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恩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2 共5555字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作为一种 19 世纪的西方宗教观念,必然受到西方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马克思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受到的直接影响,也包括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间接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对西方以往的宗教观念、哲学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伊壁鸠鲁古希腊启蒙思想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较为深入的研究了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伊壁鸠鲁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他反对原子听命于“绝对”和“必然”,突出个体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体的能动作用,这与古希腊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受到天意的支配的观点有极大的不同,其哲学思想为反对神灵对人的控制观念开拓的自由的生存空间,使人对于宗教的批判成为可能。
  
  伊壁鸠鲁批判宗教,实际上是批判宗教迷信,他指出神灵的特性不应是人类所强加那种“幸福和不朽”,拿人所存的意见强加在神上,才是不敬神的表现。
  
  他认为迷信和恐惧导致了宗教的流行,认为对天体不朽的迷信导致了人心的迷乱,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死亡,通过将快乐和求知相结合来排除恐惧,进而排除愚昧的宗教迷信。这也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一种可以追溯的思想渊源。
  
  (二)18 世纪法国启蒙学派无神论思想
  
  欧洲中世纪后,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启蒙运动是 18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的启蒙学派为主要代表。这场运动是针对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宗教专制进行批判,思想路径从对宗教的怀疑论,到自然神论,进而形成公开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
  
  启蒙运动的基本理念是相信人的理性而非宗教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启蒙学派中对于上帝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相信理性,同时信仰上帝;第二,持自然神论,批判传统的宗教制度,但不批判信仰本身;第三,较为激进的无神论者。他们对于宗教的批判包括对宗教实体的批判,也包括对宗教信仰的批判,无神论思想主要认为宗教崇拜的上帝不具有客观现实性,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物质是唯一的实体,能够实现自身运动,而不需要通过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实现物质的运动。启蒙学派进而认为,一个无神论的社会是能够实现的,无神论者通过理性和科学能够建构一个有秩序、道德高尚的社会。这种无神论思潮客观上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形成时期的思想氛围,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形成。
  
  (三)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来源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宗教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黑格尔坚持理性精神,用一种唯心主义宗教观将上帝和宗教规定在理性的范畴内。他认为早期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苦难,但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时,它就成为了压抑人性的工具,因此要对宗教进行批判。
  
  黑格尔认为,宗教是意识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有教养的心灵,一种唤醒了自觉地精神,一种经过发展教导的内容”.
  
  ①哲学和宗教是理性和信仰的代表,要实现对于宗教的超越,必须由哲学来完成,要将一个民族纯粹的伦理精神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形成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框架。
  
  (四)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宗教观
  
  黑格尔哲学在 19 世纪的普鲁士政府成为了官方确认的主流哲学思想,而对于福音书的不同解读形成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分野。福音书是圣经新约开篇记录耶稣生平、受难、复活的篇章,其重要意义是将旧约的上帝信仰发展为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确认耶稣就是旧约中提到的即将出现的救世主。可以说,福音书是圣经新约的核心篇章,也是犹太教分化出基督教的关键。
  
  德国黑格尔派在宗教批判中认为福音书的内容全部是传说的一派被称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相反认为福音书的记录大多数是事实的被称为老年黑格尔学派。
  
  由于福音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迹,在欧洲理性主义思潮下,那些认为福音书的内容是传说而非事实的学者更具有革新精神,更为坚持人本主义的思路。
  
  第一,大卫·施特劳斯的自然还原主义宗教观。他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圣经,企图还原耶稣的生平事迹和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这与神学上以信仰为前提的论证有本质的不同,在研究上以理性为基础,反对福音书中描述的超自然现象,将神学还原为人学。
  
  第二,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宗教观。他否认上帝对于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强调自我意识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福音书》等作品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物,而人们把其自我意识移植到外界,形成了宗教实体,这样鲍威尔就消融了神的概念,人本身被突显出来。
  
  因此,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去神秘化的看待宗教经典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有一种可能的继承发展的关系。
  
  (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宗教观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首先是其物质性,寄托在自然的特质上面。不依赖于人的本质的实体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①存在和思维统一于人,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哲学观点,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
  
  “宗教乃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的依赖性,将他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②“神学就是将人们从个别感性事物中抽出的‘类’概念,说成是脱离感性事物的独立的精神本质。”
  
  ③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宗教是被还原为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反映。”而为什么人们会虔信和崇拜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呢?费尔巴哈指出这个创造出来的神,被对象化,外化为独立于人的“本质”,并作为“本质”被人们所崇拜。上帝被“本质”化,是一种“共相”的异化。
  
  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思想史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直接来源,其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宗教观和异化思想都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背景
  
  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某一个问题时,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去考察当时的宗教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它的形成既是欧洲走出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产物,也是 19 世纪欧洲客观物质条件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中的重要革新是马丁·路德认为,平信徒应该由权利自己阅读和诠释圣经,这种改革诉求促进了圣经的翻译,圣经逐渐从人们听不懂的,只有少数神职人员解释的拉丁文被翻译成英文,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教会的教导和实践是否相符有自己的判断。这一方面使得教会改革走向现代,一方面使得基督徒的思想得到解放,自我的主体意识重新获得彰显,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宗教改革为基础,从哲学角度促使欧洲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立阶级的产生
  
  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第一个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随后工业革命的步伐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工业革命前,欧洲就长期存在以农业手工业和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资本循环取代了贸易,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和财富迅速的聚集在资本家手中。
  
  根据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可知,劳动者的产品和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剥夺了,这也产生了资本家相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到了 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在 1848 年左右应运而起。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就在这一阶段提出,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总纲领,追求人自己掌握自己的本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的解放,就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根本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欧洲占据政治意识形态地位的基督教就成为了精神领域束缚人的思想自由的工具。
  
  (三)普鲁士的专制政治与基督教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潜在对象是普鲁士专制统治下的基督教,当时普鲁士的政治专制和基督教新教结合在一起。宗教改革以后,普鲁士的基督教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与世俗的王权相结合,并服从于普鲁士王权的专制。因而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普鲁士政府的政治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教会保守的政治功能成为了马克思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在描述普鲁士的宗教和政治的关系时说:“基督教并不能判定制度的好坏,因为它不懂得制度之间的差别,它像宗教应该教导人们那样教导说:你们要服从执掌权柄者,因为任何权柄都出于神。因此,你们就不应该根据基督教,而应该根据人类社会的本质来判定各种国家制度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宗教还涉及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基督教成为普鲁士的国教,僧侣的物质利益的占有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就像异化劳动是资本家对于工人劳动的占有一样,教会和僧侣也在无偿的占有普通信徒的物质利益。与普鲁士政治、宗教状况相对照的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启蒙运动以来,神性逐渐被人性取代,马克思的思想延续了人本主义的路径,力图对“虚幻的形而上学”进行彻底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宗教观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样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欧洲当时的思想潮流和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最终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犹太拉比世家,但由于普鲁士政府残酷统治,迫害犹太人,马克思的父亲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改信了基督教新教,马克思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传统基督教教育。恩格斯则生于典型的宗教信仰地区,乌培河谷,那里加尔文教盛行,恩格斯在这种宗教氛围中长大。马克思、恩格斯从小就是具有有神论的宗教信仰。
  
  本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已经提及,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时期,已经受到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影响,认为神是虚幻的存在,是人认识能力低下的产物,应该通过哲学来批判宗教,这种转变到西方人文主义觉醒的影响,在 18 到 19 世纪的欧洲,理性观念已经深入到哲学的方方面面,必然影响了马克思看待宗教的态度。
  
  恩格斯首先从有神论向泛神论转变,他从正统的神学向所谓“现代神学”的转变主要在于受施特劳斯的影响,他将上帝摆在了理性之下,同时认为信仰是心灵的事情。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现代宗教理解的特色,当他认为上帝受到理性的规约时,他就已经是一个泛神论者了。恩格斯从泛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与马克思通过哲学的角度批判宗教进而形成无神论思想有着路径上的差异。在 1843 年共产主义思潮在欧洲普遍兴起的情况下,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归宿,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必然得出的结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宗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路径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有必要去考察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的不同分析角度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二者又在何种程度上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总的来说,恩格斯是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
  
  (一)宗教反映论的提出
  
  在其重要著作《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宗教的本质: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采取了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一著名论断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反映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一论断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描述了宗教的特征,而恩格斯的宗教“反映论”
  
  则更为确切的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描述宗教的本质特征。第一,他指出宗教是一种支配人类活动的外部力量;第二,这种外部力量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幻想性和超人间性。
  
  恩格斯发表《反杜林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杜林的“消灭宗教论”.杜林主张通过“批判”或行政手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宗教。恩格斯认为杜林不愿等待宗教的自然消亡,而是要在宗教存在的根源还没有消灭时,就要消灭宗教。
  
  只要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宗教就作为支配着人的异己力量的情感形式继续存在。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论述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恩格斯则主要是认识论的角度。
  
  或者说,这句话既可以解释成社会视角的,同时也可以解释成认识论视角。
  
  (二)宗教消亡论的系统总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宗教消亡的条件概括为:第一,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明白合理;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明白合理;第三,人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宗教消亡的条件阐释成,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至于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候起,人们才完全自觉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恩格斯强调,宗教消亡的方式是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加强无神论宣传、加强自然科学研究、加强宗教史的研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虽然共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但是二者的形成过程和论述角度略有不同。马克思从有神论到无神论再到唯物主义的路径,主要从哲学的角度,人的本质的角度为切入点,最终在异化劳动上发现宗教产生的根源。而恩格斯由于受到共产主义的影响和对工人运动的长期接触,主要从社会物质条件的角度分析宗教,发掘现实问题的阶级根源和精神根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