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品情感内涵比较研究与艺术价值
作为艺术歌曲发展历史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具有严肃、深刻、真挚的艺术表现特征,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出了深邃的艺术价值。对两位作曲家所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听觉欣赏或者是作曲技术上的分析比较在研究上还远远不够的。本章将继续对莫扎特、舒伯特的代表性艺术歌曲在人文内涵和社会内涵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审美价值作用继续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作品,解释它的本质。
一、音乐的情感内涵比较研究
针对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分析比较而言,不再是单纯依靠作品外在的写作技巧作为分析依据,而应该根据作曲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心理世界以及个人所处的历史社会情况出发,探究凝结在作品深处的思想感情以及哲理内涵。从两位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出发,舒伯特比莫扎特晚出生 41 年,于莫扎特去世的六年后出生。从莫扎特出生到舒伯特去世的 72 年间,两位作曲家的作品中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既有传统巴洛克体裁(协奏曲)的新发展又有古典时期奏鸣-交响套曲的定型和大发展,器乐体裁如此,当然在声乐作品的艺术歌曲上亦然。两位作曲家的个人以及所处社会的影响对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个人情况、社会历史环境
在莫扎特这一生的经历中,对其音乐生涯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其父对莫扎特在小的时候便开始了大量的乐器训练和作曲训练,并游历欧洲进行音乐巡演,可以说工作强度绝非一个孩童可以承受住的。他从小便被冠以神童的称号,后世称之为天才,但天才诞生的基础是从小受到的优良的音乐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总结莫扎特的一生可以发现其音乐家的身份处在社会不同阶段时的各个角色和身份,大致上经历了神童与儿子、上层社会的仆人、自由艺术家、“乞丐”,后世与海顿、贝多芬并称古典的三位大师。莫扎特一生性格上的特征大体总结为:乐观、平和,有时还有一些戏谑。时值他与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关系极为紧张、不和的时候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作品,其中音乐的性格充满着热情的歌颂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难得的一种乐天派精神,与海顿相似。作为儿子他极力顺从于自己的父亲,即使莫扎特长大成人,他依然顺从,极少反抗,尽管他开始出现叛逆的现象,[10]当然在他叛逆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戏谑、乖张的行为。莫扎特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德奥历史上政治文化相对开明的时期,当时的奥地利皇帝是约瑟夫二世,他是个颇具民主思想的君主,他把维也纳宫廷附近的大草地和森林开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还命令,任何人不得在皇帝和皇族面前表示特殊的尊敬,他禁止人们在他面前行屈膝礼和吻手礼。约瑟夫二世喜爱音乐,是一些艺术家的赞助人,他被称为“Musical King”,在他执政期间曾帮助莫扎特获得音乐职位。尤其在歌剧的发展上,他积极鼓励莫扎特及其他德奥作曲家探索创作德语化民族歌剧。所以莫扎特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他的艺术歌曲的内涵产生了影响。
比起莫扎特天生乐观的性格以及创作时代的政治开放,舒伯特的境遇则与莫扎特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在舒伯特音乐创作生涯中对其产生过最重要影响的两位作曲家是萨列里和贝多芬,萨列里作为舒伯特的老师对其在音乐创作技术上进行了专业化的训练,但在 1816 年左右,舒伯特在音乐上开始具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始探索具有德奥风格音乐创作,这一点上则受到了贝多芬极大的影响。大约从1816 年开始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即融合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风格,又开始真正地创造、开启浪漫主义艺术主旨。这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具备了古典主义时期控制在严谨、理性形式下对矛盾冲突发展、解决的逻辑性、客观化、理性思维,又深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艺术风格中个体思想表达的表现性、主观化、感性思维。
除了在音乐创作道路上艺术风格的成熟,在舒伯特自身性格和审美心理上也与莫扎特有所不同。舒伯特不同于莫扎特,一生中未得到比较富裕的生活条件,所处的交际圈子较小,作品不能说是无人问津但在当时无法比拟贝多芬的影响性,换句话说舒伯特真正的知音寥寥无几。所以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舒伯特长时间无法得到慰藉,导致了他贯穿在一生中的抑郁心理,这种抑郁心理极具悲剧色彩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可以这样说除门德尔松以外悲剧化艺术追求似乎贯穿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创作之中。从悲剧的审美心理出发可以感受到,在舒伯特的创作中,个人命运的悲剧结果,个人的理想化愿景与现实生活苦难之间的悲剧结果引出的是强烈的冲突性、矛盾花的艺术观,这一点上舒伯特与海顿、莫扎特的乐天派风格和贝多芬的斗争性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两位作曲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舒伯特的年代早已不是开明君主约瑟夫二世的统治时期,二世被法国大革命所威慑住而实行铁腕统治的弗朗茨二世[12].这位皇帝在拿破仑倒台后坚决抵制自由主义对奥地利民众的影响,企图回复旧有的封建秩序,在位时任命梅特涅为宰相推动维也纳会议,重建奥地利的大国地位。这次会议名义上是为了重建欧洲和平,实际目的却是复辟专制王朝,打压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因梅特涅及多数与会领袖都认为,民族主义及民主运动是致乱之源,并敌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他们致力使欧洲回归到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前的原状,恢复旧秩序下的思想与制度,重新建立欧洲的保守势力。
同时,在 19 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下层社会的劳苦大众遭受着物质上的剥削,精神受到黑暗统治的压迫。奥地利以及整个欧洲社会畸形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影响着舒伯特的艺术追求。当然这时的奥地利社会越是在政治高压下,努力追求崇高目标的部分市民阶级越是在戏剧、绘画、文学和音乐中去寻找慰藉。舒伯特深刻地体验着自己及所处时代的生活,他的艺术歌曲都致力于展现社会生活人们的精神祈求,他扎根于民间的真实的生活中去,用心灵感悟生活这片产生艺术最根本的土壤,将其凝聚在艺术歌曲甚至是全部作品中去。
(二)音乐的表现性质与音乐风格
莫扎特一生除晚期经济拮据以外未及经历过较大的人生苦难,在他作品里也是充满着非常向上的一种情绪,给人一种真诚、活泼的美感享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德奥资产阶级的一些审美旨趣。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中所特有的流畅、明快和生机勃勃的性质能够非常自留的流露出来,能够强调他对作曲技术的炉火纯青。
在《紫罗兰》中,莫扎特一贯的遵循着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对剧情处理时巧妙的形式结构以及明朗、阳光的音乐情绪。对于最后悲剧的结果又作出了极为精妙的音乐处理,紫罗兰特别愉悦接受了被牧羊女的践踏,并视之为一种幸福,这是一种很奇异的一种悲剧性结果的处理方式,相信只有在莫扎特手里才能有如此的奇妙。莫扎特所处的时代是开放的,这一点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政治环境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都促使了当时德奥社会具有一种非常自由、宽广的艺术空间。不同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莫扎特除了信仰上帝,同时也善于捕捉大自然这一艺术源泉的所产生创作灵感,最重要的是肯定人性解放过程中对幸福的追求。在《致克罗埃》这首歌曲中不再是简单地借物拟人,而是直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直白的表述自己的爱意。这首歌曲充分表现出了 18 世纪以后,天赋人权这一思想在欧洲社会被广泛接受,作为自然人的人性、权利得到解放后这种意识形态仅仅的凝聚在了莫扎特的作品了。
18 世纪中叶,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潮冲击着原有欧洲的一切历史形式,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化等等一切都被新形式所替代。
莫扎特是虔诚天主教徒,但也依然被当时整个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所感染着,他个人对生命存在以及灵魂救赎的认知上同时反映出的一种是基督教上所认为的宁静与平和,一种则是源于自己的乐观态度。在《晚年的心情》这首歌曲中,旋律写作的非常婉转动人,也非常的平畅,起伏较小。歌曲中流露出莫扎特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以及叙事性的陈述,有一种总结整个人生的风格。钢琴伴奏中非常稳健的分解和弦进行以及贯穿全曲的琶音音型,声乐旋律的舒缓和音区交替,都体现着一种均衡之美,平和的流动都是莫扎特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
反观舒伯特的一生在个人生活以及个人与社会现实关系上的问题,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强权、高压、残酷的政治年代,所以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则没有表现出莫扎特式的阳光、平和的音乐风格。在《魔王》中舒伯特使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因素来突出矛盾发展的戏剧化冲突,无论是父子之间的对话,还是魔王对生命的索取体现出了个人命运与现实社会中强烈的矛盾冲突,最后一孩子的死亡而告终宣示着悲剧意义的结束。在认知悲剧结果的思维上莫扎特与舒伯特是不同的,例如伴随着紫罗兰最终被践踏的悲剧发展过程,莫扎特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来接受这一结果,本质上是紫罗兰与牧羊女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但是莫扎特却以异于常人的角度接受并表现出愉悦。而《魔王》中随着冲突的不断上升而引发悲剧结果,较符合正常的情节处置,以孩子死亡的这一结果也表示出了矛盾最后得到了一种解决,然而是悲剧性的。在《菩提树》中悲剧性的情节发展则不同于《魔王》,《菩提树》是自身情感生活的一种悲惨经历,它起源于自我世界又结束在自我世界里,所以这首歌曲的矛盾冲突并未达到《魔王》那样的境界,但清晰、充分地描绘了舒伯特自身心理世界的变化发展。最后在《鳟鱼》这首歌曲中,舒伯特以十分欢快的音乐形式内藏着一把十分锐利的讽刺、批判的尖刀。《鳟鱼》的歌词来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作品,舒巴尔特属于较为进步派的诗人,写作的大量诗作大力地批评统治当局的政治,最终被诱骗至监牢之中。歌曲中快乐畅游的鱼儿最后被垂钓者以搅混溪水的卑劣手段所捕获正是在映射统治阶级的下流手段,舒伯特借着鳟鱼在强有力的讥讽当时的社会政治,这一点非常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
从上述两位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大体上的风格把握可以看到,在以不同自身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艺术歌曲的发展表现出了较为不同的风格导向,这也为艺术歌曲最后在舒伯特的手里定型,一定程度积累了风格把握的创作经验。
二、作品的艺术价值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虽然远不及他的歌剧那样影响后世,但是在其时代有着无以取代的艺术价值,他对艺术歌曲创作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已经开始使用主调音乐技巧的功能和声体系代替以通奏低音为主的巴洛克风格特征,内容上开始选取优秀诗人的诗作,并且独立化的抒情演唱风格远远地摆脱了海顿式的歌唱剧风格。从歌曲的情感内涵上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开始关注到人性内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愿景与美好追求,对生命、爱情都有着积极地赞颂,这也是后世在欣赏莫扎特艺术歌曲时一个审美着重点,从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中,可以感受到的那份宁静、祥和从而升华成了一种生命的洒脱与舒展。
而纵观舒伯特几首较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不难发现,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在舒伯特的手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作曲技巧上来看,舒伯特极大地扩展了艺术歌曲在旋律设计、调性布局、和声使用与进行、形式结构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这为艺术歌曲的最终定型打下了夯实的创作经验基础。从作品的内涵价值上说,首先舒伯特完成了古典与浪漫的高度融合,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的理性、秩序、均衡的结构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地位,舒伯特都能够使之平衡相存。在当时高压政治的统治时期,舒伯特以艺术歌曲这种短小的声乐体裁为代表找到了德奥声乐艺术上民族性与通俗性的共融,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兼收并蓄,更重要的是他使艺术歌曲不仅仅改变了自前古典主义时期华丽风格语境下一种仅供娱乐的一种音乐体裁,而是将其扩展为有充分表现力度,在一定规模下展现完整矛盾冲突的一种堪比器乐作品的体裁形式,这一点上还是莫扎特所未企及的。最后,在舒伯特的手里艺术歌曲的成熟定型启迪、影响了后世这一体裁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也为声乐艺术中留一下了一枚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