
【3.3 3.4】岁时节令与养生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的时代特征及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魏晋南北朝主要养生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源流

  (一)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养生文化。

  1.先秦时期的养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死亡率高。来自外部生存环境的挑战和自身生活方式的缺陷严重损害着人类健康,导致疾病肆虐。《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民食蜾蓏蚌蛤,性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说的是在上古时候,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这种原始的饮食习惯往往威胁着人类健康,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人们已开始慢慢萌发出许多原始的养生活动,以期达到保养身体、延长寿命的目的。

  例如,通过肢体运动来预防疾病、祛除疾恶在很早就被运用到实践中,《吕氏春秋》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说的是在陶唐氏之时,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地势低洼,水灾泛滥,空气潮湿,当地许多人患上了水肿和关节疾病,身体四肢淤塞不畅,而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舒活筋骨,治愈疾病。这说明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通过运用相关的养生保健措施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原始舞蹈活动也是后世导引养生的起源。

  商周时期,人们的长寿观念更加明确,对长寿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尚书》

  还将长寿作为人们所向往的"五福"之一。这时也出现了早期的养生家,传说中寿龄八百岁的彭祖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相传彭祖善长导引吐纳之术,《庄子·刻意》篇认为彭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此,"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又据后《彭祖摄生养性论》总结,其养生之道十分丰富,除导引吐纳之外,彭祖还重视保养精神,合理控制情欲等,由此可见,当时的养生活动逐渐趋于专业化,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养生思想,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为主,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大放异彩的养生文化。各家不同的养生观在此时基本形成,为魏晋南北朝不同养生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主要的养生派别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杂家等。

  儒家养生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一脉相承,提倡养生的道德价值。强调"仁者寿",认为君子由"仁"入静,才能达到长寿,他将单纯的养生活动赋予更多道德层面的内涵。孔子十分看重"礼"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倡"以礼养生".在饮食上,孔子有一套独特的饮食养生主张,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又说:"食不语,寝不言。"强调饮食和就寝的礼仪规范,认为饮食要精细、新鲜、洁净、定时且烹饪有方,吃饭和睡觉都不能言语等,这些言论既符合儒家"礼"的要求,又具有很大的养生价值。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动以养生"的主张,认为天地有其运行变化的规律:"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养生也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常动常行,不囿于静。

  道家养生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老子讲求养生要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只有做到与自然相通,根据自然的变化而生活,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从而健康长寿。庄子也强调顺应自然,《庄子·养生主》说养生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此外,道家还强调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静以养生。老子说:"守静,笃也。"庄子则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都认为静是养生的根本所在。道家还主张清心寡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认为过度追求个人欲望会招致祸患,平静知足才能长寿可期。

  墨家养生主要以墨子为代表,反映了社会下层群众朴素而实际的养生观。在生活方式上墨家强调起居安稳、饮食有节。在居住上,认为居室的建造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不应侧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宫室之法,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是故圣人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在衣着上,认为穿衣应以舒适健康为原则:"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这与其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此外,墨家还反对追求个人私欲,强调养生要去欲,做到无欲无求。

  除儒、道、墨三家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在养生方面较有影响的还有医家和杂家。医家的代表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汇集了先秦时期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极为丰富,它主张阴阳协调、顺应四时,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又强调形神兼养,重视精神的作用,并提倡食药、按摩与针灸等中医养生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的许多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文化的基础,在养生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杂家养生的代表主要是吕不韦及其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阴阳之道和自然规律,节制欲望,提倡"动以养生",认为只有经常运动才能保持身体安泰长久,这种"动以养生"的思想也成为其养生文化的特色所在。

  2.两汉时期的养生文化。

  汉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养生文化也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西汉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因此其养生观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他倡导天命论的养生观,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将人的生老病死与上天的意志牵扯在一起。由此他进一步以天命论来解释人体:"人有小骨节三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月;人有五脏,1基于上述理论,董仲舒认为人的养生应合于天意,天命能够决定人的生老病死,养生活动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达到目的。

  汉代另一位重要的养生家是刘安,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淮南子》一书中,刘安在养生上倡静,他说:"夫静漠者神明之定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认为运动不休会动摇五脏之气,反对身劳过度,提倡安宁身体,平和精神。他还主张禁欲,反对过分追求声、色、味的享受,其《淮南子·精神训》说道:"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这里的"生生之厚"就是指对外在生活享受的过分追求,这是他所极力反对的。

  此外,他强调情绪对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对情绪过度起伏:"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在这里,刘安认为大喜大怒都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强调了了平和心态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东汉医家对养生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华佗、张仲景。

  华佗是东汉着名养生家,他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创造出全新的导引术--"五禽戏",他曾对弟子吴普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吴普按照此导引法锻炼,至耄耋之年仍耳聪目明、齿固不落。华佗的"五禽戏"大大丰富了导引养生术的内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华佗同时代的东汉医家张仲景在养生理论和实践上也颇有造诣,其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蕴含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医学和养生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张仲景主张"养慎结合",即内养正气,外慎风邪;在饮食上主张五味调和,强调节制;起居上主张顺应四时,不妄劳作;注重调养精神,反对追名逐利和纵欲无度。

  (二)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天灾人祸连绵不断。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对当时的人来说,无论身处社会阶层如何,其自身生命安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无时无刻不受到巨大威胁。据《三国志·魏志》记载,自董卓之乱后的几年间,中原各大豪强互相攻伐,战火连绵,饿殍遍野,损害惨重。西晋八王之乱,中原地区的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北方民众被迫迁徙,造成流民泛滥,饿殍遍野。永嘉年间发生的"永嘉之乱",导致"人相食,死者太半".太清二年(548)的"侯景之乱"更是造成"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的凄惨景象。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水、旱、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见诸史籍记载的水灾、旱灾、冻灾的次数分别为 105 次、120 次和 53 次,其中不乏五年一遇甚至十年一遇的重大自然灾害。如魏景初元年(237)九月,"淫雨,冀、兖、徐、豫四州水出,没溺杀人,漂失财产。"东晋咸康元年(335)六月,"天下普旱,会稽、余姚特甚,米斗值五百,人有相鬻者。"天灾人祸不断对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这就导致时人的求生愿望异常强烈,人们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和养护也更加看重和珍视,在这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下形成的强烈的求生心理是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因素。

  2.门阀士族主导社会。

  魏晋南北朝在政治上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门阀士族作为一股强有力的利益集团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特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在经济上,门阀士族建立庄园,巧取豪夺,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其把持的政治特权可以世代相袭。再加上门阀士族地域性和宗法性的排他特点,从而使部分世家大族的政治利益和社会地位更加巩固。随着门阀制度的巩固,世家大族有着更加优越的条件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事业,具体到养生文化上来,世家大族往往更有财力和物力专于此道,从而促进养生文化的深入发展,他们对于促进这一时期养生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3.区域经济恢复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在某些特定时间内,区域经济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新的经济区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如三国鼎立局面确立之后,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中原地区经济得到恢复。蜀汉政权建立后也在汉中实行屯田,修护都江堰,农业发展迅速。孙吴政权则注重东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经济交流。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不少少数民族统治者也能够重视经济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的发展生产的技术和手段。南北朝时期,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南迁,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经济开发迅速,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这些变化都为这一时期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这是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

  4.民族融合程度加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一方面由于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各地军阀和地方政权争相招引少数民族内迁以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越性,有些少数民族趁战乱之际主动内迁中原,这样,就形成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局面。六朝时期,统治者对南方的越、蛮等族,采取了武力镇压、招抚出山相结合的政策,使其与汉人杂居,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频繁,民族隔阂逐渐淡化,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养生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同时,少数民族独特的养生传统传入中原,包括其带来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俗都为中原地区养生文化的发展融入了新鲜活力。

  5.文化成就丰富多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又一个高峰。人们的思想意识冲破了两汉儒学独尊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儒、道、佛、玄并举的多元形态,不断进行着冲突、吸收和融合。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方面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都为当时养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