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在政治平等和言论自由的天平上,哪一方更为重要一些,并不容易取舍,因为它们不仅仅面临着历史和现实中的利益纠葛,还关涉到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不单是美国人的难题、也同样是中国人的困惑。往深了说,政治平等同言论自由的冲突就是以人性上的差异为根据的,政治平等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等;而言论自由则以人的个体性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于主体自身,侧重于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为的不受约束,以及自身的发展。可预见的是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政治平等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也不会消弭。
在 2010 年联合公民案和 2013 年麦卡琴案的判决中,言论自由似乎赢得了最近的战役。但 2016 年 2 月,由于保守派大法官的中坚力量--斯卡利亚(AntoninScalia)大法官的突然辞世给联邦最高法院的力量对比带来变数,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是否会提名自由派大法官,将使接下来的联邦最高法院在竞选资金诉讼的价值取向的变化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但由于美国多元政治格局制衡,可以说,无论是倾向政治平等的自由派大法官,还是倾向言论自由的保守派大法官取得上风,他们必然要在现实的利益冲突中取得平衡。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及译着类
1、法治斌、董保城:《宪法新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5 年版。
2、[美]约翰·罗尔斯着:《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5、[美]欧文·M·费斯着:《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 2005 年版。
6、[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任东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日]芦部信喜着:《宪法》,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美]斯蒂芬·布雷耶:《积极自由:美国宪法的民主解释论》,田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9、王希着:《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10、[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着:《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美]亨廷顿着:《失衡的承诺》,周端译,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
12、[美]凯斯·R.孙斯坦着:《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着:《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14、任东来着:《政治世界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5、李道揆着:《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16、[法]托克维尔着:《论美国的民主 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
17、[美]罗伯特·A.达尔着:《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18、[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道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
19、[美]约翰·罗尔斯着:《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20、[美]诺齐克着:《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21、[美]罗纳德·德沃金着:《至上的美德 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2、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3、[美]杰弗里·图宾:《 九人: 最高人民法院风云》,何帆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 年版。
24、徐友渔着:《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5、张卓明:《选举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
26、周其明:《选举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编着类
1、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三、杂志类1、赵可金,朱锦屏:《论美国竞选财政中的“软钱革命”》,载《美国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何帆:《金钱与政治间的鏖战》,载《看历史》2010 年第 10 期。
3、张立平:《金钱与政治腐败--试论美国竞选经费改革》,载《国际论坛》2001 年第 5 期。
4、张毅:《国会选举与金钱》,载《美国研究》1990 第 2 期。
5、吕芳:《美国企业法人的言论自由权与竞选资金规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 年第 4 期。
6、张志越:《美国大选筹款和开支中保障言论自由的立法新动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 年第 8 期。
7、陈美达:《美国的政治平等和言论自由:以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为视角》,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年第 3 期。
8、吕芳:《“巴克利诉瓦奥案”与竞选开支限制:以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 年第 3 期。
9、张立平:《美国选举制度剖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年第2 期。
10、莫纪宏:《直面“三个挑战”:衡阳贿选事件的法理透析》,载《法学评论》2014 年第 2 期。
11、邢斌文:《法院如何援用宪法:以齐案批复废止后的司法实践为中心》,载《中国法律评论》2015 年第 1 期。
12、王立:《平等的双重维度: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 2 期。
13、刘俊祥:《美国“平等-不平等政治”的历史周期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 期。
14、邵志择:《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 1 期。
15、欧山:《表达自由初步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 l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8 页。
16、曲相霏:《美国企业法人在宪法上的权利考察》,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 年第 4 期。
17、秦前红、陈道英:《公司法人的言论自由--美国言论自由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8、徐彤武:《外围团体“对 2012 年美国大选的影响》,载《美国研究》2012 年第 3 期。
19、田雷:《竞选资金规制改革中的里程碑--评 BCRA 系列案》,载《公法研究》2005 年第 1 期。
20、刁大明:《”麦卡琴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的背后》,载《世界知识》2014 年第 9 期。
21、韩锐:《言论自由、平等与美国选举财政》,载《开放时代》2004 年第 4 期。
22、季卫东:《戴维·凯瑞斯:〈美国言论自由的历史与现实〉》,载《清华法学》2002 年第 0 期。
23、韩锐:《言论自由、平等与美国选举财政》,载《开放时代》2004 年第 4 期。
24、陈奕平:《美国”金钱政治“与竞选经费制度改革评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10 期。
25、崔希福:《制度创新的两种模式: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之辩》,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 年第 1 期。
26、黄明涛:《选举资金规制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真传统:”联合公民案“再回首》,载《中国宪法年刊》2014 年第 0 期。
27、王海明:《平等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28、徐彤武:《”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现象观察》,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 7 期。
29、王立:《优先性:自由与平等》,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 期。
30 徐友渔:《评诺齐克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年,第 1 期。
31、姚大志:《评德沃金的平等主义》,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 5 期。
32、郭起飞、刘鸿鹤:《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美国多元主义的政治哲学》,载《学术论坛》2012 年第 8 期。
四、文集类
1、[德]施米特:《价值的僭政》,朱雁冰译,载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与末世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张福建:《美国选举经费规范的宪政争议:防止腐化、言论自由与政治平等》,载李强主编:《民主与现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3、徐会平:《美国言论自由的分裂》,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 第 1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
4、琼·瓦格农:《当今美国政治重要的是你要有钱》,载赵忆宁着:《探访美国政党政治 美国两党精英访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5、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载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五、学位论文类
1、王立:《平等的范式》,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2、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3、徐会平:《美国言论自由的观念转向与制度嬗变》,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3 年。
六、外文案例
Buckley v.Valeo,424 U.S. 1 (1976)。
Citizens United v.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558 U.S.26 (2010) .
First National Bank of Boston v. Bellotti, 435 U.S.765 (1978) .
Austin v. Michigan Chamber of Commerce, 494 U.S.652 (1990) .
Newberry v. United State, 256 U.S.232 (1921) .
McConnell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540 U.S.93 (2003) .
FEC v. Wisconsin Right to Life, 551 U.S. 449 (2007) .
Davis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554 U.S. 724 (2008) .
Bush v. Gore, 531 U.S. 98 (2000)。
七、外文着作和论文
Ronald Dworkin, The Decision That Threatens Democracy, The New YorkReview of Books, May 13, 2010 Issue.
Adam Lamparello, Citizens Disunited: McCutcheon v. Federal ElectionCommission, Indiana Law Journal, Vol.90, No.5, 2015.
RA Dahl, On political equal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Sidney Verba, Thoughts about Political Equality: What Is It? Why Do We WantIt? , Inequality Summer Institute, 2001.
Money wins presidency and 9 of10 congressional races in priciest U. S. electionever, www. Opensecrets.org.
D Hellman, Money Talks but It Isn't Speech, Minn. L. Rev., 2010.
Geoffrey R. Stone , Is Money Speech?, The Huffington Post, February 5, 2012.
Ronald Dworkin, The Curse of American Politics, The New York Review ofBooks, October 17, 1996 Issue.
Cass R. Sunstein, ”In Court v. Congress, Justices Concede One“. The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1, 2003.
Sherly Gay Stolbert, Who put rider that helps Lilly into law? , Ocala Star-Banner,Nov 29, 2002.
Oyez, McCutcheon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Chicago-Kent College ofLaw at Illinois Tech, n.d. Apr 12, 2016.
Alexander Fullman, McCutcheon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The nextCitizens United? Philadelphia Inquirer, October 7, 2013.
Ronald J. Krotoszynski Jr., The Separation of 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 Power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Eric Zuesse, Jimmy Carter Is Correct That the U.S. Is No Longer a Democracy,The Huffington Post, Aug 04, 2015.
FJ Boehmke, RC Witmer, FJ Boehmke, Hard Money, Soft Money and CampaignFinance Reform: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American Indian CampaignContributions,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Meeting, 2003.
Andreas Schedler: Elections Without Democracy: The Menu of Manipulation,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3, Number 2, April 2002.
后记
经过大半年的资料收集和忙碌,本次毕业论文创作已近完成,由于论题并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难免在许多方面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同学的支持,完成论文会困难很多。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卓明副教授,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查阅资料,预答辩到后期定稿的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没有张老师的指导,也就不会有本文的产生。
其次要感谢的是三年来一起生活的同学,他们对我文章的尖锐批评,促使我一遍遍的思考论题的现实意义,没有他们文章不会有现在的结构。
最后还要感谢华政法理学的各位导师们,没有他们在开题答辩和预答辩中直言不讳的批评,我也不会一遍遍的修改,对论题的认识也不会越来越深入。感谢他们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