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水稻可持续生产方法探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7323字

  第七章 结论

  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持续解决的前提下,国家和地方制定出给予黑龙江水稻生产一系列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黑龙江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态化生产带来了机遇。但我们也看到,黑龙江的水稻生产也存在我们需要改善的劣势因素和亟需应对的各种威胁。笔者通过与自身工作实践现结合,从发挥优势、紧抓机遇、克服劣势、应对威胁等角度,对黑龙江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阐述了自己的微薄之见。并通过前文的分析,针对如何稳固发展黑龙江的水稻可持续生产得出了如下结论,供大家研究和讨论。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是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有力保证

  黑龙江各级政府在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保证黑龙江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省水稻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一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出有利于黑龙江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对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二是发挥政府协调职能,通过对财政、金融、工商、税收、交通运输等与水稻生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系,以及针对水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为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在考虑全国粮食安全问题和粮食产量需求的前提下,对黑龙江省有机水稻的生产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三是发挥政府监督职能,保障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四是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创造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市场环境二、 水稻产业化经营是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

  水稻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是以消费市场的供求变化为导向,以水稻的适度规模化种植为基础,通过水稻的专业化生产、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以及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将与水稻产业相关联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顺应农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并推动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说,水稻的产业化经营是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一是以水田适度集约化和规模化流转为基础,进行高标准水田的建设,通过以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进行生产环节规模化和现代农机装备的规模配备,实现水稻的产业化种植。二是对水稻初加工企业的整合,以及加大水稻初加工和循环加工相结合的水稻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水稻加工产业化。三是在政府、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的支持下,将测土配方施肥、生态病虫害防控等新技术,对水稻种植户进行多元化、规模化服务,实现社会综合服务组织的产业化。

  三、现代水稻科技体系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有力支撑

  要实现黑龙江水稻可持续生产,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水稻科研实力的充分发挥,持续推进水稻科技成果研发、推广和应用的科研体系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和保证全省水稻的生态化生产。

  目前进行水稻科技研发体系创新的首先任务,是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多元科研主体的形成,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优质、多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并积极开展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水稻科技推广体系的创新,推动社会农技推广组织产业化发展,加大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支持力度,采取多种直接、直观的推广模式,使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和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四、农业全面生态化发展是实现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战略目标

  黑龙江省的水稻可持续生产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农业行为,而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线,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水田建设进行耕地集约化生产、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节水控制灌溉设施建设完善以及水稻副产品的循环深加工的发展,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高效、永续的利用。并通过水稻现代生态栽培模式以及现代植保模式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进行科学、合理使用,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使水稻种植户以及其他水稻产业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进一步实现黑龙江省整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黑龙江区域的共同发展,并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潘鸿。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M]. 第一版。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秉龙,薛兴利。 农业经济学[M].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东勃。 粮食产量“十连增”背后的隐忧[N]. 东方早报, 2013-7-3(A23)。
  [4] 林兴军, 林贤青, Takeshi, Horie. 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J].中国稻米, 2006, (3): 57-58.
  [5] 陈志德, 王才林, 赵凌。 日本直播稻的发展及启示[J]. 中国稻米, 2010, 16(4):37-39.
  [6] 何龙斌。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J]. 世界农业, 2012, (5): 19-23.
  [7] 吴丽华,金凤超等。日本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2010(6):46-47.
  [8] Marc Vanacht.美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情况简介[J].农机科技推广, 2012(12):15.
  [9] 王鹏。日本 74%水稻种植者超过 65 岁 农业后继无人[EB/OL].
  [10] 娇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1] 韩俊。14 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M].1.学习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2.
  [12] 胡晓凯。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 2012.
  [13] 中华粮网。 2012 年黑龙江省水稻市场回顾与后市预判[EB/OL].2013[2013-01-10].
  [14] 黑龙江新闻网。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在我省推广目前已全面启动[EB/OL].2011[5-21].
  [15] Aldo Ferrero. 欧洲水稻可持续栽培的挑战[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 (12): 19.
  [16] 李同华。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1):121-123.
  [17] 顾春梅, 赵黎明。 国内外寒地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J]. 北方水稻,2012(4):70-72.
  [18] 陈志德,王才林,赵 凌。 日本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借鉴[ J] . 江苏农业科学,2010( 6) : 5 - 7.
  [19] 张洪程。 水稻栽培学研究若干进展及发展探讨[J]. 作物杂志, 2012(6):3-5.
  [20] 成良计。 菲律宾水稻生产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杂交水稻,2005,20(1):60-64.
  [21] 潘晓芳,罗炬。日本水稻生产现况及其启示[J].中国稻米,2008,(4):19-21.
  [22] 潘晓芳。韩国水稻生产及政策 [J] .北方水稻,2008,38(4):78-80.
  [23] 徐德利,陆建飞。水稻可持续发展综述[J]. 作物杂志,2010,(3):1-3.
  [24] 王在柱,李鹏,等。浅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农业节水灌溉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4):42-43.
  [25] 王威, 肖扬。农业节水灌溉大有可为[EB/OL]. 2014[9-18].
  [26] 贾宏伟, 王晓红, 陈来华。水稻节水灌溉研究综述[J].浙江水利科技,2007(3):19-20,25.
  [27] 黑龙江省科技厅。 黑龙江省水稻控制灌溉 助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N]. 黑龙江日报, 2011-6-2(3)。
  [28] 龚金龙, 张洪程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417-424.
  [29] 张洪程,郭保卫,龚金龙。加快发展水稻丰产栽培机械化[J].中国稻米, 2013,19(1):3-6.
  [30] 张鸿,郑家团等。 四川省现代水稻产业化对策研究[J]. 中国稻米, 2011,17(3):25-27,31.
  [31] 张淑华,潘国君等。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5):144-148.
  [32] 王伯伦。我国北方水稻的发展与战略措施[J].垦殖与稻作,2002,(1):3-5.
  [33] 李厚。 乡村精英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价值研究[C]. //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446-450.
  [34] 程式华,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3):223-226.
  [35] 陈健。试论辽宁省水稻生产潜力与发展战略[J].辽宁农业科学,2004,(4):22-25.
  [36] 董国忠。 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实现水稻可持续健康发展[EB/OL].2009[11-3].
  [37] 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95-198.
  [38] 胡金有,张领先,王德成。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8-9.
  [39] 王海燕,傅泽田等。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2):23-26.
  [40] 魏永红。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析 [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1] 徐德利,陆建飞。水稻可持续发展综述[J].作物杂志 , 2010(3):1-3.
  [42] 罗慧,霍有光,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4(1):35-38.
  [43]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4] 朱海冰,蔡道成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商业时代, 2011(7):8-9.
  [45] 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2005(1):3-6.
  [46] 刘芃岩等。环境保护概论[M].1.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9-30.
  [47] 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2.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63.
  [48]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南方经济 , 2004(7):45-47.
  [49] 宋桥生,娄光新等。对农业科技创新本质特征的分析与认识[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22(6):174-176.
  [50] 肖焰恒。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13(1):106-109.
  [51] 林兴军,林贤青,T. Horie.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J].中国稻米,2006(3):57-58.
  [52] 刘星辰,杨振山。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J].经济地理, 2011,31(11):1891-1895.
  [53] 胡启兵。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J].经济纵横, 2007(11):64-66.
  [54] 封力源。韩国促进水稻生产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农民致富之友,2012(16):5.
  [55] 王曦鸣,等。韩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J].重庆经济, 2012(1):54-56.
  [56] 金京德,严永峰。韩国稻螺共作技术[J].北方水稻, 2011(4):43-44.
  [57] 王高华。日本韩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12(10): 67-70.
  [58] 闻海燕。韩国生态农业发展政策实践与启示_韩国全罗南道考察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 2011(10):75-77.
  [59] 陈良敏,吕玲丽。基于政策视角的泰国有机农业发展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2(12):8-12.
  [60] 李华,朱德峰。韩国省工高效稻作技术的发展[J].中国稻米, 2005(1):49-50.
  [61] 王健梅。泰国水稻生产及加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07(6):10-11.
  [62] 解卫华,张纪兵。有机农业在泰国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5):10-15.
  [63] 康毅夫。院士率团考察美国水稻生产[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5-7(6)。
  [64] 汪立波。美国的生态农业 [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46):54-55.
  [65] 吴建坤。美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与经验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 2012(7):32-35.
  [66] 俞坤发。我国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EB/OL].2012[7-17].
  [67] 佴军。近 30 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与效益分析[D].扬州大学, 2013.
  [68] 赵介仁,刘静波, 陈良华 .湖南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作物研究,2004(2):58-59.
  [69] 黎用朝,刘三雄,等。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8(2):129-133.
  [70] 何超,青先国。湖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趋势[J].杂交水稻,2012,27(1) : 7-10.
  [71] 廖洁,张政兵。湖南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三赢”模式成效明显[EB/OL].[2013-1-17].
  [72] 侯守贵, 隋国民等。辽宁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方水稻,2012(5):70-73.
  [73] 赵秀君。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在盘锦灌区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8, 26(6):63-64.
  [74] 于险峰。测土配方施肥:辽宁“全覆盖”是如何实现的[EB/OL].[2011-8-16].
  [75] 阮蓓。四川水稻制种何以跻身“国家队”[EB/OL]. 2013[8-19].
  [76] 张鸿,郑家国,等。四川省现代水稻产业化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 2011,17(3):25-27,31.
  [77] 向平,唐江云,等。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杂交水稻,2011, 26( 2):7-10.
  [78] 中商情报网。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EB/OL].[2013-3-12].
  [79] 东北网。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运行态势良好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6%[EB/OL].[2013-11-12].
  [80] 王琳,解培华。黑龙江绿色食品远销海外 40 国 年产值 650 亿元[EB/OL].[2013-3-6].
  [81] 管建涛。黑龙江结束水稻扣棚 春耕物资基本到位[EB/OL].[2014-4-10].
  [82] 杨洪博,孙红梅。水稻插秧机:工厂化育秧“撬动”市场新潜力[EB/OL].[2013-02-20].
  [83] 潘再莲。黑龙江省水稻盐碱地改良综述[J].中国农业信息, 2014(2):38-40.
  [84] 尹喜霖,王勇,等。浅论黑龙江省的土地盐碱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10(6):361-363
  [85] 王秋菊,李明贤,等。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耐盐碱筛选与评价[J].作物杂志,2012(4): 116-120.
  [86] 刘晶,袁长焕。黑龙江:重划积温带 只为仓癝实[EB/OL].[2014-2-27].
  [87] 郝敏。 “北纬 45 度”农畜产品名冠天下 [N].新民晚报, 2013-5-30(A25)。
  [88] 于文全,刘春光,等。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EB/OL].[2012-2-21].
  [89] 王万霞,杨秀峰。高纬高寒稻作区水稻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京农业, 2010(15):21-23.
  [90] 吴振明,衣洪岩。黑龙江省北部高纬高寒地区水稻发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9):130-132.
  [91] 常晓明。高纬寒地水稻发展亟待金融支持[J].黑龙江金融, 2013(3):29-30.
  [92] 郑少忠。现代化大农业的壮美画卷--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 2012-4-20(1)。
  [93] 于一航,佟光霁。论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1):45-46.
  [94] 黑龙江大米协会。关于我省稻米加工产业发展及稻米购销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13-11-20].
  [95] 王秋菊,来永才。试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稻米, 2010, 16(4):25-28.
  [96] 李馨,王思宁。三江平原井灌水稻精准灌溉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9):74-77.
  [97] 张宇峰。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 2014(2):24-25.
  [98] 章轲。全国耕地产能自给率不足八成 化肥农药过量施用[N].第一财经日报,2013-6-26(2)。
  [99] 矫江,李禹尧等。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区划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1):1-4.
  [100] 田宝强。黑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及可持续性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 18 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3.
  [101] 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2012 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EB/OL].[2013-02-05].
  [102] 焦建。中国粮食安全报告[J].财经, 2013(35)。
  [103] 侯巍,等。垦区今年种植水稻 2400 万亩 春播全面展开[EB/OL].[2013-04-12].
  [104] 侯巍。我省实施绿色食品“走出去”战略 组团进军国内外市场[EB/OL].[2014-2-18 ].
  [105] 姜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从大省走向强省述评[EB/OL].[2014-3-05].
  [106] 贾杰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郭志文:家庭农场急需完善标准[EB/OL].
  [107] 郭旭欣,王杰,等。黑龙江省测土配方施肥的现状与启示[J].吉林农业,2012(10):97.
  [108] J W Knox, M G Kay, E K Weatherhead. Water regulation, crop production, andagrico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Understanding farmer perspectives onirrigation efficiency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1, (10):1-6.
  [109]McGockin J T, Gollehon N, Ghosh S. Water conservation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J]. Water Resource Research,1992(28):305-312.
  [110] Lilienfeld A, Asmild M. Estimation of excess water use in irrigated agricolture:A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7,(94):73-82.
  [111] CEC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mnities)。Rice,market,CMO andmedium term forecast.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Paper.SEC, 2002(2202):788.
  [112] Faure J.Mazaud G.Rice quality criteria and the European Market.In Proc of the18th Session of the Intemational Rice Commission.Rome.Italy.5-9.Sept. 1999:l2l-l31.
  [113] Ferrero A.Nguyen N V.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ice-based productionsystems in Europe.Department of Agronom,Sylvicuhum and Land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urin. Internation RiceCommission.Rome.Italy.FAO.2002.
  [114] Ferrero A.Vidotto F,Gennari M, et al. Behaviour of cinosulfuion in paddy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J Environ Qual,2001,3O:l3l-140.
  [115] Nguyen N V. Produ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rice integratedcrop man agement systems.IRC Newsl, 2002,51:25-32.
  [116] Clampett W S,wil1iams R L, Lacy J M.Major achievements in closing yieldgaps of rice between research and farmers in Australia.In Yield gap andproductivity decline in rice production.Proc. of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held inRome,Italy, FAO.5-7 Sept 200l:44l-428.
  [117] Peng S B,Khush G S.Cassman K C.Evolution of the new plant ideotype forincreased yield potential.In K. G. Casman,ed.Breaking the yield barrier. Proc.of the Workshop on Rice Yield Potential in Favorable Environments. LosBanos,Philippines.1999.
  [118] Fisher K S.New breadthroughs and present accomplishments in rice research inAsia.In D.V .Tran , ed.Proc,of l8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iceCommission,Rome,Italy,FAO,1996:155-168.
  [119] Khush G V. Brar D S,Biotechnology for rice breeding:progress and potentialimpact,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mission.Bangkok,Thailand,23-26 July,20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