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儿童文化:儿童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5858字

  第一部分 儿童文化概述

  一、儿童文化:儿童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一)儿童文化的基本涵义

  1.文化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作为一个被广大学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文化"既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应用极为广泛的概念词汇,又是一个难以准确解释的概念。伽达默尔曾指出:"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尽自己所知也不见得可以讲出文化是什么。"[27]

  这是由于文化自身的广泛性、差异性、错综复杂性以及文化研究者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和方法论、不同的问题分析视角导致的。因此,文化在不同的场合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所界定。而随着文化在越来越多的范围内被使用,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意义被衍生出来。

  文化研究源起于西方,并且从人类学这个领域发展起来。英文 Culture(文化)是由拉丁语 Cultura 演化而来,其原意是指耕种、开垦,表明人类进入农耕时代这一巨大生活变化,也暗指出文化是人类更高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871年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其着作《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是人类在自认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8]

  鲁思·本尼迪克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29]

  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公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30]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类学家都认为文化是一个事实性的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某个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态度。

  除了上述学者们在文化概念中客观地把文化看做人类影响某个群体生活所特有的行为、态度、制度和物质精神方面的总和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坚持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独特的行为、制度和创造物,能够在活动中对人类产生积极动态的作用。英国文化学家阿纳尔德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不断达到自身之完美的活动。"[31]

  此外,马凌诺斯基(Malinowski)坚持一切文化要素 "一定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32],强调文化是人类不断地影响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个逐渐学习完善的过程。

  西方文化概念多以上述两种互为补充的事实性和动态性为主,而在我国,对文化的分类往往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展开。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3],"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34]

  其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所组成的,可以视作文化概念的核心部分。而本文在论述文化及儿童文化时,基本上也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展开。

  通过上述关于文化概念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存在着几个共同点:首先,文化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出现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切自然生成的都不是文化,只有人类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加工、创造才产生文化。其次,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文化不是某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是个体的行为、思维方式能够被群体所接受,或者群体的行为、思维方式能够体现在个体身上。最后,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既有动态特质又有静态特质,如语言是一个静态的文化表现形式,运用语言进行演讲则可以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当然,文化还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创造物都是人类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儿童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行为方式和相互接受的游戏行为准则,即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儿童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存在上述文化的共同点。

  2.儿童文化及其内涵

  儿童文化,是儿童世界所特有的。其不是儿童简单地模仿学习成人文化,而是儿童在生存过程中对自己文化基因的自我成长和外化。也许是因为儿童文化少了些成人文化中的呆板冷漠,多了些自然的灵动与活泼,近几年我国对儿童文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丰富。研究儿童文化,就必须要界定儿童文化的概念。裘指挥曾提出,"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35]

  此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儿童文化形成过程中儿童主体性的问题,强调了儿童文化是儿童生活交往互动的产物。而对儿童文化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刘晓东博士则在其着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阐明"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36]

  这里,刘晓东坚持了对儿童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把儿童文化看作儿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复合产物,扩大了儿童文化的研究层面。边霞认为"儿童文化是指儿童特有和共有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世界观等,"[37]

  其站在狭义文化角度,从精神和行为方面考察儿童"生活"和"存在"的独特方式。三位教育家对儿童文化内涵的界定,都不同程度上与上述文化的共同点趋于统一,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其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弯下腰去体验儿童的生活,感悟儿童的文化世界,将儿童文化同成人文化有所区分,体现儿童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

  所谓的儿童文化,事实上可以看做是儿童作为人的生命意蕴,是儿童在成长环境中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活动,是儿童主体人格不断丰富提升的过程。而对儿童文化的解释界定,实际就是对儿童生命价值和活动方式的分析,对儿童作为人不断成长发展的意义彰显。因此,在本研究中儿童文化具体可指儿童群体在用自己的视角体验周围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总和,是其特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复合体。

  自 19 世纪卢梭提出"发现儿童"起,儿童的独立性、主体性地位就被人们所确认,儿童观也实现了从"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向"儿童中心论"的转变。

  而儿童文化正是在这一儿童观的理论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只要我们经常留意儿童,走进儿童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能够在其自己的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殊符号规则。在儿童的眼里,一朵小花,既可以是拇指姑娘的卧房,也可以是小昆虫的降落伞;一个扫把,可以成为魔法世界的飞行器;一张白纸,可以变成手工折纸后的小青蛙、小纸船,可以是小画板,涂鸦过后还会配有一些美丽的故事。物质文化下必定隐藏着广阔丰富的精神文化。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问,儿童用自己的感官来体验生命的最初意义。他们的视角独特,他们的语言稚嫩,他们的行为活泼,他们用最真善美的独特方式,感知这个新奇的世界,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展示自己单纯的信仰。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对待儿童文化时,要带着一颗敬畏儿童的心,承认儿童不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更不是简单地依附成人文化而存在。儿童作为人,具有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自身文化的能力,我们需要承认儿童拥有创造文化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好奇,顺应儿童自然天性。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为儿童书写文化,更好地指导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

  (二)自然儿童文化与人为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在一般意义上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儿童作为其中的参与者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情感用语言或动作表述出来,如某些儿童自己的新创游戏、绘画、舞蹈等,通常我们称之为自然儿童文化;另一种是成人为儿童设计创作出来的各种文化,如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儿童艺术等,这种由外在赋予儿童的文化又被称为人为儿童文化。自然儿童文化是源于儿童生活的文化,当我们观察身边儿童的时候,不妨会看到,几个原本陌生的儿童相遇,在经历了几分钟的生疏后,往往会一下子就熟识了起来,然后仿佛认识多年的老友一般有说有笑地玩闹起来。是的,这就是因为他们共属于同一个文化群体,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视角来感受这个世界。

  在滑滑梯的你上我下中,他们体会着秩序的重要;在家家酒的你来我往中,他们模仿着成人学会交往、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可以随时无缘由地哈哈傻笑,也可以在乱涂乱画后手舞足蹈地配上荒诞离奇的故事。自然儿童文化就在这些我们成人最容易忽视的地方被儿童自己一点一滴地创造表达了出来,在那里儿童找到了心的归属,在那里儿童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在那里儿童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快乐成长。

  相比之下,人为儿童文化因为自身的专业化、系统化,成为大多教育学者研究的对象。人为儿童文化是成人为儿童创造的,那么人为儿童文化到底源于何处呢?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从晚清时期开始,教育家将儿童视为国家发展的未来,逐步开始关注儿童以及儿童教育,改进蒙学,使得人为儿童文化出现并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由此可以发现,人为儿童文化起源于儿童教育,并且是在儿童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形式的人为儿童文化的背后必定蕴含着作者自己的儿童观。例如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游戏的发展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满足儿童精神上的审美渴望,从而达到教育儿童、实现儿童价值的目的;儿童心理教育、儿童哲学教育则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儿童世界观、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

  因此,人为儿童文化最终的落脚点通常都是了解儿童,为了儿童,促进儿童。

  然而,对待自然儿童文化和人为儿童文化,人们往往会有一种看法:自然的永远是对的好的,而人为的总是强制性的,带有成人偏见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然儿童文化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必然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儿童的本真天性,但是儿童身心的不成熟使得其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不正确的人或事物的模仿学习,这些最终形成的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错误的儿童文化。这时就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不是粗暴干涉和打骂,而是耐心地纠正与示范。这样,儿童在自己的文化世界中,才能够自由发挥,获得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满足。人为儿童文化是从成人的角度外在提供给儿童的文化熏陶,其或多或少的会带有成人的主观思考,往往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儿童心理和精神生活,使得人为儿童文化带有一定的成人功利性色彩。然而,这不能全盘否定人为儿童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儿童获得精神满足的乐趣,而面对人为儿童文化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成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儿童本位论的思想。着名的儿童教育家周作人曾提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38]

  因此人为儿童文化要顺应儿童内外两面的生活需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立场,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创作手法将儿童内心所真正渴望了解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而这个世界的所有价值判断都要由儿童自己来判断。成人世界是理性复杂的,直接呈现给心灵稚嫩,思维单纯的儿童是行不通的,因此这就需要成人通过艺术的、有节制的形式来呈现。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成人需要抛弃功利性的思想,时刻立足了解儿童、为了儿童、促进儿童这个落脚点,才能创作出真正贴合儿童内外两面生活的儿童文化,让儿童在这绵延不绝的精神文化熏陶下,形成良好品行和聪颖智慧,而这一旦形成,必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儿童的生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染。儿童需要社会化,而这个社会化又是儿童所无法避免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成人文化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儿童文化,成人文化是建立在成人群体所规定和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抽象、理性、分析性和专门化的文化。儿童文化是热情的、冲动的、易变的,成人文化则是冷静的、理性的、稳定的;儿童文化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人文化则多了些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儿童文化是完整的、感知的,成人文化则是专业化的、客观的;儿童文化是不可预期的酒神文化,成人文化则是标准化的日神文化。两者比较,其差异性是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将两种文化分离,相反地,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分别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儿童文化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不断演进,其最终会走向成人文化。然而,成人文化在与儿童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部分内容必然能够被儿童生活所吸收和接受,成人文化融入到儿童的世界,回归儿童生活,最终实现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而成人文化要想真正的融入儿童的生活,就必须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否则,强行的灌输只能破坏儿童生长发展规律,导致儿童生命异化。

  然而,现实的儿童生活中,儿童文化被压抑和束缚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避免儿童频繁地盘问,家长总会敷衍地将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变成假的;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家长总要逼迫儿童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说儿童自己理解不了的话;为了所谓的"教育",教师总是希望儿童像成人一样听话自律:户外活动时不能爬上爬下、大叫大闹;手工课上不能想折什么折什么,要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连操作顺序都不能随意改变;"谁是最听老师话的小朋友,放学就送他一个小粘贴","看看谁能管住自己的小手小嘴巴","老师只喜欢不出声音的小朋友","谁坐的端正就让谁先吃饭",在这些刺耳的要求声中,一张张小嘴巴闭地紧紧的,一双双小手紧紧地抓着自己的膝盖,脊背挺直,目光坚定,等待着老师的"表扬".就这样,成人的理性文化,让原本自由、活泼、热情的儿童精神上束上了枷锁,心灵上遭到了毁坏,儿童越来越远离幸福的童年,背离自然的天性,成为一个个失去生命活力的躯壳。

  因此,要想解决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成人与儿童需要相互学习,尤其是成人必须要向儿童学习。向儿童学习,成人要尊重儿童,学会与儿童平等的沟通。这不是要求成人满脸假笑地"蹲下来与儿童对话",不是没有感情地说几句自以为儿童喜欢的话。儿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些和蔼笑脸下隐藏的那颗成人本位的骄傲之心根本逃不过儿童的眼睛。正如蒙台梭利指出:"成人为了变得伟大,就必须谦逊,必须向儿童学习。"[39]

  成人向儿童学习,态度必须要真诚,需要虔诚地走进儿童的世界。成人世界过于僵化、刻板、复杂、现实,只有向儿童学习,了解人之初的天性之美,感悟人性的自然,回归儿童时代的纯真本心。成人和儿童来自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作为主流世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成人还担负着培育儿童的责任。所以,儿童必然要向成人及其代表的文化学习。

  在成人的引导下,在成人文化的熏陶中,学会深刻、学会成长,最终走向成熟。

  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可以在互相学习中相得益彰,成人和儿童也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