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部分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依然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对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出现了一些偏离教育原意的现象,本末倒置的状况叠出。比如,某小学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让学生进行体操演习,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举措,却导致数以十计的学生感冒;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健康幸福,而如今为了分数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 所教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幸福没有任何价值,这都是教育自觉缺失的表现。本文将从教育自觉概念渊源,我国没有产生大范围的教育自觉的原因,教育自觉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以及教育自觉的群体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教育自觉的概念渊源
笔者所定义的“教育自觉”假借自费孝通1997 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费孝通将“文化自觉”定义为: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
教育自觉与文化自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教育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文化问题,教育自觉依赖于教育者对于文化的反省,“文化自觉是教育自觉的核心意涵”[2].
从“文化自觉”引申到“教育自觉”的研究,前已有之。如郭喜勇、刘玉新所作的《从教育自觉走向自觉教育》一文,即是受“文化自觉”概念启发而提出,也认为“教育自觉”是“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行动的教育品质”[3].
另有学者认为: “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4]
前人对于教育自觉的理解的角度,一者是从国家的高度大范围的把握; 一者是从一种教育品质的角度说起。笔者认为,教育归根结底,最终要回到“人”本身。因此,笔者将从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角度来分析教育自觉。将教育自觉定于为教育领域的所有参与者,对如今教育现状的清醒认识,明白教育的过去( 产生的历史背景) ,发展过程,具有的价值,以及将我们带向何方,特别是各种教育制度与在于各个时代具体背景之间发生怎样的联系,以明白如今社会该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同时,作为参与教育领域的主体,能够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教育抉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摆脱盲目和无意识的教育与被教育。
2 我国教育主体教育自觉缺失的原因
2. 1 教育的独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的附庸地位,其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几年,教育界出现的教育“去行政化”“教授治校”,正是对教育独立地位的呐喊。湖南学者张楚廷也提出,书本上把“教育要适应社会”“教育要必须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适应”当作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总是把自己摆在从属的地位、适应的地位、服从的地位、被动的地位、受制约的地位。虽然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分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然而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从属,而不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主体性必然弱化、虚化教育本身的作为。
2. 2 教育主体受到经济压力
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拜金主义,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收入,而对真正的精神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少。由此而来的是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压力。社会对于经济收入的关注,使得人们开始将找个好工作、挣一份丰厚收入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而教育的原意在与现实利益的拉扯中逐渐变了形。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宁愿做一个知识贩卖者,一些教师上课不进行教学,下课强迫学生到自己指定地点补课,这样的做法本身就已是教育形象变形,更不必说去做到自我的觉醒,去激励别人。“教育主体受到资本逻辑形而下的单向度魅惑和在文化霸权重压之下的沉沦”[5].
2. 3 文化自觉没有充分的实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次运动中受到了冲撞,可以说到 80 年代,传统文化已然失去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时以后,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文化圈,特别是后现代思想的冲入,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困扰着我们的国民; 而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正统文化,部分因为太过于抽象,脱离了群众生活,因此也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是教育的底色与核心意涵。文化选择的迷茫,必然导致教育上的迷茫。这样,教育自觉就难以大范围的出现。
3 教育自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教育自觉如同文化自觉,建立在实践、反思、对话的基础上。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育自觉的产生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形成。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的失位是不能出现教育自觉的一大原因。失位的表现为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缺乏热忱,对教育事业缺少热情; 被教育者被动的受教。实践之后是更加重要的教育反思。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理性思维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很大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理性思想涌入我国,部分国民经历了一场理性的洗礼,然而,仍有国民或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或是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后,毫无思考的就接受,全然不顾“南橘北枳”的地域差异。
人们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自觉也会出现教育主体性觉醒、教育“先觉”带“后觉”、教育总体性觉醒的初成、教育自觉对于教育主体的反作用这样回旋上升的过程。所谓教育主体性觉醒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了归属感、掌控感,对自身价值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体现的满足,对于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最终目的等有了正确的清醒的认识,并对教育活动中一些弊端嗤之以鼻,并已下定决心做出自己的努力。第二阶段就是首先觉醒的主体,开始对于发出“黑屋子里的呐喊”.在社会群体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后教育自觉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教育主体总体性的觉醒。然而这不会是结束,教育自觉成为已经觉醒的主体的内中“不安分因素”,催促着教育主体由“善”向“至善”不停迈步。
4 教育自觉的主体责任
正如原因中所提到,我国的教育自觉之所以没有出现是与社会背景大环境相关的,然而,这不应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推卸责任借口。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更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来为我国的教育自觉“摇旗”“呐喊”,同时,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分析社会各界的责任时,笔者主要从社会、家庭、个人 3 个方面来论述其在教育自觉中的责任及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
4. 1 社会在教育自觉中的责任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走向。社会风气由个体所造成,同时也极大地反作用于个体。社会上的各个团体应该关心教育,关心国家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信息,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社会的教育自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上公司能够在经济利益面前,也考虑一下教育价值。社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将名牌重点作为敲门砖。
社会的教育自觉,也在于对于教育情境的直接参与。如大型教育纪录片《盗火者》中所提到的。收获杂志主编等一批社会人士在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不满的前提下,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与探讨,催促着语文教学改革,而真正的改革都是从民间开始的。
4. 2 家庭在教育自觉中的责任
家庭在教育情境中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家长对于教育的关注。部分家长在教育情境中,常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关注,以各种理由推脱,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其次,家长不会教也是一大问题。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殊不知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续集”.父母不应该完全为孩子设计未来,而应该教给孩子自己撰写的方式。重要的事为孩子设计一个环境氛围,一个能够促进孩子觉醒的氛围。
家长们的口头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没有错,错的是对于起跑线的理解。真正的起跑线是家庭的环境。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最为重要、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环境。家长处理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绝佳时机。家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为孩子营造的环境积极健康上进开明,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活泼开朗健康。因此,家长的教育自觉要从营造家庭氛围开始,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止。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做到以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无二,特别是社区中,关爱其他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对于自己子女的关注。
4. 3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自觉中的责任
教师应该不忘献身教育的初衷,深刻理解教育的原意,将“自觉”“觉他”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教学、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觉醒的机会,尤其是让学生明白受教育的目的,以摆脱盲目,实现学生对自己命运的掌握。
学生也应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思索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目的。自觉地加强对“人”“生命”问题的积极关注,并在实践中深化对人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的理解,教师的自觉必然会在教育情境中将这些觉醒了的意识渗透入学生的生活。而学生则应追随教师的思想,并独立地去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追求自身的独特价值,而非盲目跟从别人进行重复的工作。像放弃北大转读技校的学生周浩,能够面对自己的教育环境做出经过自己反思后的教育抉择,就是教育自觉的表现。教育自觉绝不是放纵,不是随意乱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学生在觉醒之后,应该更加急迫的学习教育知识,以对教育有更深的认识。并且作为觉醒者再积极地去唤醒更多的人。
5 结语
教育自觉不仅是思想意识层面的认识,更应成为教育主体的共同行为准则。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参与教育情境的主体,应结合自己的教育环境、对象重新深入思考怎样的教育才算做到了对旧教育的“急刹车”,走上真正的“人的教育”之正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1997( 3) :15 -22.
[2]熊冠恒。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自觉[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 :21 -25.
[3]郭喜勇,刘玉新。 从教育自觉走向自觉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2010( 8) :1.
[4]王兰,吴晓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J]. 现代教育论坛,2006( 11) :28 -29.
[5]蔡后奇,洪晓楠。 文化自觉的主体性维度[J]. 学术研究,2014( 3) :1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