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文化批判:中国“补习教育”的现状考察

时间:2016-12-30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9799字
  第四章 文化批判:中国“补习教育”的现状考察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 Clifford Geertz 所说,“文化分析不再是一门寻求法则的实践科学,而是一门探究意义的诠释学”.文化批判也不再是单纯地对某一事物进行否定或者肯定,而是以一种理智、公平的态度去诠释该事物,并试图使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更加完善,使其被否定的地方得到改良和纠正,最终的目的在于帮助该事物获得相对完满的发展。考察当下中国“补习教育”的现状,发现在“补习教育”持续升温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一些严重的乱象行为。从文化视野的批判角度出发对这些乱象进行分析,对今后“补习教育”更有意义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章正是在理论基础上对当下“补习教育”现象进行的实证分析。
  
  一、持续升温:“补习教育”的文化乱象及其分析
  
  当下中国的“补习教育”,呈火热态势,我们从调查访谈中分析得出“补习教育”仍然在“持续升温”的结论。调查中有 51%的人认为开办补习机构很有必要;有 35%的人对此表示不抗拒,有没有无所谓;只有 2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补习机构。人们面对“补习教育”,厌之却不愿弃之,好之则会更加依赖。人们之所以爱恨交加,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补习教育”持续升温的表象之下存在的一片凌乱。是否参加“补习教育”,有时父母与孩子争论不休,矛盾激化;补习机构谁能开办,与教育沾边不沾边的社会人士投身其中,资历混杂;补习机构的数量几年间迅速增加;补习机构成为大学生的“实习练兵场”和就业跳板;人们往往对“补习教育”给予差评却又不断购买等等,这些表现折射出“补习教育”隐含的文化乱象。
  
  (一)乱象一:“补习教育”或成盈利手段,补习收益待议
  
  补习机构的开办者开设“补习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补习教育收益②的关键性因素,如同教育计划和教育目的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首要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补习机构开办者有各种各样的开设原因;这些开办者的身份也大不相同,有大学生、商人、教育工作者及普通社会人士等等。在被问及开设“补习教育”的原因时,有的支支吾吾,有的含糊不清,有的索性回答是因为“比较盈利”.这说明对于“补习教育”到底是什么,通过“补习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有的开办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仅仅是把“补习教育”当成了一种盈利手段,当成了巨大就业压力下的一条出路。这些对于“补习教育”的前途,无疑是危险的。
  
  在调查中发现,有 20%的补习者及其家长反映“补习教育”收费高、不合理,得到的补习结果与付出的费用不匹配。而其他被调查者也不同程度地表示对费用问题存在很大意见,但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只要对孩子有帮助,费用是次要的。补习教育盈利①本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这里暂时不论述这个问题,然而就教育本身而言,它是一件高尚的、严肃的事情。“补习教育”一样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符合教育形象的出发点,而大谈特谈“补习教育”的必要和积极影响是滑稽可笑的。这是目前“补习教育”市场上的一个乱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开办补习机构是一种比较盈利的手段,也是一股社会潮流,成为了商人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人士的投资项目。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急于寻求谋生之路,在大学期间带家教、做补习机构教师对大学生而言可能是最熟悉的行业和经济来源。三、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之后,迫于生活压力,自己在“补习教育”方面又有一些特长,于是将“补习教育”当做副业来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小时候特别期望在我不会的时候能有人辅导我,所以现在我有能力了,就特别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得到辅导的场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即使是为了赚钱也无可厚非,然而补习教育质量却是最应该关注的。具体打算得到什么样的补习效果,怎样去实现这一效果等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想盈利,这也是必需的。从调查中看,尽管多数存在盈利倾向,忽视补习教育质量。但还是有一部分将“补习教育”当做事业在认真做,而且有补习教育理想的开办者。如“学校教育哪能顾得过来那么多人,有的孩子挺聪明,却在学校没有多大发展,我觉得挺可惜,希望能帮助他们”,“我要是为了赚钱就不回来县城了,说实话开补习班两个月没有我原来一个月赚得多,就是喜欢这份事业”,“我开办就是喜欢跟孩子们相处,看着他们成长,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公共组织,去引导他们,改善他们的观念,以此为国家教育事业引进资源。
  
  (二)乱象二:“补习教育”提供者资质参差,补习质量堪忧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补习教育”提供者的资历和身份时,42%的被调查者是由在职或离职退休教师提供补习的,25%的是由处于择业期的大学生提供的;另外还有 22%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补习教育提供者的身份,只是参加一个补习机构,具体补习机构中的教师资历如何,之前所从事的职业等等一概不知。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补习机构的教师一是处于择业期的大学生,一边做补习机构的教师,一边等待编制等其他工作的考试机会;二是有其他工作,将“补习教育”当做自己的副业发展的社会人士;三是专门从事“补习教育”,以补习收入为生的社会人员。公立学校的在职或者离职退休教师,多数是以家教形式(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但不超过三个)提供“补习教育”,补习场所就在自己家中。离退休教师尽管有教学经验,但与年轻大学生相比,相对较落后于时代要求。大学生尽管更顺应时代,更富有创造力能吸引补习者,但相对缺乏教学经验。还有社会其他人士,有的甚至在之前的工作中与教育没有任何关系。正如在参加补习的学生中由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有 32%的人认为,补习机构的教师素质、文化水平、经验及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有待改善。分析其原因:一是沁水县现实条件的制约,如没有更高资历的人愿意来该地投身“补习教育”;二是补习机构开办者意识薄弱,也为了招聘简单;三是补习机构开办者相信通过培训补习教师可以达到补习机构所制定的合格标准。
  
  由此分析,补习教育提供者在资历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造成“补习教育”并不能按照它的理论和应然要求顺利进行。当然,不是拥有教师资格证具备教学条件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但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其资历、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等对补习者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是全部的。那么补习机构开办者,在聘用补习教师的时候要加大筛选和考核力度,从接收补习教育者角度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吸引更专业更有资历的人才担当补习教师。
  
  (三)乱象三:“补习”成时尚,“补习教育”沦为摆设
  
  在问卷调查中,23%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补习教育,是受周围人的影响。或者是1己的同学都在参加补习,自己也就参与了。在访谈中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参加“补习教育”时,多数家长表示“没办法,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效果大不大,有时候就是个心理安慰,这点钱不能舍不得给孩子花”,“让孩子参加补习教育,也是尽父母的一份心意,否则以后可能会后悔当初是因为自己舍不得这点钱才害得孩子没有考上好大学”,“周围人都在忙着补习呢”等等。而补习者称“我周围的同学大多数都参加补习了,我也想去”,“补习班比学校好玩”,“突然不补习了就会不习惯”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补习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股潮流,“补习风”刮过,谁都想赶上时尚,走在时代潮流中。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对于“补习教育”
  
  几乎不抱有太大期望,只是“能每晚检查作业、签字,替家长完成公立学校的任务”,“多多少少能让孩子学到点知识,哪怕记住一两点也行”等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家长把送孩子去了什么补习班,补习了多少门课,学什么特长,花了多少钱当做攀比的对象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感,显示自己的能耐。这是一种病态的观念,他们并不在乎孩子接受“补习教育”到底有什么成效。于是补习机构逐步沦为一种时尚的框架,人们竞相加入补习行列,却不知道“补习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四)乱象四:理解偏差,“补习教育”遭质疑
  
  对于“补习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人们褒贬不一。近年来这一现象持续升温,“树大招风”,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给出了评判。再加上质疑性思想的盛行,对“创新”的误解,人们更多地对“补习教育”持否定态度,大多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批判,却很少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策略。对于“补习教育”,人们要不有着过高的期望,要不就是不抱太大希望,没能从理智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补习教育”.“补习教育”是一个本身就具有风险的投资,只有从正确适宜的角度看待,才能获得投资“补习教育”的最大收益。对家长和补习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补习教育”的关注点上有 79%的人认为“补习教育”应该关注补习者的成绩,这里的成绩指公立学校通过考试来评定的成绩;而 57%的家长和 82%的补习者认为“补习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是除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方式、习惯、思维方式、技能、生活态度、处事能力等。结合对家长的访谈“光看成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其他方面比如学习习惯什么的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孩子补习以后我们关系有所缓和”,“去补习班跟公立学校确实不一样,孩子有些方面比以前进步了”.可见人们开始关注“补习教育”除成绩以外的可能收益。在“补习教育”的成效上,5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成绩上有所改变;95%认为“补习教育”对于补习者在除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有所改变;33%的家长和 43%的补习者认为“补习教育”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改变;还有 22%的被调查者认为“补习教育”对于他们的教育起了反作用。如图所示:
  
  令人欣慰的一点在于,参与“补习教育”除了在乎成绩之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补习者除成绩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补习者在参加“补习教育”中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在收益,至少说明补习者在选择“补习教育”时逐渐理智了,对“补习教育”的理解也加深了一步。然而在对“补习教育”的成效上,家长认为成绩远远比其他方面更加重要。根据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来看关注成绩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对“补习教育”关注点和成效上的不一致反映出家长对“补习教育”的理解依然存在偏差。本次调查中被选择的对象都是正在参加“补习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从调查结果的百分比来看,无论家长还是补习者,尽管对“补习教育”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对于“补习教育”的成效,仍然有将近半数表达了一种失望。一方面,他们对于“补习教育”有一定的期望,结果多是不满意;另一方面却还在参加“补习教育”,这反映出他们对于“补习教育”的复杂态度。而笔者认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补习教育”理解的偏差上。“补习教育”投资不是买东西,花了钱就可以换回一样东西,“补习教育”
  
  本身就不像买东西一样简单,而且即使是买东西,也许过一阵子,又会为发现买回来的东西没有价值而后悔。因此正确认识“补习教育”,首先要有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
  
  二、成因分析:“补习教育”何以如此
  
  “补习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带来积极的效果,还是消极的影响,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分析“补习教育”的形成原因,有助于发现“补习教育”文化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这里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环境解答:文化观念与经济支持
  
  环境是一切事物发展所脱离不了的,对于任何事物来说,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可否定的。“补习教育”之所以发展兴盛,大环境亦是功不可没。随着改革开放进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等的不断提升,家庭收入水平也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些经济变化带动了家庭教育投资,为人们一切的教育梦想提供了可能,“补习教育”的投资也是教育投资的一部分。
  
  而从文化观念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更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独善其身”,也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目标。教育在中国向来是被重视的,从《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知识改变命运”从未改变过。而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更为人们重视教育的传统添砖加瓦,而终身教育已超越了教育理念,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必需。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多样化,“补习教育”就是诸多教育资源中比较重要和普遍的资源之一。
  
  (二)时代所趋:现代教育观的变革
  
  科技推动时代,时代又助力科技,其产品亦是日渐丰盛。作为科技发达的产物,信息化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时代。而处在这个时代里的一切事物都在大步伐地随之改变。教育也一样,在时代趋势的大背景下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教育观的改变更是掀起了巨大波澜。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补习教育”的观念及形态表现。
  
  1.人力资本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从此刮过来一股教育投资风。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人的资本形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的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其核心是教育投资,包括学校教育、卫生保健、职业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投资会对人的知识、技能及健康等品质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个人获得更高的经济所得。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入就会越高。①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
  
  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支持,经济的发展又会带来人们思想上的转变,但其过程中难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这影响到教育的优质资源分配。迫于升学及社会压力,在重点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类补习机构席卷而来。家长们一旦意识到孩子的薄弱之处,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尽力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选择参加“补习教育”.人们的教育投资意识逐渐增强。
  
  2.文凭理论
  
  文凭理论,即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区别个人能力的工具,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就是个人表达自我能力的信号,也是招聘单位鉴定应聘者的依据。因此文凭理论非常强调教育文凭,尽管该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个人能力的反映,并不能够增加个人能力,但它承认教育与工资成正相关关系。这种理论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学历及各种证书。“证多路广”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畅行,个人用学历和各种证书证明自己,招聘单位用学历和各种证书筛选人,尽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但目前仍然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个人通过上各种培训课、进各种补习机构,从而获得更多与自己能力相关不相关的证书,只为多一张招聘门票。公立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根据国家的课程设置,仅靠公立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人们对证件的考试需求的,因此“补习教育”成了人们的希望之所。
  
  3.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将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注重开发其潜能和培养其形成健全个性。素质教育一切以人为本,意在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人们开始有所反思。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程度,但它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信息化增加了人们的沟通,也促进了各种交流,不得不承认,人们的整体素质已有所提高,那么观念的改变随即而来,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相比较以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观念普遍开始紧跟潮流,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更为科学,使得他们需要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当各类补习机构成为他们有利的教育条件时,选择“补习教育”便顺理成章。
  
  (三)法制要求:无法逾越的学校教育制度
  
  从教育体制内部来看,“教育补习”盛行,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是其根本因素。
  
  提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难以量化评价,教师难于操作,不容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依然以考试为主选拔学生,以分数论高低。在这样的矛盾下,很容易产生带着素质教育的光环,却执行更为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在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下,学校、家长及学生对学校考试科目成绩的过度追求也无可厚非了。这样一来,人们争相用一切途径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公立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参加“补习教育”成了唯一的选择。
  
  (四)集体无意识:缺乏理性认识的补习教育观念
  
  总体而言教育意识的缺乏是一种社会偏见,以分取人逐渐被人们无条件认可,评价孩子就是看有没有上重点初高中,考名牌大学;有没有考上公务员等等。以考试成绩为一个人贴上优秀或者一般甚至差等的标签。人们对教育并没有透彻地理解,只是把教育当成社会生活生存的手段和工具。多数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忽略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当然教育意识的缺乏与教育制度密不可分。然而教育制度的人性化,全面发展等落到实处时并没有严格体现教育目标。教育意识的缺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从众心理就是最典型的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意志的表现。
  
  1.家庭方面
  
  家长比爱孩子的程度,看到周围的朋友同事每天忙于接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教育”,一些原本没有补习意向的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点,于是也开始心动了,这促使他们不失时机地甚至带有强迫地让自己的孩子加入“补习教育”之列。有些孩子看到周围的同学朋友每天放学后上补习班,不想和别人不一样。回到家里父母忙于工作也无暇顾及孩子,索性参加补习班,成了一举很多得的举措。另外一些家长工作忙或者直接将孩子留在老人身边出去打工,一年到头对孩子的关心很少,因而产生的愧疚感使得他们有时不问缘由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时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要补习,父母一般都会答应的。除此之外家庭中还有一些缺乏教育意识的表现。
  
  (1)传统教育观念:“成绩最大”,孩子的人生只有升学和找工作两大目标。
  
  孩子从上学起,考试成绩成了父母的情绪操控器,成绩好,父母担心会退步;成绩不好,父母担心跟不上。“补习教育”不失时机地成为父母的最佳助手。
  
  (2)心理因素:?望子成龙的心态,各个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最优秀。?代偿心里: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遗憾或梦想的继续。
  
  于是将早年自己的遗憾和没能实现的梦想加注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设计成功之道。?
  
  虚荣心理:谈论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家长们在一起时最爱谈的话题,以孩子的成绩优异作为骄傲和炫耀的资本,也以孩子的平淡成绩为自卑之源。除此,将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条件作为自己经济的参照,看到经济条件跟自己相当或者不如自己的同事朋友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条件好的补习学校,自己也不甘心示弱。
  
  (3)老师要求的,也是为孩子好,父母也就竭力配合了。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课堂上有所保留,以提升成绩和增加学习深度等为由要求学生“自愿”补习。有的直接指出某某是后进生,强制要求学生补习以提高班级平均成绩等。这时候作为父母只有尽力配合教师提高自己孩子的成绩了。
  
  2.学校影响
  
  学校比升学率,别的学校把音体美改成文化课,我也要保证主要科目的课时。重分数的学校教育教会学生以分数看成败的思想。学生的意志力是被社会、学校和家长逼迫的。学生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只有被迫选择。他们缺乏主见,关于自己的教育问题一切都掌握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手里,俨然是一个布偶。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导致成绩永远处于不理想的状态,结果上补习班成为唯一的选择。
  
  学校对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引导,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有些学生的心声,如“不上补习班不习惯”,“不上辅导班心里没底”等就是这种依赖心理的体现。
  
  3.补习者自身因素
  
  从众心理在补习者自己身上体现得也很明显。有些补习者参与补习机构的原因并不是出于自身需要,“我周围的同学都参加了,我要是不参加就显得不合群”,“参加补习机构的同学在学校说起补习机构的事情,我就像一个局外人跟他们格格不入”
  
  等等就是从众的表现。除此不知道自己的特长理想到底在哪里,没有真正的受教育目标,纯粹是模仿大家行动,盲目参加“补习教育”就为了考取各种资格证,例如报特长班,什么钢琴证、舞蹈证等等一个都落下。好不容易有自己的想法,又处于一个集体的氛围中,如果不随大流,承受不了被视为异类的眼光。什么理想、目标也逐渐被大众意识所磨灭。大学生身为祖国的继承人,这种从众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在这种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学校顾不了什么全面素质教育。父母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应不应该上补习机构。孩子们盲目上补习班,大部分不是出于自己的真正意愿。这样也使得本来出于“好意”的“补习教育”,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也应了当前家长流行的评价,“上补习班其实也没什么用”.
  
  (五)欲壑难填:“不够完美”的教育资源
  
  年轻一代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的社会节奏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经济支持也有了大幅度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思维也更加开阔,观念随之变化,对教育资源的接触和了解也更为全面,因此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一方面,尽管国家一再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然而与一些私立补习机构相比,条件设施还是有些距离,家长则更倾向于花大价钱购买尽可能使自己满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公立教育水平,在公立教育资源不够完美的情况下,家长们宁愿百般为难,也要为孩子另寻更好的教育资源。
  
  还有就是尽管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已经比较完备,但终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时候家长们也会选择补习机构以补充公立学校的不足。总之这是“补习教育”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再丰富也无法满足每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三、真相还原:基于文化批判的“补习教育”再认识
  
  真相还原的意义在于将“补习教育”放置在文化视野下,寻找一个适宜的位置,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并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
  
  (一)当前“补习教育”“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处境
  
  由于“补习教育”的形式灵活多变,课程纷繁复杂,规范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而参加“补习教育”的家长和孩子们对于“补习教育”和学校教育所给与的期望是不同的。他们普遍对“补习教育”有着极高的期望,一旦这种期望达不到便认为“补习班没有任何作用,都是在完任务”.“补习教育”承担了它本不该承担的责任,背负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和太多的误解。在人们的眼里,“补习教育”似乎是一个很厌恶却不得不依靠的角色,这使得补习教育实在尴尬。而“补习教育”仿佛一个主动想帮妈妈拿盐却不小心打翻酱油瓶的孩子,一面看着大人的脸色,一面想着努力去够高出自己许多的盐盒的场景,想着“为什么妈妈不表扬我主动拿盐却只顾批评我打翻了酱油瓶呢”“我是想要帮妈妈拿盐才打翻酱油瓶的”,可是现在解释再多只会更加挨骂,尴尬地站在那里等待奇迹的发生,成了这个委屈的孩子唯一的选择。
  
  (二)“补习教育”新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指挥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具有历史性、主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正确的观念有助于正确地做事,有利于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而补习教育观念就是补习参与者在“补习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补习教育”活动的一切认识。补习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补习教育”
  
  的质量评定。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首先要对“补习教育”有一个合理的期望,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其次换位思考是形成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的必要方法;最后诚实评价是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的积极态度。
  
  1.合理期望
  
  “补习教育”不是万能的,承受不起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期望。它只是在公立学校教育之余,为补习者更大程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但“补习教育”也不是纸上谈兵,不需要忍受人们把它当做看管孩子的轻视,它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因此,合理的期望是正确理解“补习教育”的前提。合理的期望,需要根据补习者自身和对补习机构的情况分析确立的。合理的期望,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期望值的过程。一个不擅长数学的补习者,怎么期望她能在数学上一下子成为优秀呢?
  
  一个有语言障碍的孩子,怎么期望他在短时间内变成演说家?在特定的阶段给予特定的期望,无论是家庭、公立学校、补习机构还是补习者自身都应该学会设定合理的期望。
  
  2.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当自己不理解某些行为时,把自己放在这些行为当中,站在行为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对这些行为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它是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的必要路径。只有站在行为方的角度才能与行为方达成共识,取得理解与信任,而理解与信任是“补习教育”得以成功的必要保障。在“补习教育”中,家庭、公立学校、补习机构及补习参与者往往不能够互相信任,以至于形成一种责任互推、相互指责的恶性氛围。因此,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就是要经常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责任,多给别的方面一些支持与理解。
  
  3.诚实评价
  
  诚实评价就是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补习教育”的效果。客观看待“补习教育”的效果,要求按照补习者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对自身在参加“补习教育”前后的变化做对比,而不是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当认为“补习教育”效果不大时,还要关注其他因素,比如看比较的对象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层面是否在同一水平等。
  
  全面看待补习教育效果就是要把补习者的各个方面的改变纳入鉴定范围。光看成绩不对,光看学习习惯、处事方式等也不全面,而是要综合考虑。还要注意诚实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定责任归谁,也不是为了就补习机构质量下结论,而是为补习者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
  
  综上,在合理的期望下,学会换位思考,再保持一个诚实评价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补习教育观念,才能将自己放置于理智中客观地看待“补习教育”.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