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演变和分析
3.1 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演变
制定与执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解决运动员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但是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导致部分政策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本文就是从有关历史文献中搜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和政策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找出社会问题和政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是体育类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体育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的政策定义是指国家政府机关部门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谋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我国现行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是属于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文化教育、运动队职业教育以及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等。这一系列教育政策体现了当今中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覆盖了运动员培养的各个阶段,既照顾了宏观方面及长远利益,也照顾了微观方面及当前利益,得到了绝大部分运动员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想通过对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研究,寻找出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政策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找出原因。按照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阶段性的发展,笔者把这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3.1.1 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初步提出和试行阶段
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为了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其文化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体育工作,在这同时,体育也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带来了一个突破,最让人赞不绝口的就是乒乓外交,通过体育外交的方式打开了国门,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体育工作的繁荣发展也是我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应运而生,产生了业余体校和运动队等新兴的体育教育模式,奠定了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按照国家规定,运动队必须配备老师来教授文化课知识。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育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国家引进专业化的培训方法,以确保运动员能长期进行良好的专业训练。通过这些培训可以保证运动员能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因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可以包分配,不用担心退役后的出路问题,所以不管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自己都放松了文化教育,导致体制下的大多数运动员缺乏应该有的文化素质。
1955 年,国家体委试办青少年业余体校,招收有体育天赋的中小学生,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并培养群众性体育运动技术骨干。由于运动队要长期集训,国家体委考虑到在提高运动技术能力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于 1963 制定了运动队伍工作条例,对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规定和具体要求,要求各省市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并为各省市优秀运动员逐步配备专职的文化教师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监管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这一时期,关于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是在与体育成绩论的斗争中提出的。建国初期组建专业运动队时,虽然考虑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提出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专业队的优秀运动员从进队起开始计算工龄,作为国家干部对待,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进行安置,在社会上相对处于较为优越的条件,况且当时我国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较低,教育普及率也相对较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并没有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影响。但党和政府依然深刻的认识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国运动员文化水平的实际出发,承认其所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并且实施相应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为我国后期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逐步完善提供了前期的准备。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意识到要认真地长期地实行这一政策,因为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能够让运动员得到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和繁荣的发展。这些文件和规定,尽管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但它标志着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诞生,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1.2 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阶段
改革和发展,一直是我国体育工作永远不变的主题。我国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也一直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而不断改革,文化教育体系也从一开始的范围单一发展到逐渐涵盖所有阶段的运动员。竞技体育的发展也逐步迈向成熟,原国家体委为了实现运动员应该到学校学习的目标,自 1985 年以来,国家开始鼓励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同时对参加全国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一些运动员尝试实施了文化课考核。国家针对越来越尖锐的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在鼓励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方面从不间断,高层也在政策层面对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做了宣传。在教育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物资源,用来改善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配备不足的状况。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中间阶段,鼓励体育运动学校试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打破了以前的六所专业体育院校办学的模式,增加了不少院校,拓宽了培养体育人才的渠道。可以看出在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面已经实现突破,这是打破旧有体制来寻找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途径。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至今,体育系统在继续努力促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教育系统相结合,也即“体教结合”来拓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途径,优秀运动员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渠道更加多样化。
在优秀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方面,我国也扩大了具有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优秀运动员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并继续扩大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院校数量,使更多的学校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招收优秀运动员入学学习。
另外,部分优秀运动员还可以通过免试进入高等院校攻读研究生,为运动员取得更高的学历开辟了道路。在体育职业教育方面,除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成立了具有大专学历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运动员就业能力。
在运动队职业教育方面,1985 年国家体委在《关于鼓励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几项规定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让他们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便于以后的深造提高。1991 年 7 月国家体委和教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和学生学籍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其中提到体育运动学校是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做到读训并重。在 1993 年国家体委《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体委于 1995 年 2 月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优秀运动队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在财力和政策上保证优秀运动队职业教育经费。最后提出了运动队职业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优秀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方面,1987 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只有文化课成绩达到标准者,才能被录取为学员。并且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选定适合的专业,加强教学辅导,完成学习任务,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以保证毕业生质量。1999年 6 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符合免试条件的退役优秀运动员,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都可以进入高校学习文化。为了保障退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加强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于 2000 年 2 月又颁发了《关于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
通过对上述政策内容的研究得知,我国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在内容上有所扩展和充实,在实施内容上又进一步具体化。与前期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政策从 50 年代至今,政策实施范围在逐渐扩展,从一开始的体育运动学校和运动队逐步扩展到现今的体育运动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职业运动队。政策也从一开始的试行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推广阶段。政策目标没有变化,依旧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因为受到学习目标和训练目标脱离的影响,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在基层的贯彻阻力重重,广大运动员以种种不正常的方式抵制,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政策只有宏观方面的指引,而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步骤。这说明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成效不高。由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所以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政策在基层能否贯彻执行。
笔者认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实施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政策缺乏具体措施来规范和指引运动员自主接受文化教育,运动员和教练员没有从深层次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制定相关的措施步骤和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进行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