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宁德资源开发红线体系构建。
基于上文提出的资源开发红线划分方法,结合宁德市历年资源消费趋势及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宁德市资源开发红线指标体系。
5.3.1 资源消耗。
"十二五"期间,宁德市面临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等原因,导致人口及产业大规模引入、聚集,生活用能及产业用能将进一步加大,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能源消耗红线,-以形成能源消费总量倒逼机制,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目前,宁德市资源开发主要控制以下几方面。
(1)资源能源消费。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宁德市能源消费规模迅速扩大。自 2005 年以来,宁德市能源消费总量呈现递增趋势,能源利用较为粗放。2012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435.93 万吨标煤,是 2005 年的 2.31 倍,连续 7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 12.8%.尤其是海西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后,将导致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缺口逐年扩大。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通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宁德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核心指标:能源资源消费总量。
(2)水资源消费总量。
宁德市历年水资源开发总量保持平稳,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占比维持在总量的 56%左右,工业用水量第二,占比则维持在 30%左右。水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针对宁德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形势判断,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遏制水资源的无序使用和开发,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必须实行水资源总量及强度控制,结合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用水控制管理。
(3)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煤炭能源消费影响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水平。自 2005 年以来,宁德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及风电,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提升。2012 年,宁德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为 63.2%,较 2005 年增加 13.6%,煤炭消耗占比为 16%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将直接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排放,引起城市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宁德市通过合理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缓解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经济、环境发展相互协调起到关键作用。
5.3.2 资源效率。
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根据全市资源能源消费特点,选取能源、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常用自然资源的产生效益为评价对象,在同等资源开发的情况下,资源产出率越高,效益越好。
(1)能源资源产出率2012 年,宁德市能源资源产出率 2.19 万元/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产出率为 1.05 万元/吨标准煤,资源产出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良好发展势态。根据宁德市行业资源耗能分析,主要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耗能的 90.0%以上,针对这三个行业有针对性的采取能源资源产出率准入与退出机制,倒逼企业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将大幅度提升全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2)水资源产出率。
2012 年,宁德市水资源产出率为 70.42 元/立方米,其中,工业水资源产出率为 101 元/立方米,上升幅度显着。根据宁德市历年用水占比分析,其中 55%作为工业用水被消耗,针对工业用水,增加工业企业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借鉴和学习国外节水方面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标准或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期进行节水工艺技术改造,老旧设备淘汰等,促进用水效率提升,实现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土地资源产出率2012 年,宁德市土地资源产出率为 801.2 万元/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率为 42908 万元/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产出率多年来呈现稳中有升的势态。随着宁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建筑用地需求与日俱增,使原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实行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配置,严格土地管理,对市域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向,在空间尺度上,分层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5.3.3 资源储量。
森林资源、海洋、湿地及耕地资源作为宁德市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更是宁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1)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作为宁德市的优势资源,森林覆盖率一直位于全省领先水平,2012 年,宁德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64.8%.伴随着宁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挤压、违法违规占用林地的现象频生,虽然森林资源总量较高,但森林资源总量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突出,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严峻。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控制森林资源开发,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维持一定总量,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2)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宁德市湿地系统覆盖率为 0.38%,市域范围内最主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为 2009 年批准建立的宁德市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 623.8hm2,因其气侯、自然环境较佳,具有众多种群数量的珍稀水禽分布,是福建省水禽资源的重要分布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地,各类水禽的理想栖息地、越冬地和迁徙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观赏价值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大型湿地由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常常受到良好的保护,但市域范围内的一些小型湿地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用于城市建设开发等原因,受到人为过度开垦与改造,导致现有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湿地作为宁德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防止湿地面积继续破坏与减少。
(3)海洋生态系统。
宁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拥有大陆海岸线 1046 公里,海域面积 4.45万平方公里,其中受保护海域面积为 179.26 平方公里。海域广阔,港湾和岛屿众多,蕴藏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凭借沿海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竞争和开发的重要区域。围绕着海西发展大局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宁德市海洋资源开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防止近岸海域局部污染超过环境负荷,海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实现海洋生态维持底线不突破。
(4)土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国家为保护土地设立了"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及耕地面积维护。宁德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应统筹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耕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宁德市耕地面积为 205.9 万亩,计划到 2020年耕地面积保有量为 219 万亩,占农业用地比重 12.85%.
核心指标:森林覆盖率(%)、湿地覆盖率(%)、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万亩)。
5.3.4 资源开发红线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如下构建宁德市资源开发红线指标体系,以期为宁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5.4 宁德环境保护红线体系构建。
基于上文提出的环境保护红线划分方法,结合宁德市历年排污总量和环境质量维持情况,构建宁德市环境保护红线指标体系。
5.4.1 污染排放总量。
国家出台《"十二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及《分地区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文件将 COD、SO2、NH3-N 及 NOX纳入国家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宁德市应根据地区污染排放趋势及特征,科学合理分配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是目前最普遍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手段,指标阈值根据国家总量控制的目标动态变化。
5.4.2 污染排放浓度。
宁德市污染排放浓度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污染排放要求实行,已有或新建的地方、园区、企业标准须高于国家排放标准,优先执行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针对宁德市重点行业,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已有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的仍严格执行,未出台相应标准的应加快制定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形成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线。
核心指标选取:福建省污水排放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纸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福建省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有特殊规定的地方、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其余执行国家标准。
5.4.3 环境质量水平。
整体来说,宁德市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流域水质质量保持平稳,存在部分城市内河污染,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功能区昼夜噪声达标率保持平稳。宁德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应以人群健康和生态平衡为基准,确立环境质量底线,将提供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饮水、健康的环境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维护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
核心指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及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的比例(%)。
5.4.4 环境保护红线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如下构建宁德市环境保护红线指标体系,以期为宁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