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钓鱼岛论文2000字范文(7)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26 共20607字
  郑海麟不仅否定把 “列姑射” 比定为 “钓鱼岛”,更是强调了史料甄别的重要性。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山海经》中的“列姑射”到底指向何处何物? 其实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除上述的“钓鱼岛说”外,更多的研究是注意到了它与《庄子·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主张先秦文献所载列姑射山,分布在多个空间方位。以此名相称之山,取其广大高耸之义。 作为山名,其具体含义经历了由虚入实的过程, 兼有专名和通称属性。二是如何看待《山海经》?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目前学界总的来说是偏向可取之态度。笔者对《山海经》没有任何研究,所以对鞠氏的观点不敢妄加评论。 但有一点拟呼应郑氏苛评, 那就是在研究钓鱼岛主权归属如此严正问题时, 对于远古时期的一些史料选用, 必须慎之又慎。从国际法角度认定领土主权的历史依据,也并非是越早越有利, 主要是看依据的准确性和具体性。 况且,中国存在大量可信、堪称世界最早的钓鱼岛文献记载,无需冒此学术之风险,以免得不偿失。

  二、“《隋书》说”

  《隋书·流求国》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帝遣武贲郎将陈棱、 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一些学者将文中提到的“高华屿”比定为如今的钓鱼岛,如刘江永认为“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早在公元 7 世纪成书的《隋书·流求国传》中,就记载有高华屿(即钓鱼岛)。 ”

  而施存龙也提出“其实,早在 1000 多年前,中国的正史上,已经提到中国的船到过钓鱼岛的历史地名。 (中略)《隋书》中的高华屿, 按明清航路指南书从福建往琉球航程正好对证上高英屿,亦即钓鱼岛。米庆余也将其比定为临近中国的钓鱼岛或钓鱼岛群岛中的一个。

  总之,附和者不在少数。也正因如此,有人主张当今钓鱼岛最高峰的“高华峰”一名也由此而来。但是,针对“高华屿亦即钓鱼岛”这种观点也有反论者, 如梁嘉彬认为高华屿实为今彭佳屿或附近一带。而张崇根认为高华屿在福建往台湾之间的澎湖列岛中,张氏的观点目前也得到了学界的较多认可。

  三、“宋元针本说”

  提到针本, 必定会联系到中华民族沿海先民的航海壮举。 素有“中华第一舟”之称的浙江萧山跨湖桥独木舟的发现表明,至迟在 8000 年前中国的沿海先民就在东海开始了航海活动。 在 2000 多年前秦汉时期的东海、南海,汉文史籍已有明确的海外航行记载,包括通往印度的远洋海路航线。 中国更发明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导航, 极富突破性之贡献。 在北宋已有使用罗盘航行的多种记载,元代出现最早用干支表示航向、指引航海的文献。 及至明清时代,更产生大量用罗盘导向的水路簿、更路簿。

  古代中国航海的记载,所谓“舟子相传的秘本”,后称“针本”,伴随航海活动而产生,并世代相传。 迄今所见,这类留传下来的航海记录以明代为最早,之前的都已散佚不存。钓鱼岛正处福建通往琉球群岛的要道之上,乃是航线的重要坐标。 民间航海针本,也就是民间航海实践形成的文本, 构成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领土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史料。

  而明初中琉航道的开通之日, 也就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民间命名为国家所确认、 得到正名之时。因此,我国记载钓鱼岛的最早文献极有可能出现在这些水路簿、更路簿中。以研究中外关系史见长的万明认为, 中国航海人最先发现并作为海上航行标识予以命名和利用钓鱼岛的历史,最早或可上推至“针本”出现的源头, 即北宋年间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的 11-12世纪。辑基于此,甚至有人认为从宋元开始,澎湖、台湾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正式隶属泉州管辖。朱巍也撰文指出,既然泉州府与仅限于三十六岛的琉球接界,中间没有任何地理阻隔,说明北宋时泉州的行政区划包括了琉球三十六岛以西澎湖、台湾及钓鱼岛列屿的所有领土。

  倪屹、李宗勋等人也赞同朱巍的观点而在相关文章中直接引用。鉴于此,上述万明等人的推论有其合理性,只是还得用物证来进一步确定。

  四、“《顺风相送》说”

  所谓《顺风相送》,亦即原藏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的“海道针经(甲)顺风相送”一书,因封面旧题有“顺风相送”四字,所以被取为书名,引用至今。 原书作者不详,1935 年由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向达抄录回国,后于 1961 年在北京与佚名《指南正法》合刊为《两种海道针经》。

  书中与钓鱼岛直接相关的记载见 “福建往琉球”针路: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丘。 用甲寅并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头。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 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 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 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 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 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 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因原书佚名,成书时间也不明确,因而学界做了很多探讨。 尤其是对成书时间的研究,结论可谓眼花缭乱。

  (一)作者

  关于《顺风相送》的作者,迄今为止,主要有“吴朴说”和“尹绶说”两种。陈佳荣通过考证认为,《顺风相送》与《东西洋考》﹑《东西洋图》均为明代漳人之作。 其初编本系漳州诏安人吴朴于嘉靖十六年(1537 年)所撰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该书参考了永乐十九年(1421 年)始编的《郑和航海图》(即永乐十九年而非永乐元年始绘的“山为微簿”,亦即“微型岛屿簿”)。 吴朴(约 1500-1570),福建漳州诏安人氏,字子华,又字华甫,初名雹,补邑诸生后更名朴。 曾从征安南,归后被诬陷狱。 着有《龙飞纪略》、《医齿问难》﹑《乐器》﹑《渡海方程》﹑《九边图本》、《皇明大记》诸书。 更详生平,可参见康熙十六年纂修的《诏安县志》。

  而张荣、 刘义杰在相关文章中研究指出,《顺风相送》 的成书时间可推断为十六世纪中叶的隆庆至万历初这段时间。 由于诸多明清针路簿都认为其底本源于明永乐元年的某种海道针经, 从仅见文献考察, 很可能这个永乐元年海道针经的作者之一是出使真腊的尹绶, 只有他回国时绘制了海道针经,得到皇帝的赞赏。 此后,不管是郑和还是其他人, 他们出航时应该都参考过尹绶编绘的海道针经,在此基础上,历代的火长们经过不断更新和校正,形成了各自的针路簿。

  关于尹绶,《江南通志》 卷一百四十九作如是说明:“尹绶,字廷章,定远人。 洪武丙子乡荐,任御史,举刺无所顾忌。 永乐初,使海外归,历数万里山川、岛屿,悉绘图以献。 ”目前以上两种观点各执己见, 孰是孰非或两者皆非,期待更多研究来证实。

  (二)成书时间

  关于《顺风相送》的成书时间,向达认为很可能成于十六世纪, 由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师带到欧洲,又辗转以入于牛津。目前来看,向达的观点只是一说而已。 由于原书类似序文的最后一段起首有“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累次较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一本山为微簿。 ”字样,“永乐元年(1403 年)”遂被认定为该书的实际成书时间,大多学者也撰文呼应,成为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

  关键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 在 2012 年 9 月 25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下简称《钓鱼岛白皮书》)中,也援引此观点: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钓鱼岛又称钓鱼屿、 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 1403 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 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