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现状、发展障碍及促进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28 共4260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更为我国养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医在养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建立在 “天人合一”、证论治”、“未病先防”基础之上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调节脏腑的养生功法, 突显了中医养生文化的独特理论体系。
  要说明的是,中医养生不仅仅是指好的医药、新的技术或高科技产品,她所涉及到的更多内容是渗入百姓生活的养生思想、方法以及理念。 因此,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必定伴随着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 由此直接催生了如今庞大的中医养生文化产业链。 从正面来看,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因为迎合了百姓的较高水平的健康诉求,所以其发展是中医行业振奋的表现,不仅拓宽了中医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医显示优势的大好时机。 但是冷静思考,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而形成的产业尽管商机无限、潜能巨大,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

  1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现状

  1.1 市场火热 琳琅满目

  因为养生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养生相关的产业已在人群中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消费认同感。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市场随之逐步壮大、持续火热。与中医养生有关的书籍、电视节目、网络媒介、广播平台乃至实物的文化产品或养生大师等林林种种的养生文化产业形式数量庞杂且依旧在不断增多。 尽管如此,市场却难见饱和的趋势,各种与养生息息相关的书籍依旧层出不穷且颇受欢迎,各电视台、广播频道也在不断为观众推出养生节目,中医养生的相关知识、文化的传播也在越来越多的充斥于网络平台。

  1.2 优劣难辨 真假难分

  不可否认中医养生文化市场的火热,却也要看清火热背后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批所谓养生大师、中医达人、健康专家被揭穿,还有一些书籍、产品、网站因为内容、质量的低劣被查处,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医养生文化市场的确为一大批低劣产业所充斥,这不仅仅是对中医养生广大受众身心的严重伤害,也是对中医养生产业及其文化产业的严重损害。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因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且追求养生健康的急切心情, 故面对众多养生文化形式难辨其优劣、难分其真假,从而给无良的商人以可乘之机。

  1.3 前景广阔 亟待肃清

  毫无疑问,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她不仅已经在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消费认同感,且因为其本身具备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等特征将为其牢牢占据健康市场加重砝码。 可以预见,中医养生文化产业未来不仅有着广阔光明的市场前景, 甚至可能成为健康市场的主导产业。 要说明的是, 中医养生文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意义, 这也使之在承担指导大众健康养生任务之外具有了更多远大意义。 因此,正本清源,肃清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糟粕,为其未来发展清除隐患,是目前发展中医养生文化产业亟待完成的基本工作。

  2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医养生书籍、报刊、杂志、电视或电台节目、各类网络传播、中医养生宣讲人等几种形式。笔者看来,正是这几种最为普遍的文化传播形式存在问题较为严重, 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五关”,这“五关”成为制约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1 中医养生文化宣讲人的专业关

  文化传播是架构中医养生知识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因此,作为中医养生文化的宣讲人,其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其水平是否够格,则直接与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最近几年,随着养生热的兴起,不断有各种养生大师和专家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也陆续发现了一些假大师、假专家,这些假大师、伪专家们不讲科学、不求实际、缺乏专业素养,仅凭高谈阔论的神乎其技就在养生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大肆敛财, 不仅危害百姓身家性命,且深陷中医养生行业于囫囵之中。
  例如,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鼓吹“绿豆治病”的“神医”张某某事件,随着真相的披露,也引发了世人诸多反思。现阶段虽然站在风口浪尖的张某某倒下了,但仍存在大量的“王某某”、“李某某”们,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2.2 中医养生文化内容的优劣关

  正如大家所见, 众多中医养生文化传播的内容都是与大众健康紧密相关的。如果内容失真、效果虚构、方法杜撰,其对大众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对整个行业的存在也是巨大打击。 但恰恰一些质量低劣、 严重脱离实际的奇技淫巧最容易博得眼球、引起关注,并因此获得市场且屡禁难止。 中医养生本身是一门严谨、科学的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浮夸, 如果她的文化市场靠虚假离奇的内容虚撑构架,那么,整个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将面临灭顶灾难。

  2.3 中医养生文化产品的质量关

  中医养生文化企业理应致力于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健康产品。 企业通过销售中医养生文化产品,不仅要起到文化推广的作用,而且还应直接帮助百姓健康养生。 然而, 现在市场上充斥了各种各样鱼龙混杂的养生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本身是否具有实用性还有待检验, 偏偏又依托中医养生文化的名义进行宣传和推广, 如果不能把握好产品质量关, 让低劣的医药饮食或理疗器械走入百姓生活,其结果不堪设想。 “问题血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然时至今日, 仍然有不少书籍和网络在宣传血燕具有预防肿瘤、抗痨止喘、强心降压、护肤养颜、壮腰健肾、增强免疫力等诸多功效,以致仍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对其趋之若骛,甚至盲目信从,延误病情。

  2.4 中医养生文化及产品的广告关

  文化的传播, 往往会和广告联系起来。 并非说广告不好,对于好的产品、好的书籍、好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应当鼓励。 然而近年来, 虚假违法养生保健广告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往往是这些唯利是图的低劣医药广告成了养生文化传播节目的主导内容,让养生文化节目受利益驱动沦为误导大众的帮凶。无疑,这些广告需及时叫停、明令禁止。 因为这是变质的文化产业, 违背了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初衷与职责。

  2.5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关

  作为文化产业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也应当通过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中医养生产业来说,养生文化宣讲人应当具备哪些资格、文化传播内容怎样判定其好坏、养生文化产品的合格与否、 广告内容的可靠性都需要相应的标准予以规范约束。 能够解决好这一关, 前面“四关”也会相应的得到解决。

  3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文化是民族之魂, 是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之一,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应着眼于其所带来的利益,更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含金量和价值。针对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以期为未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思路。

  3.1 培养专业的中医养生文化人才

  中医作为一门知识独特性较强的学科, 其内容的传播者往往具有较难的替代性,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产业更需要专业人才。 自我国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以来, 已经有不少中医专业人才在致力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 应当借此机会对中医文化专业的优秀人才加以培养, 以能够培养出真正有资格把握中医养生文化风向标的专业人才, 才能使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在有人可用、 用人可信的情况下得以大力发展。 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的国学院,就在中医文化培养方面先行了一步, 其展开的对于国学与中医文化教育、研究、传播的任务,为中医药大学对中医文化的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了榜样。 我们完全可以依托高校, 建设中医养生文化的学科专业甚至培养院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2 健全中医养生文化产品审核机制

  就目前而言, 对于中医养生文化产品的审核力度远远不够。 究其原因, 是没有专业人才对其中涉及人类健康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因此虽大量的养生书籍、节目以及各类养生产品流向市场,其质量却往往良莠不一。 应当制定较为健全的审核机制, 启用中医药机构专业的人才,对将要进行传播的内容、将要销售的产品施行严格核查,才是对大众、对产业负责的表现。 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建立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审核机制,聘请医学专家承担审核任务,从而保证“本正源清”的文化产品走入市场,服务百姓。

  3.3 鼓励业内专家积极参与

  养生本身就是中医极具优势的特色之一, 国内不乏国医大师、中医名家,他们往往深谙中医养生之道。 因此,应当鼓励这些行业内真正的大师、专家积极参与进来,对养生文化进行宣讲、传播和普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正本清源, 不仅能更有力度地打击造假欺骗, 还能够指导帮助养生文化标准规范的建立。 如,湖南中医药大学成立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团”就聚集了一批业内专家走入群众,让真正的中医名医、名师与百姓面对面,积极正确地普及了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 此外,安徽、浙江等地也组织过类似的宣讲团,为中医的宣传起到了正面作用。

  3.4 促进学科交叉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涉及面十分广泛, 她的发展融汇中医、健康、文化、商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然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准则和标准,应当汇集各个学科的专业人才帮助这门产业对各个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使之既不至于因商业利益的驱动而不择手段, 同时充分尊重符合中医养生的学科自身特色,且能实现产业落地赢得利益。 因此,完善与中医养生文化相关的学科体系也应当成为中医药建设的重点内容,如中医养生营销学、中医养生传播学等, 都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专业人才与中医养生专家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科上的结合。

  3.5 发掘中医古文献中的资源精华

  如今众多中医养生文化传播内容中不少都是现代人的杜撰甚至异想天开。 中医行业的专业人士应当积极努力发掘中医古文献中历经验证且至今行之有效的可靠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转化, 而非一心执着于新技巧、新方法、新医药的开发研究。 并非反对创新,医学文献浩若烟海,其中多数内容是经由数代医家不断验证的, 这其中与养生息息相关的资源值得开发利用,也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因此,在中医中药的研究过程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愈发重视文献整理、名医经验总结等工作,同样在中医养生文化的研究发展过程中, 也要组织专人进行文献整理以及经验总结, 才能保证中医养生文化的研究拥有支撑创新的活水源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
  [2] 刘理想.返本开新 修心养生[J].中医药文化,2009(6):47.
  [3] 肖 燕,宁泽璞,蔡光先.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 ,2011,6(5):372-374.
  [4] 孙相如.养生絮语[N].中国中医药报,2011-04-14(6).
  [5] 蔡光先,童巧珍,喻 嵘,等.湖南省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3-6.
  [6] 张其成,刘理想,李海英.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发展回顾[J].中医药文化,2009,4(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