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
4.1 通过对恒大足球学校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恒大皇马足校的教练员人数配备比较合理,教练员素质普遍偏高,文化程度均在本科以上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训练大纲先进,文化课师资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充分做到了“体教结合”
4.2 恒大足球学校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传统的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培养模式以“文化为根,足球为本,成才为旨”为根本,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国内最新培训体系。达到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此外,通过研究分析,生源保障、教练员能力、训练科学性、文化教育、选拔机制,成为了影响恒大足球学校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4.3 恒大足球学校与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在青少年训练方面,主要在教练员培训、运动员培训、训练计划、梯队建设、竞赛机制等进行战略方面。双方的合作,有利于恒大皇马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发展,让孩子不出国门就能够接受到世界顶级教练员的培训。
4.4 根据目前恒大足球学校的青少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足球青少年培养的对策主要是:建立多元化的培养合作模式;完善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国内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足校与国外优秀俱乐部在青训培养方面合作的力度;建立足校为中心的放射性网点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侯海波。阿根廷足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J].体育科研,2005,26(4)。
[2] 沈佳,何琛珏等。 欧洲与南美职业足球俱乐部青少年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 )。
[3] 刘延祥,成武刚等。 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征及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
[4] 贺新奇。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
[5] 潘前。美国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发展状况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0,10.
[6] 李龙化。韩国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6(2)。
[7] 施烜。中日韩三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 (3 )。
[8] 方仁权。韩国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
[9] 刘同,王洪兵等。日本足球运动员培养研究[J].中国文化导刊,2011,9.
[10] 谭刚。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策略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
[11] 孙一,梁永桥等 中日足球青少年培养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
[12] 苏立。 1998-2008 年间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研究现状的综述[J].体育世界,2007,9.
[13] 孙华清。大连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
[14] 陈朴,唐湘君等。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网点学校”式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运动,2009,11.
[15] 宋晓修。 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品牌创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16] 殷立华。 湖北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
[17] 陈强,董青。 我国足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体育科技,2006,26(2)。
[18] 骆璨。“恒大模式”对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的启示[J].研究与探索,2012,1.
[19] 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技,2008,29(1)。
[20] 王玉东。天津女子足球俱乐部梯队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1] Rothig/Prohl(Hrsg),SportwissenschaftlichesLex-ikon,2003.
[22] Ministerium f?r Kultus und Sport Baden-W?rttemberg/LandessportverbandBaden-W?rttemberg, Liste der Ko-operationsma? Nahmen Schuljahr 1992/93,1992.
[23] Norbert Fessler, Kooperation von Schule und Sportverein in Deutschland, 1997.
[24] Soccer mom〔EB/OL〕。
[25] Largest Youth Sports Organization Celebrates 35th Anniversary〔EB/OL〕。 2009-12-30.
[26] FIFA/Coca- Cola World Ranking〔EB/OL〕。 2010-01-06.
[27] LICENSES 〔 EB/OL 〕 . 2010-01-02.
[28] (日) 山口隆文,伊藤信宏。足球运动员培养政策的展开[J].日本足球协会新闻,2000,( 9)。
[29] (日) 大仁帮弥。强化日本足球与青少年培养[J].日本足球协会新闻,2000,(4)。
[30] (日) 冈野俊一朗,川渊三郎,小仓纯二等。日本足球协会历年球队与运动员注册统计[Z].东京:日本足球协会,1999:20-21.
[31] 李文清。欧洲足坛青少年培训体系现状扫描[J].足球世界,2005,(7):7-16.
[32] 胡伟。荷兰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及相关理念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5.
[33] 潘泰 陶。 我国青 少 年 足 球 训 练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2):2-12.
[34] 蒋贞蕾。德国足球青少年发展计划[J].足球俱乐部,1998,(24)。
[35] 高山桂。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61一 162.
[36] 张辉。德国足协促进青少年人才发展计划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13(1):15.
[37] 刘明胜,麻雪田。中国与英格兰、德国、比利时欧洲三国职业足球状况的比较[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7(3): 115~118.
[38] 马志和。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24(6):56-59.
[39] 项和平,徐金山。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90-93.
[40] 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1)。
[41] 杨一民。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主要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7.1.
[42] 马忠臣,何志林,马健。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中若干问题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
[43] 马志和。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
[44] 张庆春,张建哲等。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缺陷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
[45] 中国足球协会。2006 年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现状调查报告[R].中国足球协会资料,2006.
[46] 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
[47] 王瑞麟,高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
[48] 谢朝忠。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92-93.
[49] 孙华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
[50] 赵晓玲。对影响中国足球发展若干因素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8): 45-47.
[51] 李卫东,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3.
[52] 俞继英,沈建华等。21 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1):1-6.
[53] 贺新奇,张廷安。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道路的规模设计[J].中国体育科技, 2009,45(4):55-61.
[54] 颜中杰,马成全,矫洪申。中外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8):76-81.
[55] 马志和,张林。国外体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29(1):18-43.
[56] 颜中杰。 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中超足球俱乐部为例[D].2009.
[57] 陈再红。中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2006.
[58] 樊莲香。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回顾与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72-75
[59] 凌平等。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4):1-7.
[60] 陈亚中。对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梯队设置情况的初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12-14.
[61] 李睿。 欧洲部分球队青训体制一览[J].足球俱乐部,2005(7):9.
[62] 侯海波译。拜仁慕尼黑后备人才培养策略:不重成绩重前景[J].足球理论与实践,2002(6):6-11.
[63] 林燕荣,李志中。中外青少年足球联赛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
[64] 彭伟。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男子青少年训练理念对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启示[D].成都:四川大学,2007(5):10-13.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俸晓东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俸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三年来,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俸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