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的得失评价
第一节 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的“得”
首先,霍建起导演具有创新的创作观念,在继承“第五代”艺术观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自我,勇于探索,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使自己跃向新的高度。
霍建起导演借助转型前的一部部作品逐步确立了自己诗化的影像风格,但是霍建起导演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能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类型元素的融合,在叙事上突破以往结构单一的叙事模式,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进行转型的探索。
《赢家》是导演转行作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在创作上中规中矩,有对好莱坞传统戏剧模式的借鉴,但是导演那种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冲突的诗化风格开始初露端倪。
《歌手》算是对《赢家》的一次模仿,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导演将浪漫色彩描摹的更加浓烈,不光人物的职业身份更加的具有艺术气息,在情感的渲染上,导演也注入了更多唯美的色彩。而到了《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真正将浪漫、唯美的诗意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成为了霍建起导演诗化风格的代表作品。霍建起导演凭借这部作品不仅扬名海外,而且也使得他的导演风格得以彰显和确立。在这部作品中,导演运用了大量唯美的镜头语言来展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那种意境美,情节、戏剧冲突几乎被导演全部忽略,主要情节的进展完全依靠旁白,并且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营造一种情与景相交融的诗意氛围。导演这种叙事手法和影像的松散关系正好确立了霍建起诗化的影像风格。但是导演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艺术风格的挖掘,《生活秀》中,导演又尝试将纪实元素与自己的影像风格进行了融合。导演围绕着女主人公来双扬来结构影片,“导演霍建起在谈到本片的创作时说:‘我主要把这个人物的生活像河流一样,娓娓道来。把她各个不同侧面、以及生活中做什么秀都展现出来。’”
“影片总体看来是一个生活流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发展像是随着时间自然流淌,不过,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有一个潜在的主题串联起主人公所有的表现和情感状态--那就是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导演借助本片抓住了一些生活的真实,但是重点还是放在浪漫、唯美的意境营造上。《暖》可以说是对《那山那人那狗》的新超越,导演在本片中以干净、内敛的影像语言所营造的诗化的乡村景象使得影片的艺术成就超越了《那山那人那狗》,导演凭借影片《暖》,将自己诗化的影像叙事风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霍建起导演转型前的电影作品,虽然尝试加入了一些类型化的元素,但是在影像风格上依然带有霍建起的艺术个性。在霍建起导演转型后的电影作品中,导演保留了人物心理刻画上的一些特色,细腻、浪漫、温情,但是由于题材类型的变化,为了凸显历史的深度,在叙事策略上又进行了新的创新。
《愚公移山》是霍建起导演转型后创作的一部英模题材影片,影片围绕着太原钢铁厂的李双良治理钢铁废渣的过程来结构影片,导演借助三层交叉叙事的结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走下“神坛”的朴实的劳动者形象。由于导演在转型后的作品中非常注重叙事深度的挖掘,所以在接下来的影片《秋之白华》和《萧红》中,导演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叙事的局限,获得了新的超越。《秋之白华》借助于《回忆秋白》和《多余的话》为线索,以杨之华和瞿秋白两人的视点结构影片,以油画般的质感,将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剖析。《萧红》是导演对主流意识形态与艺术性进行融合的又一次创新,影片借助于回溯倒叙和插叙的方式,真实可感的历史氛围和唯美浪漫的影像叙事风格,为我们呈现了民国时代下一个用生命进行创作的女作家形象。透过这些影片,霍建起不仅不局限于自己艺术性的天地,而且善于从其他类型中寻找成功的元素进行融合。
“黄健中导演认为:‘艺术家要敢于独树一帜,敢于反常规,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坚持自己的认识。在艺术上不敢于坚持自己的认识,肯定是一个很平庸的艺术家。’”
霍建起的艺术探索有成功有失败,他的那种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提倡的。
其次,霍建起导演善于从文学中汲取营养,霍建起与苏小卫夫妻档进行电影创作,使得文学作品的改编与电影创作之间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霍建起对影像风格的追求很好地诠释了苏小卫剧本中流露的文学性,使得霍建起的影片总是流露出淡淡的文艺气质。
无论是霍建起导演转型前的一些作品《赢家》、《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还是转型后根据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改编的《秋之白华》、《萧红》,霍建起导演在追求电影艺术性的同时,也很好的借鉴了编剧苏小卫在文学上的一些长处,使得霍建起的作品总是流露出淡淡的文艺气质。霍建起的影片无论转型前后题材如何变化,在影像风格上具有一脉相承性,他善于打破常规的叙事手段,淡化情节和戏剧冲突,在细节的打磨中营造情绪,他的影片文艺气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他的作品总是靠情感支配叙事,以刻画人物为重点,而不讲究戏剧冲突;二是他的作品善于从细节中体现情感的真实性,用细节的真实打动观众,这也成为他的文艺气质的自然流露。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小说本身是诗化的,不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情节,在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改编上,编剧苏小卫和导演霍建起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苏小卫主张的是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而霍建起导演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表达人物的感情,两人在彼此的磨合中形成了影片诗意化的影像叙事风格。霍建起在本片中将自己的唯美色彩用到了极致,一对父子一条狗走在静美的山林之中,仿佛是从山中来又到山中去的仙人,导演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应用到了自己的影片创作中,使得影片很好的保留了小说中诗的韵味。原着小说为霍建起导演提供了影片画面相态上的感觉,但是要将原着小说中淡化的故事具体化,苏小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将原着小说中的情感做到真实、感人,苏小卫找到一些具体的事件来填补叙事的不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文化品格和思想深度。在导演与编剧的两相合作努力之下,人物的情感变化成为了具体可感的东西,叙事和抒情在导演与编剧的互相磨合中获得了完美的呈现。
再次,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大众文化思潮的汹涌之势,霍建起不断超越自我,善于自省,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努力兼顾艺术性、商业性和意识形态,这也为同时代的电影创作在艺术性、商业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上如何达到兼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