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大众的怀旧审美思潮根源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08 共5200字
  第二章 大众的怀旧审美思潮根源分析
  
  第一节 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转型
  
  现代社会对应的是现代文明,相反传统社会对应的是传统文明。当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产生矛盾,也就意味着传统社会在土崩瓦解。现代科技的高速地运行,传统的农耕年代早已被取代,社会从农耕转到工业,经济科技物质文明日益发展起来,一方面给人们带来财富自由,弊端也可想而知,大拆大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家园被严重破坏,精神文化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复制的产品经济等,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在不断地变动里没有了安全感,而怀旧则是弥补内心平衡的“办法”.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数不胜数,为了生存离开家乡,而城市的高速度旋转让很多打工者不适应,个人的抱负难以实现,压抑的情绪往往也会通过怀乡来排解。社会的转型就是存在着两面性,从传统社会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到现代无规律生活方式,传统社会发展缓慢但人们精神文化明显比现代的精神文明要浓郁太多,试问一下,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人文内涵与工业文明,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是否能共存,难道一定要牺牲传统文明来代替喧闹的工业文明吗?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在慢慢被磨灭,最后摧毁的还是我们自己,多少工业经济因为生态的破坏导致严重的事故,在这个社会已经是“见怪不怪”.
  
  而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对流行音乐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论是内地的音乐还是港台音乐,音乐作品要么是对当下的呐吼,要么是期待或是赞颂 ,像罗大佑他树立的音乐形象多样性,有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鹿港小镇》,有民族情结的《东方之珠》,还有校园民歌的《童年》等,这样的流行作品之所以能流行至今,其中的审美内涵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的每一场重要的改革都会促使大众文化发展的变化,流行艺术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既肩负着宣传作用,也具有情感倾诉的意义。从流行音乐大发展脉络看,几乎它的重要转折点都促使新艺术的产生,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那些经典作品大部分都对社会文化历史有思考,并且民族性的文化不时得贯穿我国的流行音乐成长,一方面是工业社会的促成,也体现了不论是哪个时期,总有很多人会回头去探析文化的根源。
  
  社会制度的变革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缺失,大众文化有义务去弥补这个缺失,优秀的艺术作品承载着的艺术价值也必须包含这一点,古典文化被再生产的现象体现出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善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精神世界的向往来弥补现实带来的空缺与无奈。而怀旧则是在慢慢找回根文化的途径之一,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根文化,社会才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商业经济的推动
  
  在实际的商业化环境里,一种标识或符号性强的产品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而怀旧就是强有力的象征性符号。在近几年的商业经济变化看,更多的消费者更乐意购买“旧”产品,这就表明了社会的极速前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精神压力,而商家就是利用这一点“操控”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罗兰罗伯森认为二十世纪后期怀旧与乡愁就和消费主义产生了关联,4“从政治上推行的怀旧被嵌入到一种更具普遍性,漫射性的消费主义至上的乡愁之中。”当然这不意味着故意操作政治手段来推动乡愁,只是说明它早已隐藏其中。怀旧思潮和商业经济是相互影响的,商业经济推动着怀旧之风更浓,但这种经济消费达到一定阶段,那么怀旧的深刻含义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弊端。
  
  如今的怀旧文化消费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产生新鲜的消费模式,类似于农家乐,让消费者体验劳动的收获,再比如说迪士尼乐园的建设,让童话世界的美好延续下来等。其二是利用原有资源再恢复老样式重出市场,比如前两年的小虎队在春晚上合体,引爆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再比如像最近两三年青春电影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出现了大量的怀念青春的电影。当然,也有翻拍的影视剧,“红色经典”作品,具有老字号的商标,或具有怀旧风格的广告等等这些都是商业经济里的怀旧符号。
  
  正因如此,一旦大众出现了比较鲜明的情怀或情绪,大众文化就会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制造出相应的大众文化消费品,供应大众消费。
  
  第二节 寻根文化的催生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怀旧最准确的定义才被学者道出来,从最开始作为病理学术用语到涉及到很多领域,从关于一个个人的心理变化历程到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化全民性的文化思潮,体现出怀旧心理现象越来越浓厚。上个世纪末全球语境里,“文化怀旧”在我国内陆和港台大放光彩,然而当某种文化现象流行到一定程度,就会泛滥成灾,弊端就会现形,尤其在文学领域,文化怀旧现象更是相当明显。
  
  “寻根”是八十年代中期重大的文学事件,具有现代理念的民族文化瞬间被引爆了整个文坛,这和历史发展有关联,“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使我国民族成了无根的民族,寻根作家肩负着寻根的责任,重新审视生养他们的土地,寻找文化之根。寻根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那些作家不约而同都将寻根的脚步指向生养他们的故乡,对故乡文化的执着,是寻根派恋土怀乡意识的最突出表现。作家寻根往往就是要把掺杂有浓烈主观成分的故乡文化呈现出来以取得外界的认同,故乡文化也似乎在作家们的笔下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寻根作家守护传统文化的原因也可理解为守护他们的故乡文化。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故乡文化的弊端,也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以地域的划分来找回根文化其实是不妥的,但他们依旧这样选择地走下去,这相当于精神还乡,同时还代表着全民族的回头。
  
  提到寻根文化,就不得不说港台怀乡文化。港台文化其实也有着深厚的背景,政治战争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外来文化,促使他们既有着自己传统的浓厚文化之根,也吸收了外国先进文化内涵。但不难发现很多的港台文艺创作者们的笔下很大一部分都在表达一种“回归”的孤独之感,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南迁作家们的笔下展现出深深地乡愁透出无奈之感。像余光中是我们最熟悉的寻根诗人。而港台的流行音乐同样和文学一样,由于政治文化的特殊性,他们的流行音乐融汇了大陆,日本,美国等多元文化发展起来。
  
  以台湾为例,台湾流行音乐的起源就包含了代表着台湾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的传统民谣,民谣所传唱的就是最本土的民族文化,而且还促进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民谣风至今都很流行,它的文化内涵就是将台湾本土的文化传承下来,这也是怀旧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后来内陆的校园民谣的产生及后来的发展至热潮退去,作为流行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音乐就是在向传统文化致敬,向单纯的学生时代致敬,向过去奋斗的岁月致敬,人们在音乐里“回到过去”.
  
  在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主席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他多次强调中华传统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习主席提出民族文化是建构中国梦的魂与根,如果丢掉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是一个民族树立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也没少倡导过那些我们认为好的道德要求与价值观念,但往往很难深入人心、很难化为行为,究其原因,没有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不是在自己的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的。习主席提出的寻根文化,让我们又开始思考如何传承根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寻根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去回顾历史,重温文化底蕴,而是在这些精华里去提取适合我们成长的民族之根,只有将其变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向导才能正确指导整个大国或个人,植根于内心才是根本。1985 年作家阿城从文化的角度深化对寻根的认识,他说:5“‘寻根’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的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我觉得这大概也是其他领域寻根的意义,怀旧思潮的盛行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背景强大的支撑。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心理沉淀
  
  每一种文化的审美价值都是通过长期的被需求所慢慢积累而成,而且这审美是有较强大的惯性作用,接触过的人类会在一定时期内依赖它,可以说几乎这样的文化是具有一定吸引力,所以民族性文化的审美活动具有相对的普遍接受性与稳定性。同样这也对创作者是一样产生影响的,流行音乐从最单一的表达到多元化的唱响,就体现了受众与创作者的审美心理也在一步步改变着。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流行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就明显突出了;在古典艺术的影响下流行艺术在音乐技巧上,在器乐演奏上,在音乐语言织体上都有着新的诠释,让受众对流行音乐有了别样的想法,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力。
  
  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一定时间的前期潜伏,才会通过文化媒介传递出来,怀旧情怀的心理沉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创作主体的心理探析
  
  怀旧作为一种心理倾向的审美活动,是基于主体情感的需求而将历史现实化的过程。艺术家在被艺术知觉等刺激神经的时候,他们的创作素材可以是叙述事实,可以是批判性的,也可以是期许性的。这个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的选择,毕竟他们的思想建构与心理特质决定作品能包含多大的内容。音乐的创作更是体现了个人情感的一面,歌词表达中心思想,旋律负责情感起落,在欣赏的过程里完全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比文学创作还直接。以台湾标志性创作人罗大佑为例,他的作品涵盖面很广,有民族文化情结,有社会批判,有对美好校园的描述等等主题。在歌曲《亚细亚的孤儿》中,歌词极富思想性,饱含深刻的讽刺意味:如“西方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因为他身为台湾人,对台湾这么多年的动荡不安一定是有想法,因此这首歌充满了民族精神的批判主义,这就是他的创作动机,而他的心理就在歌曲里,以童声合唱为背景,言尽无辜之悲,虽然源于台美断交和出走联合国,但这种悲愤又无奈的心情却绝不局限于此。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群,归根结底在于心,因为他是通过“歌”这个媒介来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他要传达的审美内涵。
  
  二。受众接受心理探析
  
  创作主体因为有了自己的创作心理活动才有了创作动机,那么接受主体一样有怀旧情结的接受心理活动,才有了主动接受审美活动。怀旧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心理期待的,所以一般接受者在接受文艺作品前都会有一个能接受的作品内在心理构架。如果在审美过程中能被作品刺激到内心感受或是能激发自己的新的怀旧情结,那么这样的审美活动就是令人愉悦的。流行音乐能被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所吸收,并深受大家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受众对于流行文化的需求就该是这样的姿态,不管是因为如今大家受教育的群体变广,还是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起码可以肯定的是民族性的精华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各类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难以淘汰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浮躁的社会形态下,更多的受众更愿意接受慰藉内心的声音。
  
  可以说,作品的意义除了创作者赋予它的灵魂外,就是读者通过对它的审美产生新的解码。这就与主体的接受心理相关,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受众的心理接受机制能碰撞火花,这就会产生更深刻的审美意境。美学家姚斯认为:6“在阅读过程里,接受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通过对文艺作品符号的解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再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体味到艺术家再创造这个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深化原来并不很深刻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为丰富。”这样的怀旧风格主要依靠接受者的心理状态,民族性的心理沉淀给了“中国风”式的音乐形式成长的空间。
  
  第四节 艺术审美趣味的转型
  
  不得不说任何大众文化要形成自己稳定的受众群,必要的扩大文化的接受面是有意义的。创作者想要让艺术作品成为大家的记忆,那么首先这个作品要提前进入大家的心理期待有效区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受众的接受心理范围。一部成功的作品很大的因素就是要有期待你的受众群,正由于受众的审美心理的需要在渐渐提升,受众对大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要求也逐渐增加,因此对流行音乐的期待值随之上升了,不仅从音乐本身要有创新,在艺术精神层次也会有所突出,保证音乐质量的同时丰富音乐的文化价值才是怀旧情怀盛行的主要原因,流行音乐已成为宣扬大众文化的主力军,也是建构文明社会的主要力量。音乐社会学的理论认为:7流行的音乐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定势环节,换而言之就是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一种即将实现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
  
  现在的文化审美实践中更在乎于受众之间心理的互动,换而言之就是能触动一般的受众的思考,因此在文艺创作上即便是追求个性的作者也还是会考虑大部分受众的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我们的生活渐渐快餐化,时间久了导致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心里的慰藉。怀旧情怀能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内在的去引导人们很好地发泄情绪。审美趣味的转型无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大家的审美需求也就没有大众文化的成长空间与前进的动力,反之,透过大众的审美趣味也能把握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受众的审美价值是否较高,我想这也是评判社会文化发展高低的有效依据。
相关标签:音乐美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