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4325字

  (六)课程整合的六个层面不可或缺

  1.整合学习理念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要的就是要整合更新学习理念,引导学习者,使其具有主体意识,通过一定的环境创设,提供恰当的任务、资源和工具,使其具备一定的构建知识系统的自主能力,摆脱那种单调的向学习者传授固有知识和技能的传统理念。

  2.整合学习目标

  所有的课程设置包括信息技术在内,它们都有非常一致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让学习者获得五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进行交往的能力。

  3.整合课程标准

  在整合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之间的整合点恰当把握好,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地方着手,将各个关联点作为整合的连接点。

  4.整合之内容和进程

  整合中要充分照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所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现实。要对学习信息技能和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兼顾起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支持与配合。

  5.整合学习方式

  对学习方式的设计,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潜力进行,并且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多媒体的了解以及使用。

  6.整合传统教学

  整合要结合实物模型、实物展台等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来克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一些特定的课题或学习任务,可能会采取以特定媒体为主的媒体运用策略,但综合起来说,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要侧重方法的均衡性,各种媒体整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学习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1.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教学正处以此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严格的依照课程设计标准来操作,学生思维被局限于教材或课件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学人员减轻了教学工作量。

  2.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当前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阐释和建构成为教育者越来越重视的内容,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越来越侧重于以资源和学习为中心而非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各种资源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时候,其他的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同时进行穿插学习,学生在充裕的资源条件下获取各种知识,提高各项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或引导者。教学过程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及加工信息的能力,侧重于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探索未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入到全方位课程整合阶段则意味着,教学内容上要呈现出多媒化、教学过程有特定结构、教学方式呈现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在此阶段,教育教学的目标则以能力为主体,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对信息进行获取,组织整合及反馈信息的能力,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处理解决的能力,对多源化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接受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

  (八)基于教学实践而择取的整合方法

  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整合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各个学科应当基于学科的自身特色以及实际需要,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的性质,学生需求的迫切度和学生身心承受度,全面考虑选择整合的方式以及模式。而且,必须始终注意避免出现以下类似的情况。

  1.不应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比传统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形象,不仅可以使用图片,还可以借助声音文件,强烈刺激学生的视听,有效增强记忆效果,从而事倍功半,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很大一部分教师乐意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甚至导致多媒体教学占据的比重过大,而忘记了教学实质以及教育理念[21].教学应当教和学结合,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切磋。通过检查多媒体公开课部分,我们发现,其内容异常详实,具备较高的科学性,课程时间紧凑。但是,教学实践并不如人意。刚开始,学生兴趣浓厚,但是过了一定时间之后,学生就意兴阑珊。追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师生之间交流过少。师生都紧盯不断变换的多媒体,很少有言语或者眼神的交流。长久以往,学生只是接受了感官上单调重复的刺激。这使得信息技术丧失了其独特的优势。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不应忽略和学生的交流,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不应过度在意形象生动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不少教师过度在意课件的制作,追求外在的形象生动,忽略了教学具有独特性,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无法顺利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把握和吸收。因此,教师不应过度在意形象生动,而应结合实际,充分理解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特征如年龄和已有知识等,上课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科和学生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模型,采撷多种方式的精华,融合各方所长,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用,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教学结果。

  3.避免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罗列知识点

  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以及信息的获取不费吹灰之力,其弊端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大量知识,却没有给其保留足够的吸收并融会贯通的时间和空间[22]. 学生学习的效率不仅不高,长期来看,还呈现下降趋势。

  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正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并理解信息的能力有限,一旦超过此限度,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合理注意信息量,不要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同时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供其思考。教师应当做好辅助者的职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被传统课堂束缚,增强反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