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电视选秀节目情感故事功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13429字

  第二章 电视选秀节目情感故事功能

  伴随着节目市场资源过剩与观众容量相对饱和矛盾的日益激化,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选秀节目在不断追求节目制度更新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展现,在其产业链上,情感,这种人类所特有的心理体验,开始得到了各个节目制作团队的重视,选秀节目中情感故事的表达,已成节目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和受众主要的消费对象,在塑造及维护选手个人形象、促进节目发展、满足受众情感需要、构建外在社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对选秀节目、选手影响功能

  一、选秀节目商业利益与文化内涵的双丰收

  伴随着受众品位的不断提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中选秀节目不断更新,在单纯的比赛模式中适当的加入情感故事阐述,关注平民路线,影射出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了节目的生命力及文化内涵。电视选秀节目制作以来,电视人意识到听故事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审美趣味,满足此要求才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稳定并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最终达到提高节目的经济效益与文化内涵的目的。

  收视率的提高首先要引出受众积极地心理付出,满足其收视期待,引导形成良好的受众态度。受众的心理付出指,受众在观看节目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是收视行为的出发点,对后续的收视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分为积极心理付出与消极心理付出。积极心理付出指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反之为消极心理付出。选秀节目选手大多来自于普通家庭,缩短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并向大众讲述关于励志的、梦想的情感故事,凸显小人物对情感中真善美的坚持与守望,触及受众内心柔软的地方,引发观众对生活美得感慨和共鸣,形成积极的心理付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对节目产生满意的态度,从而引起其关注讨论节目的兴趣,强化收视习惯。

  积极的心理付出是稳定并提高收视率的第一步,在引起了观众兴趣以后,还要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期待视域是接受者在接受作品前的定向预期。所谓定向预期是指这种预期停留在一定的界域里边,而这种界域则是由接受者以前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决定的”.[5]也就是指受众心理已经有了预置结构,并非是一种真空,这种结构是由先前的记忆、情感积聚而成,并影响了以后各种审美活动。选秀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为普通大众,生活在如今的社会中都曾经历过各种情感的冲击与洗礼,节目中各种平民化情感故事的表达正好符合受众的心理的预置结构,抓住了受众收视兴奋点,使受众的收视期待得到了满足,产生对节目心理认同,并给予积极地评价,增加了未来继续收看该节目的可能性。

  在满足受众收视期待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巩固受众的收视行为,形成良好的受众态度。

  受众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对节目做出相应的心理评价,评价外化演变成对节目稳定的态度。受众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受众对节目所表现出的倾向,对收视行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受众态度具有适应功能也可称为工具性功能,即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倾向于获得奖励而避免惩罚,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倾向。如选秀节目对草根阶层情感故事的传播、认同及鼓舞,表现出节目对大众人文赞赏及主体地位的认同,正好适应了普通大众“趋利”倾向,引出受众喜爱的态度,并使之得以不断强化,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引导其形成正面积极的受众态度,使其成为节目忠实的收视群体,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2012 年 7 月,由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国好声音》注重真善美情感故事表达,以专业音乐为节目基础,以感人的情感进行节目渲染,将选秀节目从狂躁转向感动,引发了收视狂潮,首播三天已荣登微博热门话题榜三甲位置,其选手视频被各路明星大腕转发、分享。首播收视率达到 1.477%,第二期收视率达到 2.717%,并在一个月内升到 3.6%,第七期播出时,其收视率更是达到 4.133%,[6]并以绝对优势列于所有电视节目的榜首,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创优电视节目”的表彰。

  节目收视率的稳定并提高,会相应的增加节目经济收益,如广告费用及赞助费用的提高。例如 2005 年早期成功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收视率的暴增挑战了央视的地位。根据索福瑞调查统计得出:该选秀节目总决赛时,5 秒的广告插播价为 4.8 万元,10 秒插播价为 7.95 万元,15 秒为 11.2 万元。而 3 月份央视一套最贵的电视剧广告,15 秒的报价也不超过 11 万元。《超级女声》在赞助费方面受益也颇多,赞助商为了购买节目的冠名权,投入了 2800 万元,后来又追加了将近 8000 万元。[7]

  2012 年《中国好声音》首播 20 天内,面对很高的收视率,品牌商为了几十秒甚至几秒“露脸”的机会,使用各种手段积极争取,促使 15 秒的广告费用从 15 万元飙升到 36 万元,以此为单位计算,每期 22 分钟广告就能赚取 3000 多万元费用。[8]

  在 2012 年年底《中国好声音》第二节招标中,29 家赞助品牌中有 8 个国际品牌,“全程首席赞助”被加多宝拿下,费用从去年的 6000 万元增至 2 亿元,广告费用也由每 15 秒 36 万元飙升为 102 万元。[9]

  选秀节目以竞赛作为基础,以故事作为衬垫,在稳定提高收视率,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凸显了节目的品质、境界,提高了节目的人文内涵。例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用真善美主流价值观作为娱乐节目的精神支撑,不满足于单一、浅层次的娱乐,而是立意做既叫座又叫好,有价值的大片,将节目可看性、思想性于一体,引导受众接近社会主义共同的价值核心。正如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墨玲所言:“《中国梦想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主流价值和传播效果完美结合,是对全国省级卫视综艺节目创新品质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10]

  从西方引进的选秀节目注入具有中国价值观的情感故事,对选秀节目商业利益的诉求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二、塑造选手形象、完成自我实现、辅助选手后续发展

  选秀节目的情感故事主要是参赛选手个人情感经历在舞台上的以个人口述、主持人阐述、或 VCR 等方式的展示。以选手真实的、感人的、励志的或苦情的故事作为衬托,观众不仅了解其歌声,也了解其身份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塑造选手形象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情感故事的传达,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向观众塑造一个立体的、生活化的、舞台之外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单向度的,从而使得观众在欣赏选手精彩的竞技表演的同时,更深刻的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间百态。”[11]

  例如《中国好声音》第二阶段考核结束后,节目又陆续播出了关于导师与落选选手对话的视频,在采访伍佳丽一期中,主要突出了其在遭遇男友背叛后仍然执着于歌唱艺术;对丁少华的采访,突出了在落选后其乐观心态及执着的追求,使观众从多方面了解选手,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由衷的喜爱并支持某位选手,成为其忠实的粉丝。“粉丝由英文 fans 音译而来,是崇拜者、××迷的意思。选秀时代,唯”粉“独尊。

  随着选秀节目在中国的遍地开花,粉丝渐渐成为一个受人注目的群体,尤其随着在社会上的日益流行和普遍认可,粉丝已不仅仅单纯替代追星族、歌迷、影迷、球迷等,而泛指所有人、事、物的迷恋、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称谓,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12]

  粉丝现象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俞伯牙和钟子期,过去称谓为“票友”、“知音”,其突出特点就是:对某一个人物、事件、风尚具有很高的认同,表现出极大地追逐热情和崇拜,甚至能结成声势浩大的社群。其形成有一定的现实心理基础:既转型社会认同危机、精神焦虑,选手情感故事的表达能使粉丝寻求认同及归属,粉丝之间以情感为纽带,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瓜葛,由于喜欢同一个偶像而组织在一起,即所谓的“天下粉丝是一家”.由于选手情感故事的表达及自身较高的竞技,使得一定的受众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庞大的粉丝群能提高选手的知名度,树立选手良好的形象,辅助选手更好的发展。粉丝已不仅仅是选秀节目中最活跃的群体,同时也是选手成名的最关键推动力。例如在电视中所出现的大量粉丝镜头:大喊着偶像的名字,夸张的挥舞着手臂为偶像加油,甚至喜极而泣。

  她们积极的参与节目投票,积极为自己偶像拉票,成立自己的粉丝节,并且还组织社团及建立自己的网站,为自己的偶像振臂呐喊。有的还甚至在经济上直接资助自己的偶像,例如2006年东方卫视《我型我秀》的人气冠军师洋,由于他和经纪公司的解约矛盾,公司一直不给他安排任何演出,没有自由没有收入,生活很贫困。他一直靠着粉丝的救济生活,甚至连房租和生活费都是粉丝凑的,除此之外粉丝还赠送给他洗衣机、电视、冰箱、衣柜等日常生活用品。

  可见,粉丝不仅仅是喜爱某一偶像的群体,而且还是此偶像的事业的策划者、推动者,辅助选手偶像的成名及自我实现。例如《中国好声音》中选手金志文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很多观众,也为自己赢得了很多选票。他的《为爱痴狂》唱出了自己的爱情,也唱出了大众所期盼、向往的爱情。在舞台上,金志文哭泣的说自己10年的编曲生涯,及女友对自己的支持与爱护,博得了很多观众的眼泪,使得观众对他的初次入场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使得观众继续在微博、论坛等各种媒体上关注他,再加上自身实力的展现,造就了一部分忠实的粉丝,使他从以前默默无闻的音乐人发展为如今的万民偶像,与灿星公司签约并不断参加商演活动,造就了如今的成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