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顺康。 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4] 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7]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城市的应急管理计划[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8] 万军。面向 21 世纪的政府应急管理[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9]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 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 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2]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 池宏,祁明亮,计雷,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4.
[14] 邓飞,吴金群。论危机情境下的政府决策[J].学术论坛,1999,6.
[15]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07,2.
[16] 顾林生,陈小丽。全国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今后的发展重点[J].中国公共安全,2006,5.
[17] 郭瑞鹏,孔昭君。危机决策的特点、方法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8.
[18] 何林生。我国政府应急决策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0.
[19] 李程伟,张德耀。大城市突发事件管理:对京沪穗邕应急模式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0] 刘权。公共行政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危机决策[J].广州大学学报,2004,3(11)。
[21] 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决策网络治理结构学习机理探析[J].软科学,2006,20(2)。
[22] 刘霞,向良云。网络治理结构:我国公共危机决策系统的现实选择[J]. 社会科学,2005,4.
[23] 刘延棠。国外成熟的应对危机决策[J].了望新闻周刊,2003,24.
[24] 柳云飞,周晓丽。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社科纵横,2007,7.
[25]卢锐,黄强。公共危机决策的影响因素与化解思路[J].党政干部论坛,2005,12.
[26] 沈荣华。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创新:中国面临的挑战、现状和选择[J].学习论坛,2006,22(1)。
[27] 王晓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与原则[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2)。
[28] 魏淑艳,刘振军。构建我国的危机决策和应急体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1)。
[29] 吴勇。浅析我国危机决策的现状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30] 徐程,林耀谦。危机决策,对我国政府决策系统的挑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5,4.
[3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3,4.
[32] 杨超。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J].求实,2004,12.
[33] 钟开斌。 认知_心理_官僚_组织与议程_政治--西方危机决策解释视角的构建与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
[34] 周学武。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方式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4,3.
[35] 丁建秋。危机管理与我国社会应急机制建设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
[36] 夏燕。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法学院,2006.
[37] 霍彦。大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研究生院,2004.
[38] 洪明。论我国应急法制中政府权力的行使[D].合肥:安徽大学,2004.
致 谢
谨在此对我尊敬的导师刘霞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本文是在刘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论文开题到最后定稿,她都给我做了重要的指导。她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她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作风,是我在以后工作中学习的榜样。刘教授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谨在此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二年多来对我的培养,感谢谆谆教诲的师长,感谢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本文评审和答辩的专家学者。
在论文研究期间,曾原、赵鑫等同学对我在论文中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文献,本文的完成离不开这些文献作者们开创性的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还要感谢静安区民防办公室、静安区民防通信站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感谢他们对我学业、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
在此,我要特别向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表示感谢,在论文研究过程中,他们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是他们的期盼和鼓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使我能够走出最为困难的论文开题阶段。
最后,向所有给予我指导、关心、帮助和支持的各位师长、同学、亲人和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