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文化理念下“补习教育”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时间:2016-12-30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742字
  结语:探寻一条优质“补习教育”之路
  
  教育从古到今向来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各方面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但从未改变的是对教育的重视。教育形式千姿百态,“补习教育”与“制式教育”如影随形,一直发展至今如火如荼。然而火热表象之下,“补习教育”乱象滋生。如何应对?“补习教育”客观存在,从其发展状况和实际收益来看,合理性显而易见。故而,汲取并提升其优势,改善以转化其弊端,促其回归本真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不可等待,那么,探寻一条优质的“补习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本研究虽努力想做得最好,但不足却无法避免。碍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和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水平,虽在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但研究仍然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例如只做了国内的“补习教育”研究,没有对国外情况进行研究;调查样本的局限使得范围不够广泛;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上缺乏质的分析,对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内容分析得不够透彻;最后就是研究者自身研究能力和文字水平的匮乏。但笔者已是尽心尽力,以期今后各方面研究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从文化视野出发,梳理了“补习教育”的发展状况,对“补习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沁水县的“补习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试图探寻一种更为优质的“补习教育”,但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比如“补习教育”的范围界定问题;“补习教育”是否该由政府涉足;翻阅文献资料时看到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涉足管理,那涉足的度的大小及把握方式又是什么;“补习教育”的真正角色是否能被大家理解等等。我们对接下来的研究,有以下几点设想:第一,扩大“补习教育”的调查范围,对大学生参与“补习教育”的状况进行分析,因为大学生参与“补习教育”与中小学生参与“补习教育”有着很大差别;第二,探寻更为具体的优质“补习教育”的创建路径和方法;第三,寻求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的策略;最后,寻找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等等。尚待研究的问题,远不止罗列出来的这几点。
  
  文化有其个性,“补习教育”所蕴含的文化亦有其独特的性格。“补习教育”持续升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也纷纷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角度、更科学,相信最终能够找到一种优质的“补习教育”,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辅佐大臣”,从而能够为教育大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专着教材类:
  
  [1](美)Alam M. Blankstein 着,林玲等译。创建优质学校的 6 个原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美)斯特林·菲尔德,窦卫霖等译。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8] 葛金国。学校管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9] 葛金国。校园文化 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0] 葛金国,吴玲。教师文化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11] 顾明远。生存与发展-国际视野下的私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 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3] 杭州市教育委员会。杭州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14] 侯明福。沁水教育志[M].沁水:1995.
  
  [15] 黄旭,张文质。格言,校训和学校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6] 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 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8] 刘慧勤。学校文化与人文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19] 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0](英)马林诺夫斯基着,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1] 马克·贝磊,杨慧娟等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 毛颖贞,赵永红。班级管理的文化视野[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23] 牛洪国。班级文化与管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24] 沁水县志向编纂办公室。沁水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6] 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7] 沈适菡。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8] 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9]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0]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2](英)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3] 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4] 萧扬,胡志明。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5]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6]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7] 俞国良等。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8] 熊华生,李慧。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9] 于晓阳,徐淑红,周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40] 云方。走向生本的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4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2] 郑兆基,何明升。学校班级管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44.
  
  [43] 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校外教育论[M].中国青少年出社,2001.
  
  期刊论文类:
  
  [1] 陈全功。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3)。
  
  [2] 杜琳 施祖毅。国际视野下的影子教育[J].基础教育,2013(14)。
  
  [3] 黄平,蒋平。冲突与和谐:补习教育发展的前胆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 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5] 李金齐。文化思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J].思想战线,2009,35(1)。
  
  [6] 李水山。韩国课外辅导“高烧”难退[J].基础教育参考,2010(2)。
  
  [7] 梁勇。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8] 林美杏,谢玉琴。接受补习教育学生的满意度评价[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9] 刘东芝。课外补习教育的规范化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10] 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冋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11]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3)。
  
  [12]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1)。
  
  [13] 宋洪珍。初中生教育补习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12)。
  
  [14] 苏全有,张江波。论晚清的补习教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
  
  [15]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16] 王巧红。试论补习教育的起因、现状及前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5)。
  
  [17]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12)。
  
  [18] 吴黛舒。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3)。
  
  [19]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2)。
  
  [20]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1)。
  
  [21] 宣立虎。探析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上市之路[J].法制与社会,2011(10)。
  
  [22]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1)。
  
  [23] 杨春。课外补习教育中师生关系伦理性与契约性的博弈[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11(1)。
  
  [24] 杨云兰。中国私立教育研究的新篇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5] 曾晓东,龙怡。对补习教育体系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2(10)。
  
  [26] 张庆骅,高桂芝。加强课外辅导管理大面枳提高质量[J].吉林教育,2009(3)。
  
  [27] 张成芳,蒋平。略论我国补习教育发展中的和谐与冲突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8] 张麦玲。国内外补习教育发展刍议[J].教育观察,2012(8)。
  
  [29] 赵殊。关于校外教育办学方向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0] 赵晓林。对补习教育过热现象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2)。
  
  [31] 周卿,王璇。中小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8)。
  
  [32] 周智慧。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文化适宜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3):61-64.
  
  学位论文类:
  
  [1]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2] 刘振。锦州市初中生校外有偿补课问题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3] 马传军。当代合作型教师文化研究 基于教师共同体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马鸿霞。城市初中生教育补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5] 唐丽静。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武汉、深圳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6] 王莉。补习机构的教育性问题研究--基于南京市中小学补习机构的实证调查[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7] 韦春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以桂林市 N 小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8] 易文涛。校外补习与学生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 曾慧。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以河南某市 T 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 张琼。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1] 张雅琴。1952-1956 年:“学潮事件”与上海私立补习学校改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致 谢
  
  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将落下帷幕。
  
  回首这三年的点点滴滴,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首先,感谢师大能够给予我这次深造的机会。感谢在师大遇见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这三年的学习生活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是一种恩赐,让我终身难忘。
  
  感谢我的老师们!首先是我的导师葛金国老师,感谢他对我的细心、耐心和宽容。在我的眼里,葛老师是一个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老师,这一点让我为之触动。因为之前做老师的经历和自己的理想,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当成为葛老师学生的时候,这一标准在我心里又有了升华。葛老师的治学态度、为师素养、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新解促使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与进步。周围的人都说我比以前更乐观了,这正是在葛老师熏陶下的提升。还要特别感谢吴玲老师,每次遇到事情,吴老师都会无私的帮助,天气转凉老师会嘘寒问暖,有了问题老师会及时提醒,这三年里葛老师和吴老师让我这个异乡学子倍感亲切和温暖。
  
  感谢教科院的各位老师,老师们无论是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是自身素养都对我有着深深的影响,在这里我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老师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感谢朋友们!感谢他们在我迷茫时及时的帮助,感谢能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的日子,感谢这三年来他们的陪伴。12 级的朋友们,还有同门的兄弟姐妹们,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开明是上天给我最大的礼物。感谢他们为支持我写论文所付出的辛劳。
  
  最后,衷心感谢评审本论文的专家、教授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