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反儿童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6785字

  另外,由于缺乏体察儿童文化的敏锐性,幼儿教师除了在游戏活动中片面追求游戏外在形式忽略游戏性精神外,在集体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总是误解甚至无视儿童的超现实游戏性精神。

  案例 2:某老师正在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儿童甲突然"插嘴"到:"老师,还有其他办法呀!还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面对儿童突如其来的插嘴,该老师甚是不满,生气地说道:"你怎么那么明白!谁告诉你能用吸管了?是你讲还是我讲?"儿童甲默默地坐回座位,表情尴尬,两个小手不自觉地来回摆弄衣襟。该老师瞪了他一眼后,转过头去,继续讲她的故事。

  案例 2 中的现象是幼儿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儿童突然插嘴,天马行空的回答往往打断教师的思路,有时甚至引来其他儿童的争相模仿从而导致课程秩序的混乱。当我们认真反思该案例时,会发现儿童甲的话语,"还可以用吸管喝",这是多么儿童的一句话啊。其实,儿童的"插嘴",不是成人眼中对教师的不尊重和故意捣乱,是他们诗性思维活跃后潜意识地脱口而出,是他们听故事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的结果。当他们带着兴奋不由自主地说出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时,教师的权威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儿童的一腔热情。在教师成人权威一次次地压制无视中,儿童可能会学会沉默,变得冷静,失去热情,甚至不敢再去海阔天空的想象,渐渐地就成为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现象实际上源于成人理性逻辑与儿童诗性思维的冲突。如果任由教师的一味无视,儿童丰富的精神原野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滋润就会变得枯萎,甚至成为荒漠。

  儿童游戏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精神的外显存在,因此,其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更重要的是贴合儿童精神内在本质,顺应儿童成长天性。然而,由上述可知,当前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要求被教师异化,片面追求游戏的形式,无视游戏精神这一课程灵魂的重要地位。而这些都是反儿童文化的现象存在,偏离了幼儿园课程呵护儿童本真成长的文化使命,封闭了幼儿园课程张扬儿童游戏性精神的广阔空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