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着社会深层次问题。除自身因素外,社会结构,教育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改革就业制度,加快人事制度革新,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蚁族”概念的提出
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不被关注的群体,他们虽然“光鲜”地生活在人人向往的大都市,但却过着聚居在城市边缘的“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日子; 他们虽然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但却也属于工作不理想的低收入弱势群体; 他们虽然被现实的艰难所打击,但却依然在与命运进行抗争,为生活打拼,为梦想奋斗。这就是近几年出现在社会中一个新的、特殊的群体---“蚁族”.随着2009年9月我国青年学者廉思主编的《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的出版,“蚁族”这一新概念也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群体的生存状况也被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蚁族”顾名思义,即像蚂蚁一样的族群,它是对毕业后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奋斗的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概括,是继我国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三大弱势群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弱势群体。[1]1廉思还根据其聚居地域的不同把他们分别称为京蚁( 北京)、穗蚁( 广州)、沪蚁( 上海)、江蚁( 武汉) 和秦蚁( 西安) 等。继廉思之后,更多的学者对“蚁族”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韩晗认为,“蚁族”是指大学毕业10年内,个人来自非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贫困家庭,在拿着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一线城市从事合同、聘用职业的低收入群体,其“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还有学者则认为,应该弃用“蚁族”的概念,而用“智力型民工”来指称“漂在城市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3]但是,无论社会各界怎样定义“蚁族”这个群体,它都有着共同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系列特征: 其一,“蚁族”群体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大多数是典型的“80后”群体,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开启的一代,他们心怀理想,敢于拼搏。其二,“蚁族”队伍十分庞大,根据廉思课题组调查研究结果的保守估计,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以上的“蚁族”.《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也指出,“蚁族”人数在百万以上,而且大多聚居在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都大规模地存在这一群体,他们被迫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过着简朴甚至拮据的生活。其三,大学生“蚁族”群体大都来自贫困或偏远地区,而父辈状况不佳是“蚁族”所具有的普遍特点。“该群体以中下等阶层家庭为主组成,其现状似乎是父辈的再现”,来自农村及县级市的“蚁族”达到了总调查数量的3 /4.[1]13其四,这一群体与其他弱势群体的最本质区别就是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却在毕业后从事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临时性工作,月收入通常在2 000-3 000元左右,有的甚至还处于失业的状态。
二、“蚁族”形成的主要原因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中阶层之间的分化与互动过程,是各个阶级或阶层内部以及不同阶级与阶层之间,个人或者群体的社会地位升降与职业转换现象。[4]它既表现为个人社会阶层背景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5]3社会流动有许多种类,而这里所讲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流动则是垂直流动,它使社会中固有的各个层级进行新陈代谢,使社会这个大血管中的各部分血液流顺通畅。在社会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想获得如此的机会。他们为了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拼,但由于现行的经济状况、严峻的就业形势、房价过高等原因只能被迫沦为弱小的中国流民。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就业,只好选择聚居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扮演着“蚁族”这一社会角色。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以及人的趋利性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在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
( 一)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
恰如劳伦斯·米德所说:“底层的贫困与其说源于缺乏机会,不如说源自无能或不愿利用机会。”①因此,蚁族群体所面临的不佳生活现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其自身的抉择。②根据近几年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多数会以“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发展潜力大”等作为自己选择工作地区的标准,正是由于这些较为偏差的就业观念才导致了这些大学生在寻求自己向上流动的道路上受到阻碍。
大学生“蚁族”这一群体基本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已独自走上了求学之路,他们并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深切地眷恋着故乡。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一背景,让他们深知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所在,而且片面地认为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拥有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愿回到原本闭塞的家乡,不愿再重复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有学者强调,“蚁族”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主观抉择失误所造成的。他们盲目地奔向大城市,特别是以京、沪、穗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对求职者的人力资本要求很高,普遍毕业于非知名高校而且专业往往处于劣势的“蚁族”群体在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6]社会学家芒福德曾说过:“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7]就是这种吸引力让他们产生了“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荒唐想法,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来完成他们向京、沪、穗过渡的执拗心理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成为“蚁族”.大学生的这种不成熟就业观念让背井离乡的他们独自承受着生活带来的压力、融入异乡的困难与距离感以及孤身奋斗的孤独感等后果,最后被迫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充当“蚁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