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介入策略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10102字

  导 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同伴冲突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幼儿可能会因为争抢玩具,语言、身体之间发生的碰撞而产生冲突。在有关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冲突可能会给幼儿的身体或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甚至给幼儿留下不愉快的体验,但是冲突却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是"所有成长(心智、社会性)的动力"(瑞吉欧)。

  同伴冲突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兼具两面性。一方面,在冲突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考虑他人的感受,逐渐获得分享、谦让以及合作的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加上社会经验有限,一旦出现冲突,他们常常采取强制或攻击的方式进行解决。因此,在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只有合理有效地解决冲突,才能逐渐去除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如果在冲突发生时,成人不能很好地介入解决或任由冲突的进行,则可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给幼儿造成身体或心理的阴影或障碍。因此,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和解决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教师干预冲突的质量直接影响冲突解决的效果

  研究中显示,在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的冲突中,有 50%以上要依靠教师的干预才能解决[2].在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的倾听幼儿,了解冲突发生的经过以及幼儿的想法,积极地引导,使冲突不仅能够顺利解决,还可以使幼儿从中学会协商,与他人沟通,增长社会交往技能,因此教师的干预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冲突解决的质量与效果。

  要想发挥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教育水平不同、理念不同、经验不同等,导致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方法和效果都有所不同,有的教师所使用的是积极、正向的介入行为,因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同伴冲突,而有些教师所使用的是消极、负向的介入行为,因而容易导致负向的介入效果。另外,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个性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面对不同的孩子,教师的处理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因此,教师的介入行为对幼儿冲突的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间的冲突,运用恰当的介入方法,并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有区别的解决方式。

  (三)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质量低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笔者经常去幼儿园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情况进行了比较多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很多幼儿园里都存在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裁定冲突事件,或者简单粗暴地制止幼儿之间的冲突,对幼儿大声呵斥,甚至在解决过程中惩罚幼儿的现象都存在。另外,在文献查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他研究人员也频繁提到同样的问题。例如,刘晓静(2002)在她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中指出,冲突在幼儿园中经常发生,但是教师在处理冲突时,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时间和精力不足,往往对冲突进行简单权威的制止[3].仵金红(2008)在她对有关教师介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在同伴冲突的干预中存在很多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教师的一些干预行为比较刻板、程序化,利用权威简单制止冲突,或者不考虑幼儿的感受而强调常规,用负面的情绪对待幼儿等[4].幼儿教师的这些简单、粗暴甚至错误的教育行为有损于教师的教育意义,因此,调查幼儿园中教师具体的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情况,探究其教育行为背后的发生原因,显得很有意义。
  
  (四)国内关于冲突中教师干预行为的研究较少

  在进行文献查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国国内针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干预行为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从幼儿的角度来考察理想状态下教师的干预行为,或者将教师的干预行为作为解决同伴冲突的一个策略进行附带调查,而真正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场景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察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干预行为的研究却很少。对幼儿同伴冲突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找到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并将冲突作为一个教育契机,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中,仅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讨论,试图从中找出有效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幼儿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教师身上找到应对同伴冲突的有效策略,对幼儿同伴冲突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幼儿同伴冲突中的害化为利,让幼儿学会协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虽然,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比如仵金红(2008)、吴晗睿(2009)等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对这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多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也是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的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是 H.C.Dawe(1934)对幼儿的 200 个冲突事件进行的观察研究,在这项研究中,H.C.Dawe 对冲突的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心理学们并没有更多的研究同伴冲突,而是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中。直到 80 年代,国外才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5].国内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出现在 90 年代,最初并不是将它进行独立的研究,而是放在同伴关系中提出,后来由于受到了国外学者关于冲突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但是总体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直到 2002 年,我国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才出现了比较丰富的研究。

  (一)师幼互动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属于师幼互动的范围,国内外学者都会师幼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哈格德和哈格德(Haggard,C.R&Haggard.J.F,1981)在研究中谈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具体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积极有效的交流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6].林奇(Lynch,1992)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学业以及行为的期待都与他们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并且幼儿的表现好坏并不是由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而是与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自信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相关,而自信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又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幼儿对教师的情感等关系密切[7].豪斯(Howes,1994)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的内容是师幼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师幼关系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属于安全型的师幼关系,那么幼儿与其他同伴的相处也更加融洽,能够在同伴冲突发生时使用协商、合作等亲社会性的策略;如果幼儿与教师之间关系属于非安全型的关系,比如幼儿厌恶、害怕老师,或者特别依赖老师,那么幼儿就不能与同伴很好的相处,在发生冲突时,也容易出现退缩、攻击等行为[8].

  姚诤(1994)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且师幼关系会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受,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尊重幼儿,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将会建立起安全、和谐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师幼关系的氛围下,幼儿会形成健全的人格,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够合理的解决冲突[9].秦旭芳(2001)在她的研究中也认为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教师对幼儿进行的言语与非言语的行为,教师在情感上对幼儿的支持,为幼儿树立行为的榜样等都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是教师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当做法,比如对幼儿过分的指责或者缺乏指导,对幼儿采取粗暴的行为等,都会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0].李琛(2006)研究了师幼间的互动行为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师幼互动行为中,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是合作型的教师,其次是对立型的教师,最不利于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是严厉型教师[11].

  (二)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Silvia(1998)为了观察教师在非结构游戏时间里如何介入幼儿冲突,选择了两所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一所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冲突介入较多,而另一所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冲突的介入较少,调查研究中显示,在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较多的幼儿园中,幼儿相对不会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调整,并且幼儿所使用的非攻击行为也会因教师的介入而受到干扰[12].在 Dawe(1934)、Houseman(1972)、Hay&Ross(1982)等的研究中显示,在教师或家长不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情境下,幼儿大部分会选择自己解决冲突,在冲突解决的效果上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Dawe,1934;Shantz&shantz,1982)[13].Malloy&McMurry(1996)在他的研究中显示,幼儿同伴冲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干预的影响:如果教师用分享、移情的方法干预,那么会出现"赢-赢"的结果;如果教师用介入冲突现场或者取走物品的方法干预,那么通常会导致"输-赢"的结果,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会给幼儿解决冲突提出指导意见;如果教师介入到冲突中,或者只是人或物移出冲突现场,那么则会出现"输-输"的结果[14].Shantz(1987)对一些关于教师介入冲突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比对和归纳,从而得出了三条结论:首先,如果在冲突发生时,教师或家长不干预到冲突中,那么幼儿绝大多数会选择自己解决冲突;其次,如果冲突是由幼儿自己解决的,那么冲突的结果会比较明显,有成败之分,也就是说,在冲突中,输赢是清楚'的;最后,幼儿在冲突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幼儿所作出的相应的反应之间明显相关,如果一个孩子使用攻击性行为,那么另一个孩子也很有可能使用攻击性行为。Sackin,S,&Thelen,E.在他的一篇文章"幼儿怎样处理冲突超出我们的想象"中谈到,一些学者低估了幼儿解决冲突和问题的"底线",认为家长和教师没有在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以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中为幼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成人对幼儿是否能够处理冲突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以及怀疑的态度导致了成人总是在冲突刚刚发生或者在不恰当的时候选择干预和介入[15].

  邢少颖(1997)在研究中选取了太原市某幼儿园小中大班的 101 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冲突发生时教师的介入情况,发现在对冲突的解决中,教师介入是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分别在小中大班占 85%、77%和 68%的比例。因此,教师是否能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善于观察幼儿,运用积极、合理的冲突解决方式方法,发挥出冲突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社会性以及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6].

  (三)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

  在教师对同伴冲突的介入时机上,Mally&McMurry(1996)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教师比较喜欢在幼儿一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选择介入[17].蒋秋芳(2007)在她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中谈到了冲突过程的阶段,并将其划分为:冲突发生阶段、冲突核心阶段、冲突化解阶段、冲突后续阶段,还对每个阶段教师的介入方式和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18].

  (四)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和途径

  关于教师在同伴冲突中的介入方式和途径,Mally&McMurry(1996)在他的研究中提到:教师经常使用的介入方式和策略有将引起幼儿发生冲突的物体移开或者进行替代,此外,教师还会直接介入到幼儿的冲突状态中,当出现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时,才让幼儿自己解决。在教师怎样干预幼儿冲突这个问题上,Beaty 在她的《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导》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策略--"他尊冲突转换策略",其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关注彼此的感受以及学会移情,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冲突发生后的适当时机向孩子提问三个问题:(1)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名字)?(2)(另一个孩子)感觉怎么样?(3)怎样才能让(另一个孩子)感觉好一些?[19](注:这里 Beaty 所使用的"他尊"概念是 M.AnnGichrist 提出来的,总指"对他人良好的状态".)Beaty 还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

  李丽君(2002)分别从理念上和行为上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提出了建议。在理念上,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学会挖掘同伴冲突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在行为上,具体介绍了移情法、角色扮演法和社会认知技巧训练的策略[20].胥兴春(2006)在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认为应对幼儿的冲突,教师一般会采取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略和高权威策略,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会以更加具体的方法进行干预,有简单反对或放任,直接指导,呈现争论,积极情感接触,消极情感接触,修补关系等[21].仵金红(2008)将教师的介入行为具体划分为五种类型:粗暴对待型、权威仲裁型、单纯制止型、帮助幼儿解决型和消极回应未介入型,针对教师行为的现状,指出了教师在冲突介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22].吴晗睿(2009)在她的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幼儿园大中小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干预行为进行了具体划分,首先干预行为的发起为主动干预、被动干预,其次干预行为的类型有权威控制、敷衍对待和积极帮助,最后干预的结果有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23].

  黄胜梅(2008)对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园进行了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在研究中她指出,教师一般很少主动介入幼儿的冲突,一般会在幼儿告状的情况下,或冲突行为可能会危及幼儿的安全以及影响班级纪律的情况下才选择介入,教师的介入也往往凭借其权威而主观判断幼儿双方的对错,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冲突,不能考虑幼儿的感受,对幼儿适当引导[24].除此之外,一些台湾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如,吴丽云(2001)在她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中发现,当教师对信息的回应较少时,幼儿会寻找其他的解决策略才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不再有后续的动作与行为;而当教师回应信息较多时,教师就会主导与控制整个冲突介入的过程,主导幼儿的思考方向,这时当幼儿的行为以及回应能够符合教师引导时,冲突便暂时停止,但是在这个教师主导的过程里,幼儿内心的想法会被教师的观点或评判所取代,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幼儿的感受[25].林亮吟(2004)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处理幼儿人际冲突时,较常使用"交涉调解"(negotiation&mediation)与"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策略,较少使用"间接介入"(indirect intervention)与"权威仲裁"(authoritative arbitration)策略[26].还有一些一线的幼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策略,比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以及山东省菏泽市妇联实验幼儿园的老师崔峰和张红梅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认真观察幼儿在冲突中所使用的应对策略,分别在"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和"幼儿游戏冲突的解决方法"中总结了如何介入和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法,其中,"自然后果法"、"迁移法"是她们在文章中共同提到的应对解决同伴冲突的有效方法和策略。[27][28].

  (五)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影响因素

  在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影响因素上,Wu(1999)对 400 名 2~4 岁的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影响教师介入的因素是幼儿的年龄,并且年龄只对教师的介入频率产生影响,并不会使教师的介入策略和方式有所变化[29]

  .吴晗睿(2009)在她的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幼儿园大中小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干预行为进行了具体划分,首先干预行为的发起为主动干预、被动干预,其次干预行为的类型有权威控制、敷衍对待和积极帮助,最后干预的结果有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在对教师的干预行为进行了现状呈现和分析分类后,还从其中找出了教师干预行为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把握干预的时机,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冲突等等,在找出上述问题后,吴晗睿(2009)又从教师、幼儿和环境三个角度继续分析了影响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30].

  (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
  
  黄蕙兰(1994)认为教师不能在心里设定"好孩子"的标准,提出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转变传统观念,在幼儿同伴冲突发生时,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让幼儿学会协商。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31].赵美凤(2005)在她的研究中认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育价值,并且学会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发展幼儿的社会性[32].赵丽君(2006)、喻小琴(2006)和常娟娟(2008)在他们的研究中都谈到了教导幼儿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技巧的重要性,并且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分享、合作、和谐的环境和氛围[33][34][35].

  黄伟达、王霞玉(2007)认为幼儿同伴冲突在在幼儿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幼儿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在幼儿园中,幼儿会因为大大小小的原因产生冲突,其中的大多数冲突都是在没有教师的介入下自行解决的,所以,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耐心观察,不要急于介入到冲突中,给幼儿自主解决的机会[36].王练(2008)在她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一些社会性技能的训练,引导幼儿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37].刘晓静(2002)在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对教师提出了几点有关预防和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38].蒋秋芳(2007)针对同伴冲突问题在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观察研究,在她的研究中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提出了建议: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民主以及宽松的氛围,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次是教师要为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搭建"支架",让幼儿学会如何更好地解决冲突[39].范玲(2007)在她的文章"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通过对教师以及幼儿在冲突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观察,最后在对教师怎样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针对幼儿开展社会认知技巧的训练,注重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幼儿进行归因训练等等[40].胡秀梅在她的"自主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化解策略"(2007)这篇研究中,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对策里,对教师提出的建议是要创设宽松的环境,适度介入幼儿的冲突,积极引导幼儿掌握社会交往技能。

  总之,现在有越来越多地研究者认识到了幼儿同伴冲突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冲突的研究也越来越具体细化,从不同的层面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指导建议。

  (七)以往研究的不足

  从总的来看,我国的台湾学者和国外的学者对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介入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我国的台湾学者一般都利用问卷来研究教师的介入行为,国外的学者在研究中除了用量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用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师的介入行为以及对幼儿的影响。但是,我国国内针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干预行为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从幼儿的角度来考察理想状态下教师的干预行为,或者将教师的干预行为作为解决同伴冲突的一个策略进行附带调查,而真正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场景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察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干预行为的研究却很少。虽然,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比如仵金红(2008)、吴晗睿(2009)等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对这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多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也是有必要的。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也是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去探讨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积极作用的发挥,这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幼儿健康发展都极富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界定幼儿同伴冲突及教师介入的相关概念,分析教师介入的类型以及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揭示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价值。通过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现状的分析,从介入行为的发起上,包括教师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以及介入的冲突阶段,从介入行为的实施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态度以及介入的方式方法,从介入行为的结果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效果,得出教师介入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探讨提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效果的策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幼儿教师的师幼互动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完成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幼儿同伴冲突及教师介入的相关概念,分析教师介入的类型以及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揭示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价值。

  2.揭示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现状,具体包括介入行为的发起(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介入的冲突阶段),介入行为的实施(介入的态度,介入的方式方法)和介入行为的结果(介入的效果)。

  3.分析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探讨提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效果的相关策略。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近些年来,幼儿同伴冲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我国的台湾学者和国外学者都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对同伴冲突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但是就我国关于同伴冲突的研究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提出理想状态下教师应采取的解决对策或者教师的介入行为只是作为其中一项策略进行考察,而完全站在教师角度上,考察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研究却很少。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园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见现象,它是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帮助幼儿挖掘冲突中教育意义的关键,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针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分析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丰富目前关于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将来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不论从笔者以往查阅的一些关于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文献,还是笔者亲自深入到幼儿园班级中的观察,都发现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中都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同样也是现在的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惑和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针对教师在解决冲突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一些指导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来提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水平。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选取济南市某幼儿园小中大班各 2 个班的教师和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幼儿同伴冲突及教师介入的相关概念,分析教师介入的类型以及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揭示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有效介入的价值。通过观察法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现状,从介入行为的发起上,包括教师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以及介入的冲突阶段,其次是从介入行为的实施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态度以及介入的方式,最后是从介入行为的结果上,包括教师介入的效果。运用访谈法(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提高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效果的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查阅以往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研究,包括专业书籍、期刊杂志、硕博士论文以及网络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总结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同伴冲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的是"非参与式观察法",即不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即作为一名旁观者,记录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以及教师的介入行为。在观察的过程中,只要出现冲突,笔者都会将冲突的经过完整记录下来,但是会着重记录教师在儿冲突中的介入行为。根据笔者制作的"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观察记录表"(见表一),记录的主要内容有:介入行为的发起(介入的班级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介入的冲突阶段),介入行为的实施(介入的态度,介入的方式方法)和介入行为的结果(介入的效果)。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笔者运用"白描"的记录方法,将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过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包括幼儿间的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对话,教师的态1突之后,笔者会询问幼儿,将过程补充完整,来确保冲突案例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笔者会尽量做到客观描述,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准确性。
  
  3.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了两种访谈方法,分别是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在正式访谈中,笔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性的访谈,访谈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以便与实际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对比;在非正式访谈中,笔者没有访谈提纲,一般是在冲突发生之后或者在教师的闲暇时间,笔者与幼儿或老师进行的交谈,目的是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了解幼儿以及教师内心的想法。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观察,记录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对教师介入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的分析总结。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教师介入的角度考察幼儿同伴冲突,揭示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的类型、教师有效介入的特征以及教师介入的价值,在考察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教师介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提高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效果的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