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研究绪论

时间:2017-04-12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420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渗透到人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政治、社会规范、人际关系、个人信仰的不同层次。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无论是肯定宗教的价值,还是强调宗教的局限性,人类都不可能脱离宗教的影响宗教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意义。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信仰与现实的张力一直是社会演化的基本动力。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产生于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为祈求被拯救的苦难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信靠。经过使徒学者们的发展与传播,基督教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它由民间走向上层,与政治权力结合成为国家宗教,上帝信仰和教会组织维护着西方世界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也为西方人提供了基本社会规范和情感体验。同时,教会组织以维护宗教权威的理由垄断权力,限制个人的自由,钳制思想进步,使得宗教变为压迫人民的工具。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学者对基督教的反思与批判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宗教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欧洲人思想解放,教会独一无二的权威逐渐瓦解。
  
  启蒙运动中,众多学者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力图在此岸建立人本主义的社会。直到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上帝的绝对权威让位于世俗世界、物质和资本。19 世纪末,尼采喊出“上帝已死”,号召现代人要“重估一切价值”,人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从彼岸世界的权威被打破,人类的信仰体系就不可避免的世俗化,多元化。然而,人类并未彻底的消灭苦难,资本的流动加剧了贫富分化,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核武器使人类噩梦不断。感性生命体验与理性行为选择之间的拉扯,灵与肉的分裂不断冲击着人类的思想,思想断裂了,历史依然延续,现代性的信仰困境由此产生。
  
  在中国,远古时代的天神崇拜与宗族社会结合,形成了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传统宗教思想。自从周公以德配天,“天”成了人间道德的最高典范。孟子将儒家思想的先验基础上推至天,天道与人道浑然一体,统治者遵从人道就是敬畏天道,为政以德。由此,天、国、家直到个人形成由上而下的共同体,天人合一通过“仁”与“礼”来实现。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中国的宗教思想中更重视人的地位,西方思想强调理性分析,而中国宗教观念则更推崇直觉的体悟。道家致虚守静和佛教般若空观相结合,形成了注重内在超越的宗教观念。中国的政治统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在儒释道三家的宗教观念中实现统一。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打破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使得儒家宗教性的一面,即礼教出现了严重的名实分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自鸦片战争后170 多年来,中国人必须同时面临传统宗教思想的现代存续和对西方宗教观念的批判与超越的双重压力。
  
  中国革命的胜利后,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在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恰恰是配合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来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成为了 1949 年以后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原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能够在当时的中国成为宗教政策和宗教行为的指导思想,一种可能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恰恰适应了中国人对传统宗教思想的现代化变革、应对西方宗教观念冲击的双重需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宗教实践强调对宗教的批判,因此在一次次破四旧运动中,宗教的封建迷信被铲除,一同铲除的是古迹、文化和历史记忆。宗教提供给个人内在超越的功能不被关注,个人的感性生命体验失去凭借,难以存续。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宗教的文化建构意义很难被大众所重视。
  
  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中国,宗教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信仰与现实的疏离,当代的苦难并未消失甚至并未减少,宗教对于生命的意义湮没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体系中。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个体内在超越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话语体系中亟待补充的部分。
  
  因此,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判定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价值。真正的问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影响宗教认知的限度何在?如何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再认识,以及厘清其与西方宗教现代理解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把握现代宗教理解的演变方向?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宗教的复杂性源于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英国学者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人对于宗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仰,而是在许多复杂的、相互交叉的宗教传统中表明各自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当代宗教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宗教认知的一面镜子。
  
  一、宗教的概念
  
  自从 19 世纪末宗教学产生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的概念进行界定。
  
  宗教学奠基人麦克斯·缪勒通过语言分析,指出宗教研究“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开创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视野。
  
  对于宗教的定义是区分不同宗教观的前提,而宗教的定义一直是西方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宗教人类学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研究,将宗教界定为对神灵的崇拜与畏惧。宗教社会学则着眼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理解宗教。宗教心理学倾向于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力图以宗教体验、宗教情感定义宗教。宗教多元主义学者则将宗教视为“人对于超越者的回应”③,无论宗教教义描述的现象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这种回应都是客观事实,“人对于超越者的回应”本身具有存在的意义,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中国学者吕大吉则将“什么是宗教”这一问题概括为:“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本质到现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内容十分宏大的政治概念,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理论,还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实践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补充,以及后来的学者在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同外延之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他们对宗教的基本立场、观点、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行为和宗教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此种宗教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的层次,描述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吕大吉在《西方宗教学说史纲要》中,从宗教学学说史的角度,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政治意义,就是将天国的批判转向人世的批判。徐长福则区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之间的差异,他认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一种社会病理学分析,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批判宗教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恩格斯的宗教观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科学理性认知的角度认识宗教的物质属性。王珍的《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把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形成过程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在审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研究中,应与中西方各种既有的宗教观念保持理性的距离,比较准确的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定位在历史与现代的转变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全面的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具体内容,把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马克思的思想来源于西方世界,他提出的各种理论有其思想渊源和历史目的,这些条件或许与中国的历史状况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力图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形成的历史情境,梳理其形成的历史条件,从整体上了解西方宗教的发展源流,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特征。
  
  (二)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与西方宗教现代理解,丰富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现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从一个角度研究宗教,还有多个角度,多方面值得去研究。也可以说,每个思想家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研究宗教,对各种西方现代宗教理解的观点进行比较,进而丰富我们对于宗教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和西方现代宗教理解是如何走向了不同的路径。
  
  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成为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社会上出现多元化的宗教观念。从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宗教政策角度看,我们也需要加深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理解。特别是汲取当代西方宗教学研究的成果,丰富我们对宗教的本质的认识。这对于中国制定宗教政策也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中财富的增长,消费与享受观念的盛行,人的内在超越如何建构,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却容易被普通人忽视的课题。宗教对人的外在行为约束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在信仰体系,与宗教的外在形式相比,宗教的精神实质需要得到大众的重视,它作为人对于超越者的回应,提供给中国人一种终极实在、终极价值、终极转变的解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又成为当代中国人内在超越的参照系之一,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为中国人提供内在超越有效路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可能的创新点在于,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与西方现代宗教理解之间进行比较,厘清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二者在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宗教行为,宗教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进而发掘宗教在我国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思考宗教在当今中国扮演的角色,丰富对宗教更为全面的理解。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见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力图清晰的梳理马克思如何论述包括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性质,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第二,历史研究。第一,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的描述,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还原到其产生的具体背景中,力图更为确切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西方宗教学发展史上的基本地位。第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形成的过程,试图更清晰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审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对当代宗教认识的意义与价值,把握宗教理解的时代特征。
  
  第三,比较研究。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西方现代宗教理解的研究。马克思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提出其宗教思想,而西方现代宗教理解不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而且从感性生命体验和宗教的文化建构意义角度看待宗教。西方现代宗教理解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不同角度的研究都令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宗教的本质和意义。本文试图结合西方现代宗教理解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加深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理解。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