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

时间:2016-11-28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3231字
  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
  

  深入研究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对于系统把握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必要的。对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观的发端:《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起来,从而有了自身的面貌。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理解为发端于他在学生时代的有关文章和博士论文。马克思把人与动物的不同,看做是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而动物不能超出自然本身,因此也就不具有超越性。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他要自由地驾驭这些自然条件,具有超越性,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人类能趋于高尚,就体现在人类的超越性上 .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鸩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体现了他的早期哲学思想。那时候马克思开始分析发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体现的自然观的核心:就是自然充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是定在中的自由,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这一自然思想,为他以后再自然观上的实行的革命性变革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总之,马克思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表明,在自然面前,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在自然面前要受到客观实在性的制约。这一时期马克思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自由意志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问题。这时马克思的自然观尚未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束缚,但却具有强烈的无神论色彩。从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有关文章和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自然观初见端倪。
  
  (二)自然观的初步建构与确立:《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首次区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实践、认识和审美关系,从而正确的阐释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最终确立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些理论集中体现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手稿》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把生产劳动看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确立,主要体现在《手稿》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在《手稿》里的一根主线,这也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说明”.
  
  在手稿里,马克思论证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劳动是人的本质”等等,阐发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确立。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因而人必定天然的带有自然属性。但人是有意识、明确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类存在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显然,马克思在《手稿》中系统地回答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次,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观点。同样,人化的自然界才有意义和价值。再次,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社会历史可以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
  
  因而,要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只有扬弃异化劳动。但同时也看到,正是异化劳动的发展,人的生活得到了改造,并为人的解放准备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历史,也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基础是劳动,人类通过劳动使自然界变为“人化自然”.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发展时期,集中体现在《对费尔巴哈的提纲》里。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他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念纳入人的认识活动、社会历史观和自然观里面,这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有一个质的飞跃。马克思通过论证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一致,只能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的异化。可见,在《提纲》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带有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以实践为中心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把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看作为是实践。在这里划清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界限,从而奠定了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
  
  (三)自然观的进一步深化:《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中,第一次对新世界观作了全面论述,同时使马克思的自然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历史实践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出发点,从实践出发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而论证了自然史和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但人们不可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活动,必须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人们要进行物资资料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自然观逻辑的出发点,把自然界不是看做直观的对象,而是看做实践的对象,看做历史的发展的产物。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与自然在实践为中介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到《形态》为止,“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展现了出来。
  
  (四)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资本论》
  
  马克思为了从人、社会和自然的解放的角度出发,在 1843 年就开始了长达 40 多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它不仅是一部最为重要的经济学着作,而且也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伟大着作。《资本论》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同时也应用于政治经济学这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进入一个完善时期的重要标志是《资本论》的完成,马克思开始在特定的人类社会形态之中嵌入自然生态问题,进而考察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历史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要解决人与人的问题,要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总是自觉地在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和自然界建立一种目的性的价值关系。《资本论》既不把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活动,像唯心史观那样,归结为思想关系和意识活动;也不把人的社会关系,像各种自然主义那样,归结为自然关系。割裂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入手,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紧紧抓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深层根源,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奠定了理论基石。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即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马克思还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运用了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时期的自然观,既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同时又被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在晚期成熟的经济学着作尤其是《资本论》中,成熟的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显着表现是,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经济学密切结合,相互印证。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