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韩非子》中的逻辑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时间:2016-12-16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005字
  结 语
  
  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君主制度开始建立,这个时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动,造成了名实悖谬、名不符实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探讨“名”与“实”的关系,探讨名实相悖的原因以及解决名实相悖的方法和道路,这也就是后来的“正名”或“名正”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时各个阶层的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论和解决社会动荡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韩非虽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并吸收借鉴了先秦各家名辩思想的精髓,形成了他基于法家思想的名辩学思想。关于形名问题,韩非提出了“形名参同”和“参伍之验”的理论,把法家思想与名辩思想相结合,将形名之学推向高峰。他重言反辩,认为只要有轨于法令的言,辩就不会产生,因此他将一切辩说都视为要扫除的对象。但在实践中,韩非的学说并未得到重用,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他又不得不进行辩说。他的论证方式囊括了连珠推论、二难推论、归纳、演绎、类比等方式,基本上涵盖了现今所用的一切说理方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之说”,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尖锐地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这是其对中国名辩学的巨大贡献。但韩非的基本思想是法家思想,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行其倡导的“法、术、势”.因此,这也决定了韩非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名辩思想上来。韩非重言反辩,却又不得不辩,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一种困局。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温公颐。先秦逻辑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3]郭桥。逻辑与文化-中国近代时期西方逻辑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李亚东译注。韩非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4.
  
  [7]胡适。《先秦名学史》翻译组译。先秦名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8]郭湛波。先秦辩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9]董志铁。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0](汉)司汉迁着: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
  
  [11]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2]张家龙主编。逻辑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4.
  
  [14]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编。中国逻辑史资料选 先秦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
  
  [15]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6]周山。中国逻辑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03.
  
  [17]《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1.
  
  [18]魏德胜着。《韩非子》语言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19]《中国逻辑史研究》编辑小组编。中国逻辑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0]郭桥,资建民主编。大学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21]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2]武宏志,周建武,唐坚着。非形式逻辑导论(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03.
  
  [23]武宏志,刘春杰主编。《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4]杨沛荪: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余纪元等译。工具论[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3.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 1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8]孙中原:中国逻辑史 先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9]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增订本)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8.
  
  [30]温公颐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1]王赞源着:墨经正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2]方克着:中国辩证法思想史 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3] 翟锦程着:先秦名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论文类:
  
  [1]陈曦。论《韩非子》中的“名”[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吴保平。韩非刑名逻辑思想的渊源及演进历程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3]胡红伟。“名”的追寻--名实关系视域下的先秦政治哲学[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4]柴永昌。韩非子“术论”及其渊源考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5]赵孟佶。《韩非子》论说方式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6]张晴。20 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7]孙波。略论先秦时期的名辩思潮[J]. 学习论坛,2008(05)。
  
  [8]周炽成。韩非子之学的复兴与新法家的产生:20 世纪初、中期的历史回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9]宋志明。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者--韩非哲学新探[J]. 江汉论坛,2009(06)。
  
  [10]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兼论韩非的“术治”思想[J].政治学研究,2005(04)。
  
  [11]伍永忠。韩非“法治”理论的人性论基础[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

        [12]申波。论法家思想在汉代的隐性化[J]. 江淮论坛,2005(02)。
  
  [13]于霞。韩非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仁义观[J]. 学术研究,2005(02) .
  
  [14]张长明、曾祥云。论中国名辩研究的方法[J].湖湘论坛,2003.
  
  [15]杨文。中国名辩的现代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16]曾祥云,刘志生。跨世纪之辩:名辩与逻辑--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 江海学刊,2003(02)。
  
  [17]张红芸。中国名辩逻辑衰落之因[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18]李树琦。先秦名辩思想的两个特点[J]. 中州学刊,1986(02)。
  
  [19]张红芸。中国名辩逻辑衰落之因[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20]曾祥云。20 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 江海学刊,2000(06)。
  
  [21]崔清田。名学、辩学与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1997(03)。
  
  [22]曾昭式,崔秀荣。韩非“名”之谬误思想探析[J]. 中州学刊,2001(02)。
  
  [23]阎敬业。韩非辩说发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7(04)。
  
  [24]张长明。韩非辩学思想探析[J].求索,2009(11)。
  
  [25]杨福生。安世以道易天下 文敏飞动自纵横--《孟子》、《韩非子》论辩艺术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
  
  [26]张长明,李后生。韩非辩学思想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10(03) .
  
  [27]曲文。试论韩非形名论、参验论与诸子学说的关系--以“名辩思潮”为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5) .
  
  [28]郭永良。韩非的刑名学说及其社会功能[J].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29]訾其伦。韩非的名实观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04)。
  
  [30]马赛。浅析韩非的名实观[J].毕节学院学报,2010(06)。
  
  [31]马艳玲。名实之辩与韩非法治思想[J].学术交流,2013(06)。
  
  [32]胡正艳。《荀子》与《韩非子》说理艺术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 .
  
  [33]陈洪。譬论: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转变--以《韩非子·内外储说》之异闻为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4]陈强俤。《韩非子》中的征引方法研究[J].学习月刊,2006(06)。
  
  [35]朱学恩。荀子、韩非子“术”思想比较[J].求索,2010(08)。
  
  [36]王丹丹。《韩非子》“储说”叙事空间[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7]周云之。名辩学研究与中国逻辑史[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
  
  [38]刘培育。名辩学与中国古代逻辑[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
  
  [39]汪奠基。韩非的逻辑思想概述[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
  
  [40]刘培育。论韩非的“矛盾之说”[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


  致 谢
  
  时间来到 2015 年 4 月 17 日,距离毕业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回顾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三年时间,大学一块毕业的同学们都在忙着工作,忙着生活,而我选择了重回校园,并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内开始自己的学业,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研究生生活的。
  
  如今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我的顾虑早已消除。三年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受益颇多,在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都有所收获。这三年来,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桥教授,是您带我进入了逻辑学领域,为我打开了学习新知识的一扇门。您在教会我们知识的同时,还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您从选题到框架的确定,到最后定稿,都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虽然郭老师平时工作繁忙,科研任务也重,但仍对我的论文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特别感谢马佩教授,您在 85 岁高龄,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我们授课,您的精神会用永远激励着我。现在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一定谨记您的谆谆教导,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还要感谢杨红玉老师,您的专业精神和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
  
  感谢李振江老师,韩军喜老师,张世宁老师,程献礼老师,感谢你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和开题的时给予我的指导和意见。
  
  良师的教导,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而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使我的学习生活不再孤独。感谢师兄符喜迎,您在从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对我十分关心,您的帮助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少走了不少弯路。还要感谢牛晓楠,何刚,姬飞宇,郑甜,李亚乔,刘娟,景豪,刘潺潺等同学,感谢你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姐姐弟弟,是你们的支持、信任和宽容,为我解除后顾之忧,使我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祝父母健康长寿,祝姐姐弟弟生活幸福,安康!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