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4599字

  第一章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冲突与幼儿同伴冲突

  1.冲突

  冲突这个概念存在于很多学科领域当中,包括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等。在这里,笔者介绍的是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关于冲突的定义:在心理学领域中,冲突指多种需要同时存在而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冲突的分类包括外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以及内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间产生的冲突[41].在社会学领域中,冲突可以是指为了获得某个目标、利益或者价值,人或者群体之间而发生的争斗、消灭、对抗另一方的行为[42].冲突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术语,它包括彼此之间对立的目的、行动、事件、动机等[43],两个或多个社会实体间意见的不统一,行动的不一致,相互对抗。

  2.幼儿同伴冲突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不同于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意义上个体产生的内部与外部的冲突,它表现为幼儿之间思想或行为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对抗状态[44],也就是当一个幼儿遭到另一个幼儿反对时,还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行为,二者由此产生对立矛盾。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定义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双方因意见不一致、行为需求的不同、争抢物品、发生碰撞等而引起的语言、肢体等争执的行为过程。冲突发生的标志是幼儿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观点,或者幼儿一方坚持某观点,而另一方一直不能妥协而导致的对立状态。幼儿同伴冲突的一般表现形式有言语冲突、肢体冲突等。

  在幼儿同伴冲突发生时,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会中止,幼儿的表情、声调以及语气等发生变化,双方出现不同形式的对立与对峙。在冲突发生后,幼儿都会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冲突,有些幼儿选择自己解决,解决的策略有合作式、退缩式、攻击式等,有些幼儿也会求助于老师,老师也可以主动介入到冲突中[45].可以说,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过程就是一次幼儿间的人际交往互动。如果出现一个幼儿反对另一个幼儿的意见或者两者发生碰撞、争抢而产生对立行为时,这就是一个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发生[46].

  (二)介入与教师介入行为
  
  1.介入

  《辞海》中,对"介"解释是:隔开、间隔、辅助,[47]所以就可以将"介入"解释为"插进两者之间进行干预。"介入是介入者的一种行为表现,并且这种介入行为带有介入者某种目的性,这种介入目的通过介入者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外显的行为得以表达和体现。在理论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介入指导,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为此,本研究将"介入"定义为:为了解决冲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使用一些干预策略对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进行干预。具体到本研究,笔者将介入细化为几个维度,分别为介入行为的发起(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介入的冲突阶段),介入行为的实施(介入的态度,介入的方式方法)和介入行为的结果(介入的效果)。

  2.教师介入行为

  教师介入行为是指教师对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幼儿同伴冲突进行干预,运用各种干预策略,以期顺利解决冲突的教育过程。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从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动作行为等方面来观察教师的介入行为,在观察的过程中,以教师开始注意到冲突的发生开始,记录教师对冲突的指导、干预过程,以教师停止对幼儿间的冲突干预和作用为结束。

  二、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类型

  本研究将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类型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首先是从介入行为的发起上,包括教师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以及介入的冲突阶段,其次是从介入行为的实施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态度以及介入的方式,最后是从介入行为的结果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效果。
  
  (一)教师介入冲突的班级活动类型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班级活动类型角度,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可以划分为教学活动中的介入,区域活动中的介入,户外活动中的介入以及生活照料与过渡环节中的介入。另外,根据活动中主导地位与否,还可以将教师介入进一步划分为集体教学场域的介入(教学活动),非集体教学场域的介入(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生活照料与过渡环节)。

  (二)教师介入冲突的主动性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主动性角度,可以划分为教师的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教师的主动介入是指教师在听到或看到冲突的发生时,能够主动地询问、制止或帮助,以便有助于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如,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甲和幼儿乙因为制作材料的使用而产生冲突,幼儿甲说:"这是我先拿到的,你不能用。"幼儿乙说:"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一起来用。"两人僵持不下,老师闻声走过来,说:"这个材料是每个小组一份的,大家要一起使用来完成作品。"教师的被动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的求助或告状下才介入到冲突中。如,幼儿甲碰了幼儿乙一下,幼儿乙说:"老师,幼儿甲打我。"老师听到求助后赶来询问情况。

  (三)教师介入冲突的阶段

  从教师介入的冲突阶段角度,可以划分为冲突开始时的介入、冲突激化时的介入和冲突结束后的介入。冲突开始时的介入是指在冲突刚刚发生时教师就介入到冲突中。冲突激化时的介入是指冲突进一步升级,达到顶峰阶段,教师再介入到冲突中。冲突结束后的介入是指幼儿在冲突发生之后,但是教师发现幼儿还有一些情绪波动时询问情况,提出建议。

  (四)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角度,可以划分为正向态度的介入、中向态度的介入和负向态度的介入。在这里,笔者采用的是刘晶波(1999)[48]对教师情感传递的界定。正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明显流露出喜欢、友好以及和蔼的倾向;负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明显流露出来厌恶、愤怒的倾向;中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感情比较平淡,没有明显的喜爱以及厌恶的情绪。

  (五)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引导的介入、单纯制止的介入、权威仲裁的介入和忽视不理的介入。教育引导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询问、建议和安慰的方式,帮助幼儿合理有效的解决冲突。单纯制止的介入是指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过程,只是为了维持秩序或防止幼儿打闹而简单的制止冲突。权威仲裁的介入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在没有完全清楚的了解冲突的情况下,简单评判谁对谁错或采取粗暴的方式制止冲突。忽视不理是指教师在看到幼儿同伴冲突或者有幼儿来告状或求助时,故意采取忽视不理的方式。

  (六)教师介入冲突的效果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效果角度,可以划分为积极效果的介入、中性效果的介入和消极效果的介入。积极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引导下,幼儿更加合理的解决了冲突,情绪状态积极稳定。中性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后,冲突不了了之,幼儿情绪没有大的变化。消极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后,冲突没有得到解决,幼儿情绪愤怒。

  三、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

  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冲突解决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有效介入可以使幼儿更加合理地解决冲突,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研究从教师介入行为的发起,包括教师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以及介入的冲突阶段,介入行为的实施,包括教师介入的态度以及介入的方式,介入行为的结果,包括教师介入的效果上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在幼儿园中的实际观察,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一)介入的主动性:有主动介入的意识

  在介入的主动性上,教师的介入分为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被动介入是在教师听到幼儿的告状或者求助之后,才介入到冲突中的,这时教师对于冲突过程的了解是通过幼儿的口述,而难以真正了解冲突发生的经过已经当时幼儿情绪的变化等,所以在给予幼儿冲突解决的建议时就没有那么客观,甚至会忽视幼儿真正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的有效介入需要具有主动介入的意识,教师要随时留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关注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主动询问、制止和帮助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二)介入的阶段:把握适当的介入时机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有效介入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和阶段。在介入的阶段上,教师的介入可以划分为冲突开始时的介入、冲突激化时的介入和冲突结束后的介入。教师要根据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和发展程度选择合适、恰当的介入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幼儿之间发生语言冲突, 教师不要过早的介入其中,要给幼儿自己独立解决的机会。如果幼儿之间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那么教师要及时介入,立即制止冲突。

  (三)介入的态度: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

  在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态度上可以划分为正向态度的介入、中向态度的介入和负向态度的介入。教师要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明显流露出喜欢、友好以及和蔼的倾向,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介入,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给予指导性的建议。

  (四)介入的方式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

  在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的方法上,教师要选择教育引导的方式,教育引导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询问、建议和安慰的方式,帮助幼儿合理有效的解决冲突。首先,教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向幼儿描述刚刚发生的事情经过,然后耐心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幼儿情绪的变化,根据教师所看到的以及幼儿所表述的,对幼儿冲突的解决进行合理的建议与引导。

  (五)介入的结果:追求积极的介入效果

  在教师介入同伴冲突的效果上,分为积极效果的介入、中性效果的介入和消极效果的介入。积极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引导下,幼儿更加合理的解决了冲突,情绪状态积极稳定。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的效果与教师介入的主动性、介入的阶段、介入的态度、介入的方式方法都密切相关,教师只有具有主动的介入意识,把握适当的介入时机,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运用教育引导的介入方法,才能达到积极的介入效果。

  四、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很大一部分会依赖于教师的介入,因此教师介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冲突的合理解决。教师在介入冲突的过程时耐心询问、倾听,引导幼儿提出解决的策略,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幼儿冲突的合理解决,发挥冲突解决过程中的教育意义。另外,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还会逐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谦让、协商和互助,促进社会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最后达到成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的过程。"[49]

  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同伴冲突其实是其儿童观、教育观的体现,在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的指导下,教师选择应对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冲突的介入结果能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总结自己在冲突介入中的不恰当方式,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另外,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也会不断增加教师关于处理冲突的教育经验,增长教育机智,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师幼关系的建立。如果教师以消极的态度,权威粗暴的方式介入冲突,那么会伴随着幼儿恼怒、痛苦的情绪,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相反,如果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教育引导的方式介入冲突,不仅能够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合理的解决冲突,而且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对教师产生尊重、喜爱的情绪,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