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城镇化水平也实现了快速地提高。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与矛盾。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与矛盾更加的突出,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推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衰退、"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积累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调整,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也就迫切需要进行优化和升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粘合剂,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势必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协调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关系,对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发现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大量的困难和矛盾,因而,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有关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互动发展历史轨迹的总结和分析,探索其内在联系。为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找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服务业发展路径,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的分析,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微薄的贡献。
有助于更好地指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本项研究,转变很多区域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总效益的提升,引导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有利于发现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均衡、全面发展。
(三)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单向关系(城镇化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或者是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另一类是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城镇化发展与服务业发展互相促进)。
在单向关系研究方面,很多研究者把城镇化的发展作为服务业发展的解释变量,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估计得出城镇化发展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系数。Daniels(1993)通过对美国不同规模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得出城镇化的确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当地的服务业供求对于服务业发展有决定性影响。Miura 等(1997)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就业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并且城镇化的发展会有效的促进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升。雷钦礼(2006)通过对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 40 个国家的研究表明,服务业产出比重的变化具有"S"形特点,并且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逆三次函数关系。张自然(2008)通过对不同国家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发现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不同国家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皆为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俞国琴(2004)通过对不同时期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的发展将由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并且服务业会通过提高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加速城镇化的发展。
在双向关系研究方面,很多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或者是面板数据分析,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AR 模型以及联系方程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Tiffen(2003)通过对撒哈拉地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立三部门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服务业会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而快速发展,并且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劳动力的专业也有存进作用。魏勇(2013)通过对我国 1985-2011年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发展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非对称因果关系:城镇化发展不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而服务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张松林等(2010)通过对我国经济服务化与城镇化双重滞后现象的分析,发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交易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也就是农民工很难向完全分工的市民转变,以及制造企业的自我服务倾向限制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张利霞(2014)通过对 1978-2012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三者建立 VAR 模型分析,得出服务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比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更能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并且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不能有效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地相关关系。
Riddle(1989)通过分析 1977 年和 1985 年总共 81 个经济体(18 个工业经济体,18个中上收入经济体,28 个中低收入经济体和 17 个低收入经济体)的截面数据,得出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联系不显着的结论。袁红霞(2006)通过对我国中、东、西三个区域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分析,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不强,并将原因概括为体制原因、供给不足、政府投入过低等。
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城镇化与服务业二者互为彼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城镇化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比较有限。
Chang 等(2006)从服务业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农村和城市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刺激服务业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水平的提高。AuChun-Chung 等(2006)认为高水平的城镇化可以使服务业产生规模效应,并且人口的聚集也会是服务业需求多样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市场基础。葛宝琴(2010)认为服务业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关性强、融合力强的特性,使得服务业的聚集会对本地投资和就业机构产生影响,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莫雷蒂(2012)认为以金融、商业、教育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人力资本专业化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些产业更倾向于集中在城市,人力资本是连接城镇化和服务业的重要因素。Graham(2007)通过对英国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服务业更受易于城市化经济所产生的多样化活动。Murata(2002)通过研究城镇化与产业机构变动的关系发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向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并且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证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城镇化与服务业、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敏(2014)通过对我国 1990-2012 年地区层面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但服务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程度更大,并且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城镇化对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不足。
张勇等(2013)通过测算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得出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耦合互动状况整体不佳,并提出应该加强对城镇化与服务业聚集互动发展的战略认识,实施服务业倾斜的城镇化产业配套发展策略。易善策(2011)认为应该从完善互动机制和增强互动内生性两方面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实现健康的良性互动,并认为应该从推动技术进步和刺激国内需求两个方面增强互动内生性。高敏(2006)认为我国现在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关系正在逐渐改善,并且社会服务总供给不足是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建英(2002)通过对比分析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对用,认为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量的层次,也就是城镇化规模的扩大,而服务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在质的层次,也就是城镇层次、品位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的提升。都沁军(2005)认为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城镇人口的规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增大对服务业的需求,进而会加速服务业的发展。
虽然目前对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非常多,但对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大部分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中并没有给出"融合发展"的概念。其次,虽然很多文献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城镇化与服务业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且相关关系的计算数据主要使用城镇化率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通过对二者相关系数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城镇化与服务业存在的关系,但只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着力解决这个两个问题:一是对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给出明确概念,并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二是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进行评价。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城镇化和服务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础分析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发展的含义。其次,通过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然后构建一个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模型,对前文总结出的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进行验证,并分地区对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程度进行评价。然后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并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第二部分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新型城镇化和融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简单介绍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对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第三部分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城镇化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阶段。
第四部分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包括三方面:第一,构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模型。第二,对前文划分的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进行检验。第三,分地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人口融合、城市功能融合和结构融合三方面发现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
第六部分根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2.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在对城镇化服务业融合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并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实证方面,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960年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理论分析中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阶段进行检验;其次分地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指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并为今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论文创新点。
(1)提出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并对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
(2)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3)对我国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2.论文研究不足。
(1)由于缺乏对不同地区的实地调研,并受到评价指标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在选择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指标时,全部选择可以获得具体数据的客观评价指标,无法对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进行全面的评价。
(2)根据本文构建的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度评价模型所计算出的融合度只是一个相对融合度,只能用作横向或是纵向对比分析,不能作为衡量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水平的绝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