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怀旧文化是当前较热门的文化现象,在很多文化载体平台都能体会到怀旧的气息,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怀旧情怀。本文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中典型的怀旧现象来剖析怀旧情怀是如何在文艺作品中表现,从中剖析怀旧情怀流行的原因及意义,其实在流行音乐发展初期一些作品中就体现了怀旧特色,但直到近些年由于怀旧的热情高涨才被人们所注意并研究,而此次的关注是否真的对流行音乐未来发展起到建设性作用还有待观察。
尽管如此,但不得不说流行音乐因此也得到很大空间的升华。首先在音乐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有了提升,这对我们建设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是有意义的,文艺作品综合审美价值直接影响受众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有精神家园的建立。文化领域之间也得到较好的融合,促进了大众文化更好地发展,同时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有了新的“生存方式”.其他文化载体在体现怀旧这一主题又与文艺作品不同,但是透过对比还是能感受到还是有交叉点,尤其是大众文化之间。怀旧情怀的产生也不是一触而就,和文化社会的发展有关联,也与受众的审美心理求与文化之间融合的必然性相关,流行音乐作为通俗文艺,有必要加深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审美价值,不能单一追求形式主义,这才是流行艺术未来发展的出路,而我个人认为怀旧情怀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可以是发展的前进力量,因为怀旧最终归于文化的寻根,经典文化不能丢,这是我们社会及人类的精髓。怀旧情怀赋予了流行音乐全新的表现特点,只要合理融合大众文化,深入文化之根,加强专业领域的建设,而且还要针对目前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怀所体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良,就会提升整个文艺领域的审美价值。
本文尽管我对本选题力求全面深入思考,然因自己学识有限和时间紧迫,故在本文内在的逻辑性与条理性还可进一步强化,并且微观细节上的诸多问题未能深入涉及。对于各问题论述的深度与广度的有效调控、详略安排上也还不尽如意,对于材料个案典型性的选取上还可做更全面的思考。所存在之不足,恳请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致谢
三年的学习时光转眼即逝,从一开始对完全陌生的美学专业到现在慢慢能理解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过程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最真诚的谢意。
依稀记得研一还是有些抵触学习这个专业,因为没有任何文学基础,又与自己的本科专业断层,所以不论是上课还是课后学起来都很痛苦,老师们教学亦是如此。但随着学习时间积累,加上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我慢慢会主动看类似于《谈美》这样的书,内容比较容易懂但也能吸收一些营养,关于文学这部分离不开陪伴我们两年多的李有光老师,包括本次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最后完成给了我们美学专业同学很多建议与帮助。当然也要感谢胡光波老师,张开焱老师,龚新琼老师,刘宝珍老师等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很多宝贵的经验与知识。
在研究方向学习上当然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友良院长,研二学习了音乐美学这门课后才开始建立起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嫁接,慢慢理解它就是站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理论学科上研究音乐,期间周老师除了上课讲解我不理解的知识点外,他还要求我读一些书籍,看看优秀学术论文,学习别人严谨的写作思路,然后慢慢积累下来运用到自己的论文中。并且在平时论文写作过程中也给我一些新颖的研究指导,我觉得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习惯都会受益于我日后的工作学习里。
总之本次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在座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三年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16]董立超。怀旧审美与怀旧消费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17]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18]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19]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20]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1]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2]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23]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4]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25]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6]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27]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8]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9]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0]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31]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32]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33]陈炼。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流行音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
[34]顾再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本土化特征浅析[J].音乐探索。2006
[35]梁和平。废墟上的希望:反思中国流行音乐[J].艺术批评。2006
[36]余杰。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结[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2)
[37]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J].文学评论。2009(1)
[38]刘锋。社会怀旧心态透视[J].社会科学。1990(7)
[39]郭守运。论“怀旧”情结与文学审美[J].嘉应学院学报。 2003(5)
[40]姜申。电影怀旧与消费社会[J].电影艺术。2008(6)
[41]邓默燃。发展观念中的怀旧心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2(5)
[42]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3)
[43]周平。解读怀旧文化[J].理论月刊。2007(8)
[44]雷琼。试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特征[J]音乐创作。2013 第一期
[45]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2006
[46]魏征。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11
[47]毛海英。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倾向研究[J]北方音乐。2011
[48]李婷娟。从当今流行音乐中简析中国古典诗词[J]商业文化。2007
[49]袁军涛。试论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妙用[J]电影文学。2009
[51]王小明。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J]大众文艺。2013
[52]郑月。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前生今世[J]艺术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