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保险硕士论文

巨灾保险需求非理性行为探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8 共6004字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意义

  巨灾风险一直以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2012年全球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318起,造成140000人死亡,而这已是1970年以来巨灾造成死亡人数最少的十年之一,造成经济损失总额估计为1860亿美元,巨灾风险中主要造成伤害的是自然风险。

  我国是全球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深受洪水、台风、干旱、地震、等许多种类自然灾害的影响,且我国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地区广、造成损失巨大。分布在地震、地质、海洋和气象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有5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城市。据统计,1950到2010年,我国巨灾事件发生次数约占全球发生次数的1/3,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40%。巨灾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我国,灾害损失补偿方式主要有社会援助、政府救济和商业保险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政府救济,政府救济能够交款的聚集救灾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但是,对于巨额的灾害损失来说,政府救济能提供的资金太少,而且还给我国的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商业保险更应该作为最主要的赔偿方式。可是巨灾保险在我国发展及其落后,只有5%的巨灾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这远远低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2008年汉川地震,我国保险赔付仅18.06亿元,占总损失8451亿元的1%不到。而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1350亿美元的损失中,保险赔偿达650亿美元,占总损失的50%。

  巨灾保险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巨灾保险也在国际上己经发展良久,许多国家也逐渐形成适应其自身情形的巨灾保险制度。然而,共有的情况是,巨灾保险在发展过程都难以避免一些问题,使得巨宋市场出现失灵的现象,巨灾保险的供给和需求低于人们预期或者呈现一些非理性的特征,这严重影响了巨灾保险的发展。因此,为了纠正一些市场的行为,对巨灾保险中一些非理性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也只有了解了人们在购买巨灾保险时的决策过程,才能更好的制定相关政策,以利于巨灾保险的发展。

  我们国家巨灾保险发展比较落后。近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宣布,作为我国巨灾保险首批试点地区,《深圳市巨灾保险方案》于2013年12月30日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由此,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在深圳率先建立起来了。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巨灾救助保险、巨灾基金和个人巨灾保险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政府巨灾救助保险是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用于巨灾发生时对所有在深人员的人身伤亡救助和核应急救助;第二部分巨灾基金是由深圳市政府拨付一定资金建立,主要用于承担在政府巨灾救助保险赔付限额之上的赔付,且巨灾基金可广泛吸收企业、个人等社会捐助;第三部分个人巨灾保险则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相关巨灾保险产品,居民自愿购买,主要满足居民更高层次、个性化的巨灾保险需求。

  在我国发展巨灾保险制度的初级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如果能够更好的分析巨灾保险需求中的那些非理性行为,把握人们在购买决策时的过程,那么这将无疑会使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更快地建立适合我们国家的巨灾保险制度。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由于保险业的历史悠久,所以国际上对保险的研究也给予较多关注,保险需求理论也发展的较为成熟。巨灾保险发展较晚,对巨灾保险的需求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巨灾需求研究的方法也多会按照研究普通保险的方法。

  国外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巨灾保险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第二类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巨灾保险需求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各风险管理方案的替代效应;第三类,则是从某一种角度比如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巨灾保险需求不足。

  对于第一种类型,综合实证分析巨灾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主要有Craig andwarren[i],Browne (2000 LiHuaLai (2007)等。Craig and Warren(2000)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美国近海岸线各州的洪水保险需求,作者强调,对美国洪水保险制度来说,很灵要的一点是要提升洪水保险的参保率,因为出去资源参保的比率在美国洪水保险中不足9%。文章分析了洪水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别是:政府的救济使人们产生依赖;大部分人会低估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人们对美国保险计划能否给他们足够的赔偿存在怀疑。作者还认为,对于美国居民来说,居民所在地区洪水风险程度以及住房按揭贷款的强制要求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会比价格对洪水保险需求的影响更大。Browne (2000)在实证研究美国洪水保险需求中表明:政府救助对洪水保险需求有减弱作用;人们对洪水巨灾风险的认知不足,低估了巨灾风险发生的概率。LiHuaLai(2007)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台湾地震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得出收入是影响地震保险需求的强有力的因素,台湾地震保险市场上基本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第二类是从风险管理的层面来分析巨灾保险需求,考察各类风险管理对巨灾保险需求的替代效应,比较着名的是Kunreuther[3](1974)和Browne(2000),其中Kunreuther在他1974年的文章中讨论了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措施,提出了四种极端的情形:一是由政府承担全部责任;二是由家庭承担全部责任;三是依靠于保险市场;四是实施建筑标准和土地使用限制。他认为能充分满足个体需求的巨灾保险应综合以上四个措施的特点。二十年之后,Kunreuther(1997)t'^又考察和比较了经济主体的巨灾保险需求以及其他巨灾风险管理方案。在众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中,还有很多强调政府救助对巨灾保险需求的替代作用和挤出效应的,认为政府救助和巨灾保险需求有负相关关系。如Browne(2000)这篇文章,在分析美国洪水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时,强调了政府救济的慈善风险。

  第三类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行为和预期角度,分析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FujimiT,TatanoH (2006 )[5]认为,保险人在地震保险赔付时表现的“含糊不清”会减少地震保险需求,“含糊不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险条款本身晦湿难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一是地震灾害发生概率低,使得投保人不确定地震保险的赔付难易程度与赔付金额是否充分,这样就会导致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提出的“几率保险”现象。Kunreuther H,Pauly M(2004y6]提出人们通常不愿意购买高损失低概率事故的保险的理论解释。他们假设经济主体在决策时将期望效用最大化,但是发现低概率事件的真实概率存在显性或者隐性成本,而这一成本会成为阻碍保险购买的门滥,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州监督者和保险公司以政策的方式所抵消。Kunreuther H, Novemsky N 和 KahnemanD(2001)[7]通过实验对比说明要加深和刺激人们对巨灾风险的认知程度,就需要提供更大的关于巨灾风险的信息,只有如此,人们才能产生巨灾防范意识,才会选择购买巨灾保险。

  Browne(2000)对实证分析美国洪水保险需求时表明,人们缺乏对巨灾风险的认识,往往会低估巨灾发生的概率,对风险的预期会影响巨灾保险的需求。人们往往对洪水等巨灾风险的认识不足,会低估风险发生的频率,对风险的预期会深刻影响洪水保险需求,并假设一个时期的洪水保险的需求与之前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存在正相关关系。PalmR,Hodgson ME(1992f]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证明,在1989年LomaPrieta地震发生之后,地震保单的持有量显着多于地震之前的保单持有量。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研究巨灾保险需求的则较少,刘朝辉,胡新辉,王慧敏(2008f]针对洪水保险需求进行研究,认为决策者基于理性对洪水保险具有需求,洪水风险的免赔额应该小于其它风险,而保险预算和保险比率则不应小于其它风险。吴秀君利用博弈论来研究了洪水保险需求,认为在消费者在尚未投保时,政府灾后的援助实际上会对洪水保险需求产生侵烛,这使得政府在博弈中有了 “后动劣势”。要想改变这种结果,就必须改变博弈时的顺序,也就是说政府先发行动,对救灾的制度作出承诺,这样就将后动劣势变成了具有先发优势。赖华,谢秀宜(2007)使用面板数据对台湾地区洪水台风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台湾地区洪水台风保险的需求当以保险金额为指标时,存在空间自我相关的现象,这说明了台湾不同县市保险的需求不服从随机分布,而是存在空间聚集的现象。因此,在预测保险需求和刺激保险需求的策略上,需要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才能增加整体保险的需求。想要有效增加保险需求,目标市场的设定就必须扩展到高消费的临近县市。另外,在需求影响的因素方面,政府对防灾的财政预算的影响得到证明,但政府的灾害救济却不显着。而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消费者特性”因素显着影响着洪水台风保险的需求。田玲,张岳使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及海南五省市部分产险保费收入的数据,釆用面板分析方法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GDP和台风损失对保费收入解释力度较大,政府救灾支出与保费收入负相关,验证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而居民风险态度、农村房屋价值等解释力度较低并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中应注意充分发挥现有保险产品的作用,重视救助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和提高巨灾保险参保率等建议。

  另外一些研究巨灾保险需求的文献,多是从巨灾债券市场、巨灾再保险市场角度来分析的。这里所讲的巨灾保险需求是指派生需求,是家庭或者企业已经转移给保险公司的风险,是保险人或者其他投资者的需求,跟本文所涉及的居民对巨灾保险需求不同。李勇权(2005) [12]分析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需求,他站在保险公司的融资成本角度和保险行业的市场容量的角度。陈长林,陈英方(2005)[13]在翻译A.Gron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保险公司对巨灾再保险的需求,文中实证分析了美国1987年至1993年巨灾再保险市场,发现巨灾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和自身金融压力较大的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较大。

  目前来看,站在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巨灾保险的文献较少,许莉(2005)[14]较早地将行为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分析消费者复杂的保险需求行为,指出消费者爱的保险购买行为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并解释巨灾保险失灵的原因主要源于保险人相对自然的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巨灾风险的过度反应。张庆洪等(2008)[15]认为影响市场失灵的不仅有客观因素,还有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并且引入了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认为行为人是损失厌恶的,即相对于参照点损失一单位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获益一单位的正面效应。这种决策模式下,投保人将偏爱低免赔额或的保险产品。而巨灾保险产品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免赔额,因此,巨灾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不足。赵正堂(2010) [16]也认为传统理论不足以解释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而应该引入行为经济学,并且认为巨灾风险的保险人并不具有完全的风险中性,公众会因为可得行偏差对巨灾事件产生过度反应,另外也可能会受到感情因素影响忽视低概率事件。丁元昊(2012) [17]认为我们在分析巨灾保险需求还应考虑心理学视角,巨灾保险需求受到恐惧因子、未知因子、信任、态度的影响,这些使个体产生认知与行为偏差,并传导至巨灾保险需求;个体存在过度自信和启发式偏差的特点,这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不利影响。赵晋(2012)分析了我国巨灾保险需求不足受经济收入水平、风险认知程度、产品价格和政府参与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建议:认为我国提升巨灾保险需求要提升风险认知、考虑文化的影响,并从企业开始入手。

  笔者在检索国内文献时发现,我国对巨灾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阐述我国应尽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并分析适合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运作模式和政府市场等主题的角色问题;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有魏华林等,第二个方面,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巨灾风险再转移问题上有主要研究成果的如田玲和张岳(2008严]、吕思颖(2008)[22]、张继权(2006) [23]等。对于巨灾保险尚未建立的我国来说,研究巨灾保险制度以及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确实非常迫切重要,但是对巨灾保险市场问题,巨灾保险需求行为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但这些在我国的文献中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设计实证研究的就更少了。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本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巨灾保险的出现是形势所需,各国也纷纷建立起了巨灾保险制度,然而巨灾保险市场却出现了 “供需双冷”的局面,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保险机制也无法发挥出其预期的作用,即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下,依然有一些主观的原因无法解释,为了研究巨灾保险市场上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引入了行为经济学。

  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也主要借助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规范假设,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并根据期望效用理论进行决策,使用贝叶斯学习模型形成自己的预期等。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经济生活中违反传统一般假设和经济模型的异常现象,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忽略了人们的心理因素。于是本文以美国洪水保险为例,在居民的期望效用模型中加入了 “预期”这一行为经济学因素。认为居民对洪水保险的需求取决于其对洪水灾害发生概率的预期。而预期形成的过程则是基于修正的传统学习理论一~EWABeta-BemouUi模型。模型中加入了考虑人们的行为因素:对过去信息的折旧。这使得人们赋予越近期的信息越高的权重。最后我们再用实证的方法对我们之前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检验。

  二、本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有关巨灾风险需求的文献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巨灾保险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巨灾保险市场上出现的失灵现象的客观原因和与巨灾保险需求有关的主观原因。在对巨灾保险需求的分析中,我们分别使用了传统期望效用模型分析法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法进行对比,说明经济主体在巨灾保险中的非理性。

  第三部分则以美国洪水保险为例,分析居民在购买洪水保险中表现的非理性。结合期望效用模型、Beta-Bernoulli Bayesian模型及其修正模型EWABeta-Bernoulli模型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具有“健忘性”,在做购买决策时赋予最近的信息以最大的权重。

  第四部分用实证的方法来证明我们之前的理论分析。实证表明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会影响居民对洪水保险的需求,并且会持续影响一段时间然后被淡忘。-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针对我国巨灾保险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四节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首先,将行为经济学要素加入了对巨灾保险需求分析模型。在传统的期望效用模型中加入了 “预期”这一要素,解释了 “预期”是如何影响居民巨灾保险购买决策的。另外借用简化的EWABeta-Bemoulli模型分析人们是如何折旧过去的信息,赋予越近期的信息越高的权重的。

  另外,本文用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巨灾造成的损失会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显着的影响。在之前的文献中,一般局限于巨灾损失引起巨灾保险需求非理性行为的理论分析,或者实证中直接将近期巨灾的损失加入回归模型,而本文使用的方法是将本期和滞后多期的巨灾造成的损失加入模型进行回归,得出美国洪水灾害对居民洪水保险需求的影响持续约为9年,并且影响的程度是逐渐减弱的。

  二、不足之处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与在对美国洪水保险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是美国各州的数据,而对于洪水灾害来说,地区特征的确比较明显,但并非是以州为分界线。

  解决的办法是可以使用更小的地区单位“县”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会使得本文关于洪水灾害影响持续时间的分析更加精确。但面临的问题是这一数据的不可得性。这也是本文最大的不足之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