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霍建起导演电影的转型研究
第一节 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脉络
自 20 世纪 90 年代霍建起独立拍片以来,中国电影已经在“第五代”导演的带领下走上了国际市场,他们形成的独特镜像风格和造型语言,已经在中国培养了一批固定的观众。面对“第五代”的美学霸权、市场经济、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霍建起导演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尝试进行创作的转型,使自己的作品不断跃向新的高度。
1995 年霍建起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赢家》,该片主要围绕残疾运动员常平、装修公司老板关大鹏、银行女职员陆小杨的情感纠葛展开叙述。该片虽然在爱情上有纠葛,但是冲突性不强。1996 年执导影片《歌手》,虽然该片不如第一部受欢迎,但也初步显示出导演诗化的影像风格。随后,霍建起又执导了苏小卫根据彭见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导演诗化影像风格的代表作。影片围绕着父亲、儿子和狗相伴走的一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展开,借助一路跋山涉水,不多的人物台词,大量的画外音,田园牧歌式的画面展现,寄托了导演浓浓的怀旧情怀。该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了成功,击败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吴子牛的《国歌》,冯小宁的《黄河绝恋》,一举拿下第 19 届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获得 1999 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故事片奖,第 31 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并获得第 25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0 年上映的《蓝色爱情》,改编自作家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霍建起在本片中探讨了一种前卫的艺术形式--行为艺术,年轻的刑警邰林与话剧演员刘云因一场行为艺术的实践相识,因一场陈年凶案纠缠在一起,在压抑的冷色调的影像呈现上,依旧延续了导演弱化冲突的诗化叙事策略。该片为导演捧回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及优秀导演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奖杯。继《蓝色爱情》之后,2002 年,霍建起又尝试执导了另一部都市题材的影片《生活秀》。该片改编自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导演将原小说的背景发生地武汉吉庆街,搬到了山城重庆,用冷静的视角展现了新旧城市融合的另一个侧面。影片围绕来双扬的情感发展展开,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该片获得第 6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爵奖,第 2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2003年,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继续实践着导演的诗化的叙事策略,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的井河,在昔日的小桥上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恋人,无数对过往的记忆冲击着井河,大量的闪回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结合抒情式的影像呈现,做了一次成熟的诗化影像叙事风格的探索。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奖无数,更在第 16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也是大放异彩,一举拿下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和优秀男演员奖。2004 年拍摄的影片《情人结》,依旧延续了导演的诗化的风格。纵观霍建起导演早期的这些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从《赢家》的都市爱情,到《那山那人那狗》的淡化叙事;从《蓝色爱情》的套层结构,到《生活秀》的都市抑郁;从《暖》的乡土情怀,到《情人结》的伤感爱情,霍建起是在一步步的探索中确立并不断的完善着自己诗化的影像风格。
尽管早期作品的艺术成就如此之高,但并没有阻挡霍建起的创新之路,他为了适应市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尝试着向以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宏大历史题材方面转型,导演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逐渐脱离对普通小人物的叙事,而尝试加强对具有宏大历史背景的真实历史人物的刻画,追求叙事的深度。2008 年,霍建起接拍了自己的第九部电影《愚公移山》,该片是以太原钢铁集团工人李双良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有别于霍建起之前的影片,该片整体上遵循着“英模传记片”的基本叙事方式,在叙事深度上相较于转型前的作品,有所增加。导演采用三层交叉的叙事结构,展现李双良的青年、老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展现李双良作为个人平凡的一面和作为优秀模范人物伟大的一面。2011 年,霍建起为纪念建党 90 周年,拍摄了献礼大片《秋之白华》,影片讲述的是早期共产党人瞿秋白和妻子杨之华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表面上展现的是爱情,但是深层次上还是传达在革命动荡年代,早期共产党领导人为了革命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有了《秋之白华》对重大题材的尝试之后,霍建起导演与苏小卫再一次合作,2012 年拍摄了影片《萧红》,依然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题材,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所作,该片荣获第 15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和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纵观霍建起导演的创作经历,不难发现,他的作品自《愚公移山》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性。霍建起拍摄的这几部反映真实历史人物的影片,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诗化叙事模式。影片开始以人物的真实经历为依据,重点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由于作品中表现的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导演为了避免对人物塑造上的单调,出现类似“高大全”的形象,导演选择从真实的普通人的角度对解读他们,将这些“不平凡”的人物运用平凡化、个人化的手法进行塑造,重点呈现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奉献精神。在叙事模式上由早期的单线索叙事转向复杂的多线索叙事,而早期浓厚的诗化的影像风格也在这些作品中变得平淡。依据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从《愚公移山》开始,导演在创作上具有明显的转型。本文通过对霍建起从做导演开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赢家》到近几年上映的最新影片《萧红》为例,从时间上对霍建起的作品进行脉络的梳理,从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的角度出发,对霍建起导演电影的主题、叙事和影像风格进行系统分析,并重点分析导致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背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霍建起导演电影系统客观的分析,试图为对霍建起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