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基础
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其中"新型"和"融合"的概念,同时在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找到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支撑点,并对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城镇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是从英语 Urbanization 翻译过来的,也可译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我国学者在城市化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虽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城镇化是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变化。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升;二是经济的变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发生转变,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逐步超过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产业结构逐步发生转变;三是社会的变化。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四是文化的变化。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步被现代的城市文化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逐步发生转变。
综上所述,城镇化可以理解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和生活文化结构的变化过程。
2.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由于之前的城镇化模式过度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导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再加上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导致大量在城市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与市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和资源,严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就要纠正这种不公的局面,使农村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同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其次,新型城镇化是绿色的城镇化,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很多环境问题,雾霾、水污染已经司空见惯,2014 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规定,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应该坚持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协调好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新型城镇化是布局优化的城镇化,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侧重于强调大城市的发展,忽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则是强调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也更加重视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大来带动区域融合发展。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会不断地更新,但无论如何定义,其为改善农村人民生产状况、生活条件的目的是不会改变的。
3.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是一个内涵十分庞大的产业,关于服务业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仍有很大争议,特别是在对服务业的定量分析中,通常用对第三产业的研究来代替对服务业的研究。国家统计局在 2013 年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明确规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因此,本文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该规定同时也划定了三次产业的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看,所谓"融合",即"融"与"合"."融"可以理解为互相渗透,"合"可以理解为合二为一。这就区分了"融合"与"协调","融合"强调互相渗透而"协调"强调配合得当。对于"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而言,其本质区别就在于发展目标是否统一:就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而言,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不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目标的冲突,需要调和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冲突,在发展中相互配合;而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则不同,二者融合发展则具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发展。而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目标的统一就要求二者本身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二者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融合程度。
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城镇化过程之中,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目的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其融合程度不同,在分工程度极低的城镇化初期,二者的融合水平非常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分工的深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也逐渐增强。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则是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的基础上,加入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以及布局优化的理念,也就是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不单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发展,更要保证农民市民化以后相应社会待遇的提升以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口的融合,也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城市,成为市民,并投入到服务业领域的工作之中;二是城市功能的融合,即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基础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协调水平等的提升;三是生产结构的融合,即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并渗透到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1.人口融合。
克拉克在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劳动力在三大产业分布结构的演变,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移动到第二产业,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同时,库兹涅茨对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是在不断地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大致不变或者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克拉克和库兹涅兹都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逐步由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进行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农村劳动力逐步由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转移的过程。整体来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市民化水平逐渐提高,市民中的劳动力在服务部门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也就是人口融合程度逐步增强。
2.城市功能融合。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当一个人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便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民市民化,当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以后,相比农村生活,其生理需求得到较高程度满足,此时便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人身安全保障、工作安全保障和生活安全保障,具体来说,包括但不仅限于居民服务、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管理。
同时,这种安全需求还有两个层次:一是农民市民化以后获得安全保障;二是农民市民化以后获得相同待遇的安全保障,而这种相同待遇就是与市民共同分享城市所给予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同时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福利资源的分配,这些领域大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也就是说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城市功能不断的完善,即需要城市功能融合程度逐渐提升。
3.结构融合。
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也就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由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的变化过程。后工业社会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该理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前工业阶段,人类的生产能力较低,生产的主要目的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在工业社会阶段,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之前农业、手工业等较低生产率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这一阶段以理论知识为中轴,产品生产逐步被服务生产所替代,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服务型社会。
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过程的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本文借鉴罗斯托的产业部门变化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理论,将城镇化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农业核心)→城镇化中期阶段(工业核心)→城镇化后期阶段(服务业核心)。在城镇化的初期,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的发展,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经济部门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变为工业部门,工业的规模效应会极大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随着主导经济部门的转移,工业规模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城镇发展逐渐实现多元化。纵观整个城镇化发展历程,也可以看成服务业逐渐渗透并最终成为主导经济部门的过程,即结构融合由低到高的过程。
(三)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分析。
由于将城镇化发展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构融合也就是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所以本文以城镇化与服务业不同发展水平为主要依据,将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低度融合阶段、中度融合阶段和高度融合阶段。
低度融合阶段:这一阶段是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但这一阶段也正是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会吸引人口向城镇的不断积聚,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势必会导致分工程度的深化,制造业的分工深化、集群发展,提供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此时服务业开始发展,但工业仍是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不过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度不断上升,这一时期由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城市功能相当不完善。
中度融合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初期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镇化的发展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变快,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逐步超过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依旧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的,城市功能发展较为缓慢;当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时,就进入了中度融合的后期,此时,城镇化发展速度放缓,服务业的发展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并且城市功能也逐步完善,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对城市功能的完善上来。
高度融合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并且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城市功能已经比较完善,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创新的研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