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国内医养结合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7 共3282字

  第 3 章 国内医养结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国内医养结合现状

  3.1.1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现状

  在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①预测,中国到21世纪将到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2050年,我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8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1.78%②.发达国家由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除了韩国用了18年,我国仅仅用了19年(1981-1999年),远远短于德国(40年)、美国(60年)、法国(115年)(见表1)
  

  

  在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显示③:城市老年人中9.9%需要日常生活照顾,9.3%的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需要照顾(见表2)。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越来越突出。

  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8.9%,随着年龄的增大,比例明显升高,80岁以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了30%,90岁以上的接近一般不能自理 ,调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我国2010年,失能老年人为1084.3万左右,其中城市失能老人345.6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76%,农村为738.7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6.83%;到2015年,失能老年人为1239.8万左右,其中城市失能老人410.8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42%,农村为828.9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6.73%(见表3)。96.8%的60~64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中间有很大比例仍继续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国外在估算老年长期照护需求者数量时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界限,本文也只估计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照护需求者数量(见表4)。

  根据预测结果,我国2010年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总数为1287万人,到2050年达到2010年的2.6倍。政府目前已意识到老年人口照护需求和增长速度。

  3.1.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显示①,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随着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设施的改善,社区开展的日间照料床位达到了4.7万张,24小时床位1.2万张26 .

  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社会服务业统计季报显示,老年人与残疾人的收养服务床位数为344.7万张,相较第一季度增长了3.4万张。与2011年民政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314.9万张相比,增长了30万张,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增长340万张机构与日间照料床位的要求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1)养老床位数。公立养老院一般政府投入多,服务质量、养老环境好,收入低,受到广大老年人的青睐,往往需要排队入住。"医护条件好"是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首要条件。由于公立养老机构政府投入大,硬件、软件设施比较齐全,并配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服务老年人,因此受到老年人的追捧。而在一些农村,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硬件设施不全,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宁愿互助养老,也不愿意入住乡镇养老院。一份基于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平均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占各省老人总数的10%左右。我国失能老人总数达到了1100万人,但是真正入住养老机构的仅有2.3%,大部分失能老人仍由家庭成员照料。

  (2)医养结合照护人才队伍情况。据统计,早在2010年我国约有594万名老年人需要间断性照护,238万名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进入照护院等机构接受专业照顾。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人数正在迅速攀升,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年人迫切需要专业的照护服务,他们的长期照护问题日趋严峻。估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护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同时需要养老照护员500万人。但目前持证在岗者仅逾4万,养老照护员是"40、50"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者,工资低、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流动性大,制约了长期照护产业发展。

  3.1.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影响

  医养结合为解决老龄化条件下的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有效破解了广大失能、半失能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照护权益。急剧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长期医疗保险照护制度,主要保障参保群体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保障内容上重点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照护需求。并且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分级分类实施"专护"、"老护"、"家护"的医疗照护和保障,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多层次的医疗照护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老年人"医、养"权益。根据 2010 年卫生统计年鉴,2010 年我国照护院数量仅为 49 家,床位数 7178 张,医护人员共 1754 人,总收入仅为 3.94 亿元。

  (2)缓解"住院难、看病贵"的问题。医养结合模式搭建了以社区和家庭为主体的"医养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分流了一大批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使长期以来"挤住院"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青岛市实行长期医疗照护保险政策,高于住院报销标准,使患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因家庭困难、费用较大而住不起院的问题。这一制度实施来的数据显示,"老护"、"家护"待遇的人员个人负担比例 8.9%(其中范围内个人自负 4%),大大低于住院治疗个人负担 30%的个人负担的比例,年人均个人负担约 1400 元。

  (3)促进中小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养老机构受产业性质、成本上涨、护工难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运转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大病进医院,小病、照护、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迟迟难以形成。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医院充分利用了闲置床位资源,开展"医养结合"养老照护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了医院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部分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与暂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协作,为养老机构的失能患者提供专业医疗照护,提高了传统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拉动内需,扩大社会就业。医养结合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医疗和照护服务的投入,能够有效拉动内需。经测算表明,每 1 元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能够拉动 8 元以上的社会消费总额。

  同时,深化医改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显着增强了群众的消费意愿,大大释放了消费需求,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人次、住院患者数量等方面明显增加。二是照护服务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照护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的,也是人力密集型的。根据老年人的照护需要不同,照护人员类别也不同。据估计,我国健康照护、基层卫生等领域具有提供成千上万就业岗位的潜力。根据 2010年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 0.5%需要住院治疗,2%需要机构照护,5%需要社区照护的状况,结合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所需照护人员超过 300 万人,到 2050 年人力需求还将增长 2-3 倍。加快照护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调整和发展,有利于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扩大就业,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5)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有效解放劳动力。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照护仍然以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为主,绝大多数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子女在老年人照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2010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84.3%依靠配偶或子女,仅有 8.5%由机构或社会提供。这种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家庭规模小型化,特别是"4-2-1"的家庭结构下,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和挑战。2012 年,中国有接近 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又以 6%的速度递增,无人照顾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增多的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 2011 年到 2013 年,从峰值的 9.40 亿人下降 9.36 亿人,我国劳动力供给格局已经发生转变,人口机会窗口①即将关闭。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不仅可以减轻家庭成员长期照料老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让更多人回到工作岗位,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甚至能够鼓励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补充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可以将老龄化人口视为第二次人口红利②,而不是负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