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境与幼儿身心特点及其相关理论
3.1 情境
3.1.1 情境的定义
“情境”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尼茨基合着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中提出,后来德国心理学家莱温在其物理一心理场的理论中进一步研究了心理环境问题,并用公式表示行为与情境的关系:B= (P,E)。其中 B 为行为,P 为个体,E 为情境;它们之间为函数关系。
而情境的具体含义,在牛津简明词典的定义是:情境为自一个存在有着某种事态的地方到人因状况或参与活动的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辞海的定义:所谓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百度百科的解释有三个释义:第一,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第二情景,境地。第三,现在所处的情况。
借用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关于“情境”的理解,及托马斯的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所提出的“情境定义”进行了阐述。
最后总结得出的观点是:既然与情境所发生关系的是人活动的整个外部环境,而对其情境定义的又是人的主观行为,产生的结果却是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建客观存在的环境空间,让人们在进入这个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感知判断定义这个情境空间,继而使他们对这个场所本身产生认同。
3.1.2 情境的发展
情境并不是在近代提出来的,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情境的典故。在汉代刘向《列女传》中也有提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在孟柯三岁丧父后至其七岁期间,在不利的环境面前果断抉择,四年之内三次搬家,为孟柯学习、生活和成长营造有利的环境,为其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母的行为的实质,是主观上给孟子创造优秀的学习氛围,本质上是一个对环境的设计。
3.1.3 情境与环境育人思想
有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四个人去云南那一带打猎,路经一个狼窝,并在里面发现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于是他们就把孩子带出来,让她重新回到人类社会。而狼孩已经养成了狼的习惯,例如走路时四肢并用,吃肉喜生肉等等。
经过若干年的教育,也没有恢复到正常人类的水平,语言交流仍然很困难。这个故事说明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科学的环境可以育人,这确如我国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诗句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秀的环境教育,就是要像这“潜入夜”的“拂面不寒杨柳风”,“知时节”而又“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不留痕迹地收到滋润心田、培育人才的良好效果。
古往今来,环境对人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人的成长求知过程都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限制。环境不同,所得到的受教育程度就不相同,古人有句话说的特别在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学者说国:“人在成长初期,神情未定,是会观察其他人对于某项事物的观点以及行为,然后会不自觉地模仿。若经常在一起相处的朋友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自己一定会变得优秀;倘若经常在一起相处的朋友是一个有不良习惯的人,那么自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差。有一位作家也指出:”倘若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以为品德、品味都高尚的人,那么你的品德、品味也会随之升华,心灵仿佛在经受洗礼一般。也会受到“长期与好人相处会逐渐变好,长期与坏人相处会逐渐变坏。”法国作家拉伯雷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与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受到自己也在其中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有一句谚语也广为流传,是这么说的: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学会啤叫的 ,所以环境对人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3.2 幼儿的身心特征及其相关理论
3.2.1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
婴儿的成长都是有阶段的,不同的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对每个不同的阶段的变化设计出适合每个阶段的空间环境。因为每个幼儿都是差异的个体,所以他们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表现不同,或者会在一个阶段表现的多样化。因此我们要切实的关注他们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好的环境。
我们将儿童的成长大致分为 5 个时期,分别是初生期、幼儿期(2-15 个月)、童年早期(15 个月-3 岁)、学前期(3-6 岁)、学龄期(3-6 岁)。每个时期都是连续的,不是绝对的分开。幼儿的成长非常得快是成年人的几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特征变化就越快,例如我们应以月计算的一周岁以内的儿童变化的速率。幼儿园环境设计主要针对两个阶段,即儿童的成长的 0-3,4-6 岁两个阶段。
0-6 岁的儿童幼儿的身体生长迅速,心理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方面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变化[11].
3.2.2 幼儿的环境感受特点
对幼儿环境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感,明确的空间限制和秩序以及成年人的关怀照顾,呵护都能给幼儿很大的安全感。每个人对空间都有要求,幼儿也不例外。幼儿对空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他们偶尔喜欢一个人安静的独处,偶尔想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他们有自己的领地意识,对自己的物品不喜欢他人动,喜欢轻松的活动自然的空间。
幼儿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并且希望这些空间是狭小并且半封闭的,所以他们喜欢角落或者小的洞穴空间玩耍,或者到柜子里这些成年人无法进入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空间的敏感,以及他们对空间的喜悦感以及安乐[12].
3.2.3 幼儿身体尺度
空间的大小和使用情况很大的一部分取决幼儿的身高和体重等数据,这些数据也是我们设计尺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幼儿的身体尺寸对于设计来说非常的重要。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以成年人的尺度出发,要考虑 3-6 岁孩子的视线以及感受,他们大体身高在 92-108cm .因为他们身高的缘故啊,他们喜欢攀登,喜欢这种这种俯视的感觉。并且在他们需要个人空间时,应该为其提供独立的小空间。
儿童对外界的探索初期通过触觉,他们习惯用手或者拥抱物体来了解物理的尺寸,为适应儿童的这中学习方式,环境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身高。为了增强儿童的操作能力,考虑儿童的身高和能力,工作台,窗台等的高度设计合理的话会增强儿童对活动已经空间的喜爱。幼儿园的所有相关物品的设计都应以儿童身高为基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人们第一时间人认出幼儿园,非常的形象,特征明显;所以,从环境整体布局的规划到各个方面的细节都应该考虑身高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设计之前,要对儿童的身体尺寸和活动动作作全面的了解,具体见图表 2.2.
3.2.4 幼儿的行为特征
幼儿的行为方式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没有组织性,与秩序性,他们的行为大部分是随意的。他们的行为方式特征对空间的设计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自身发展特征的表现形式。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行为特征
1.幼儿初期学会行走,而后出现其他的行为,如跑、跳。这一时期孩子非常喜欢运动,精力充沛。
2.三岁左右的的幼儿,可以自己控制运动,例如整齐的跳跃,双脚相交。上楼梯,可以比较短暂的时间内的单脚站立,跳跃的距离变大;可以把不同的玩具搭建和组合在一起,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但玩耍时间较短
3.四岁的幼儿可以自己非常稳当的进行单脚跳,可以投球、接球,对攀登的能力也大大增强、跳绳,对拍手跳舞等游戏已经很熟练。和两、三个人小朋友能搭档一起玩,但时间不长。
4.五岁的幼儿跑跳的能力已经非常棒了,独自跑步和攀登已经不会危险了,成人的监督也会变的比较低,对拼图变形机器人以及高难度的积木都可以玩耍的顺利,对基础的礼貌以及红绿灯知识都会运用。与 5-6 名小朋友一起玩,时间变的更长,可以个人完成穿衣脱衣,并且有独立的个人想法5.六到八岁的幼儿,可以进行运动协调能力较高的运动,例如滑雪。可以玩有规则的游戏,比如打牌,出现自己的爱好,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喜欢的小东西,参与具有组织的互助游戏,了解其他小朋友的看法。
在玩耍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每个幼儿的玩耍方式千差万别,有的喜欢群体游戏,而有的的则喜欢独立玩耍。我们的设计应该根据他们玩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不同玩耍需求。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表明环境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和经验的分析心,以使环境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物理需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在幼儿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方向。皮亚杰认为”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际互动而主动建构的[13].“由于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就会存在差异,所以每个儿童的认知程度和身体的发展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就会再不同时期表现出差别。幼儿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自身的感知,伙伴的交流建立起他们对环境的认知。
3.2.5 幼儿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的环境对导致幼儿行为的变化,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影响,儿童会根据这种影响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方式。而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会随时改变的,它会根据幼儿探索方式以及了解方式不同会有新的定义。环境是包含各个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且能产生出较大外部环境影响的统一有机体。我们想了解幼儿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与外界空间环境改变的关联,可以通过了解幼儿在环境中活动的情景,包括开始,过程以及结束。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可以理解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关于学前儿童的玩耍方式见图 3.2.在空间环境的作用下,孩子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进而了解与学习[14].
3.2.6 现代儿童心理学理论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变化规律,心理发展历程的心理学的分支。
首先,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较为科学的儿童心理学。有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称的德国心理学家普赖尔比出版了一本《儿童心理》,这本书被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权威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它推动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发展的霍尔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是第二个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15].
而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观点对如今儿童的教育仍然具有意义,并且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对现代幼教方法有重要影响力。
1.皮亚杰的认知论幼儿心理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五点。首先,表明对幼儿心理发展来说活动的重要性。
其次,表明幼儿的心理发展与主动性的关联。再次,表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间断性以及其重要作用。第四,表明幼儿思维发展的变化,即由形象到逻辑。
最后,强调道德情感与幼儿的认知密不可分。
2.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重点研究的方面包括幼儿思维方式与发展以及语言,教学等。他的认知论与皮亚杰在大体方向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差别。他认为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的文化环境有直接关系,而皮亚杰认为发展与社会不存在关联。
3.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经过皮亚杰的认知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论的分析后,总结出在幼儿时期,在其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幼儿迅速生长发育,并通过游戏等活动的刺激,认知行为逐渐完善,同时心理也逐渐成长起来。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要在幼教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上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手段[16].
幼儿在发展的时期会经历各个阶段,其中包括敏感期。敏感期是指幼儿对某种行为与知识十分敏感的特定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例如 3 岁左右为语言学习的敏感期;5 岁半学习数学等知识的敏感期等。在这一时期幼儿会对特定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学习能力变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学习的效率提高。这种情况也许会随着敏感期的消失而消失。
现代的幼儿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幼儿教育不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讲解“为主。而现在的教育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以了解幼儿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发展为基础,以教育与心理学理论支撑,实现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全面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及学习能力,展现他们的各项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环境的设计不能满足现代幼儿教育与培养的需求[17].
现在幼儿教育对幼儿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为七条。首先,环境要能够满足幼儿自由和多功能的游戏需求;其次,活动环境设计满足幼儿认知程度;再次,空间与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幼儿玩耍的需求;第四,小空间舒适并且自由;第五,公共空间活动范围大;最后,以幼儿的尺度为标准设计环境空间等。
本章主要提出幼儿环境设计的标准,所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以及设计应该以幼儿为中心的主要理论依据。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应该融入进幼儿环境建设中去。以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前提,转换我们设计的主观性,建设真正属于儿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