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12078字

  第三章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通过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情况的现状分析,从介入行为的发起(教师介入冲突的班级活动类型、教师介入冲突的主动性,教师介入冲突的阶段),介入行为的实施(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以及介入行为的结果上,对教师介入情况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幼儿同伴冲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幼儿园发生着,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研究的出发点是在这些现象中找出教师介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各个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期来找到提高教师介入行为的对策。

  一、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介入行为的发起上,偏被动,时机过早

  1.在介入的主动性上,教师的被动介入大于主动介入

  在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主动性上,教师的被动介入占介入总数的 54%,大于主动介入,教师往往是听到幼儿的告状或幼儿过来求助才介入到冲突中的。实际上,教师介入的主动与否不仅会影响整个冲突的进程,而且反映了教师对冲突的认识以及对冲突的把握。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会逐渐增强,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意识。但是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还缺乏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时教师应该更多地主动介入到冲突中,引导幼儿更加合理有效地解决冲突,但是这时的被动介入却多于主动介入,在对小班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谈到对于小班幼儿,生活照料的事务很多,孩子又多,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冲突。而在大班,教师本该更多地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但是由于要维持班级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又选择更多地利用权威主动介入到冲突中。

  2.在介入的时机上,教师通常会选择在冲突开始阶段介入冲突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阶段的选择反映出教师在介入之前对冲突的观察以及了解情况,选择介入的阶段与时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教师对冲突阶段的正确选择会对幼儿冲突的合理解决起到引导作用。

  在对教师介入时机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通常会选择在冲突开始阶段介入到冲突中,比如小班教师认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尚小,还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师还很依赖,另外也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一般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或听到幼儿告状,教师会选择及时介入。大班教师认为大班幼儿虽然有能力解决发生的冲突,但是他们之间容易发生肢体冲突,并且大班开始有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教师通常会选择在冲突开始阶段介入。虽然教师各自有各自的考虑,但是过早的介入到冲突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之前,缺乏对冲突内容和过程的仔细倾听和了解,而且会剥夺幼儿自己进行思考,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无法让幼儿获得社会性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二)在介入行为的实施上,态度偏中向与负向,方式偏消极

  1.在介入态度上,教师的态度倾向于中向和负向

  在对教师介入态度的观察中,教师的正向介入态度仅占 10%,而教师的中向和负向的介入态度占到了 90%,从此便可以看出,中向以及负向的介入态度是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往往认为班上的孩子太多,如果不对他们凶一点,树立权威形象,根本管不过来,另外,幼儿的特点和师幼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干预态度,比如班里活泼好动,比较调皮的孩子受到教师负向态度的对待就会多一些。教师经常性中向和负向的介入态度,必然会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也更容易维持好班级秩序,但是幼儿往往是碍于教师的权威或习惯于教师的权威而在表面上化解了冲突,还有很多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在冲突中做错了什么,也并不能从中获得与同伴相处的合理方式和社会性交往技巧。如:

  案例 1:

  在中班下午的美术活动区,幼儿在进行着各种美工活动,幼儿 A 属于比较活跃,经常招惹别人的孩子,他拿着彩笔在纸上漫不经心的画着,一会看看这个小朋友,一会瞅瞅那个小朋友,突然他的胳膊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幼儿 B,幼儿 B 正在用颜料画画,幼儿 A 这么一,把幼儿 B 的颜料也弄洒了,于是幼儿 B 大喊:"老师,你看他,把我的颜料都碰洒了。"老师见状,也并没有具体询问事情的经过,直接对幼儿 A 说:"你怎么就不能老实点,快,搬着小椅子去边上坐着,真不让人省心。"在这个案例中,幼儿 A 显然是一个调皮,经常招惹别人的孩子,但是在这个冲突事件中,幼儿 A 并不是故意去碰洒幼儿 B 的颜料,而教师单纯借对幼儿一贯的印象,并没有仔细询问具体情况,就做出了权威的判断,这样久而久之可能会使幼儿 A 一直对老师有抵触情绪,也可能对教师的这种权威态度已经习惯,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