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自然观的作用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27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的自然观探讨
【引言】 马克思自然观的作用研究引言
【第一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
【第三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第四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选题缘由
  
  选择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面临的主要关系和主要矛盾就表现为人与生活与其中的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对于这一关系的研究也就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自然观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从马克思实践论自然观出发,才能导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任务上看,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挖掘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对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急需寻求根治生态危机的良策,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恶化。而文明的脚步更多的是以自然为人类的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完全从对自然依赖的阶段解放了出来。人类肆意地支配、控制、掠夺自然,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 土壤沙漠化、物种灭绝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出生态危机人类要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反省自身的行为。为此,国内外学者努力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寻求根治的良策。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提出:“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科学论断。一个以实践为中介、哲理深刻的马克思的自然观,从全新的视角理解人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生存与生产方式的方法论基础。它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国外研究而言,比较全面深刻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有霍克海默的《批判理性》、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岩佐茂的《环境的思想和伦理》以及 2002 年美国着名的生态学家福斯特发表的《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
  
  这些着作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力图深入的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但却忽略了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的现代性。如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论》一书的主要观点是“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它强调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基本上把握了马克思的本意。但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把马克思的哲学仅仅理解为方法论,否定了世界观性质。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在他出版的《环境的思想和伦理》一书中,试图阐发马克思理论中蕴含有丰富自然观思想,用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解析。岩佐茂认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要有限度有步骤地控制人类活动,我们不仅要关注生产什么,更要关注以怎样的方式生产”这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核心思想。2002 年美国着名的生态学家福斯特发表的《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在该书中福斯特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内涵,批评了西方的理论家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混淆与区别。他认为, 马克思的世界观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
  
  就国内文献研究而言,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学者们逐渐将目光由研究“天人合一”以及“道法自然”的重点思想,转向马克思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上。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研究专着不多,周林东的《人化自然辩证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本书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作了有益系统的探讨,并且较为详细地对学术界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争论作了分析。周义澄在《自然理论与现时代一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思考》一书中,着重对马克思自然概念与现代物质生产新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郭建仁在《生态地批判》中主要阐述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是。
  
  裴广川在《环境伦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由对立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藏立在所着的《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一书中,全面收集了马克思关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详解了马克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观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还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对马克思自然观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余谋昌的《生态哲学》,刘湘溶的《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朱坦的《环境伦理与实践》,侯衍社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取得双赢。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从不同的维度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人和自然关系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进程中,在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深刻理解与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三)研究框架
  
  1.本文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对以前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新自然观的产生有深远影响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黑格尔在他的自然哲学中认为,首先存在的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马克思则认为首先存在的是客观的自然界,当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产生了人类,自然界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费尔巴哈把自然看作是与人无关的。而马克思则认为,自然人经过实践改造的,并不是一直不变的。
  
  2.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这里着重阐释了马克思自然观孕育、产生和完善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孕育;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产生;《资本论》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进入了一个完善时期。马克思开始把自然生态问题嵌入特定的人类社会形态之中,进而考察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历史关系。
  
  3.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和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劳动得以进行,是因为自然界既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又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现,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4.最后一部分深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当代意义。这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我们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基础,这对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