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及反思

时间:2017-03-13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5721字
  第四章 学前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及反思
  
  在本论文第三章中,我们着重对学前音乐教育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讨论,对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生通过四个模块学习前后,在音乐素养与技能、人文知识、交往与合作以及情感培养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进行了比较。通过教学实践证实,现代教育哲学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章将集中讨论学前音乐教学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不足与反思。
  
  一、学前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和引领下,学前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核心辐射的艺术课程,能够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新近的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领悟,取而代之的是智慧的点燃,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积极思考和不断顿悟的过程。
  
  Pianta 设计了一个课堂互动的类概念框架(见图 4-1),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现代教育哲学视阈下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音乐教学对我国儿童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特殊之处表现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艺术才能;但是,当艺术教育与升学教育发生冲突或矛盾时(主要表现为是花时间练习音乐技能还是花时间做升学考试练习),多数家长会认为先提高升学成绩后再考虑艺术教育。因此,造成音乐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比较“尴尬”的地位。然而,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升学压力毕竟很小,音乐技能甚至可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因此,林春菲提出:当今社会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家长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未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铃木教学法等音乐教学体系目前在国外学前音乐教育中已广泛使用。虽然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存在师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应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努力寻找和探索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之路[140].
  
  管建华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贯穿了整个音乐教学领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41]:
  
  1、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有:音韵美;曲调美;立意美;伴奏美;情境美;配器美。
  
  2、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有:形象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
  
  3、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主要有: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
  
  4、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环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良好、优美的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2)听觉环境的和视觉环境的和谐,对于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前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守以上四个音乐教育哲学原则。未来的学前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应在其指导下,不断发展,并创新更符合儿童身心特征的教学法。
  
  二、“乐学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不足与反思
  
  现代教育哲学也在不断反思现行教育模式的发展和不足。潘希武认为,现代教育哲学从三个方面完全背离了古典自由教育:
  
  1、现代教育哲学更关注个体正常、正当的生活,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问;2、现代教育哲学更加强调教育的公共性、政治性,使个体忘掉了自己的真正本性或存在。
  
  3、现代教育哲学看到了片面追求教育功利性所带来的危害,意识到盲目追求技术进步有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分裂。
  
  因此,现代教育哲学将探究人的完整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目的和方向。现代教育将教育的公共目的与对个体幸福的关切混淆起来,可能会表现出以公共目的之名掩盖个体幸福的情况。同时,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可能会使面向更好生活的教育改革路径被湮没。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追问,重建我们的教育哲学,从而帮助我们实现人的更好的发展。
  
  张济洲提出,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可以归属于三种最基本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自然成熟模式、行为环境模式和认知相互作用模式。这三种课程模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是完全对立,且各具优势。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模式互相取长补短,逐步走向融合。
  
  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深刻体会到现代教育哲学理念对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作用,更认识到“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许多不足之处。反思“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前音乐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不足。
  
  (一)ICT 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更为紧密地整合,逐步形成了教学过程的多元化。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通信和技术英文的缩写,它是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
  
  艺术教育应该以艺术实践作为教学媒介,在此基础上,有规律、有秩序地培养个体的艺术技能与艺术境界。
  
  艺术教育应当是既自由、有序同时又规范的教育,而不应该是约束的、管理的教育。ICT 技术的使用可以使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更大、更强的优势,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学科的专业优势。
  
  ICT 技术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汇集在一起。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ICT 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ICT 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以图像和动画来呈现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简洁、优美的动画设计能够成为教学信息的高效的提示手段;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还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学生的学习节奏。ICT 技术与高效、完整的艺术教育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2)能够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现象理解和解释的能力;(3)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艺术技能、态度和价值观;(4)它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具有整合学校各研究学科的优势;(5)能够更好地分配艺术教育时间;(6)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愉快,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7)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之间沟通;(8)它能够使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机会。
  
  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ICT 技术虽然得到了部分的使用和体现,但是还远远达不到 ICT 技术在艺术教育中应起的作用和要求,这是类似“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应当注重的地方。
  
  (二)互联网+的广泛介入和应用
  
  互联网对于人类的现代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几乎涵盖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是在全面整合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达成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相互补充,实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型行业格局。2015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并阐述了“互联网+”的行动规划,以“互联网+”促成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和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新的行业生态。
  
  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互联网+”将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音乐教育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
  
  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上,2015 年 10 月,笔者作为负责人,以项目“三只羊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参加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陕西赛区银奖。“三只羊音乐教育培训中心” 是以现代教育哲学为指导,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音乐基础教育科学地分为五个模块--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乐器演奏、音乐游戏创编,模块之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成。通过此教学法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各感官,让其更全面的去感受、理解、表达音乐。
  
  “三只羊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依靠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互联网上进行教学和招生宣传。实现“‘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的音乐教学新模式。
  
  “三只羊音乐教育培训中心”是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它针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结合我国的本土音乐,开设一系列的音乐综合教学法课程,主要教学对象为音乐初学者,年龄在 3-12岁。
  
  与传统音乐教学创业模式相比较,以“互联网+”创业模式为特征的“三只羊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具有更大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场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全球性(传播范围最广)、全天候(保留时间长)、全面性(信息数据庞大)、全方位(开放性强)、全动态(交互性沟通性强)、最经济(成本低、效率高)、全效应(品牌形象)等优势,获取的社会影响力和整体收入都会成倍增长。
  
  (三)主题教学
  
  哈纳 (L. A. Hanna)较早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概念。他认为,主题教学是聚焦于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研究而展开的有预定目的的教育教学,这种教育教学的课题常常是一个横断各学科且关注个体的社会需求。
  
  甘伯格(R. Camberg)和欧雷姆 (J. Altheim)等以“整合课程”和“学生中心”为理论基础,对主题教学重新定义为,主题教学是一种通过广泛的以某一主题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不以某一单独学科领域来探究的教学模式。
  
  对于主题教学的分类方式,国内学者各有见解。部分学者建议可以依据主题扩展的广度和深度将主题教学分为主题单元和主题课程;有学者建议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将主题教学分为以以学生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也有学者建议可以依据学科的整合程度将主题教学分为“单学科--主题”的主题教学、“多学科--主题”的主题教学以及“跨学科--主题”的主题教学。
  
  从现代教育哲学观点出发,笔者比较赞同将主题教学分为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观点。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替换为以儿童为中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等现实情况,或以社会为中心、或以儿童为中心、或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三个中心的转换完全由主题的变化所决定。在“乐学儿童音乐教育”中,主题教学的概念在许多方面得以展现。
  
  如各个模块本身就是一个个“主题”,这些“主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或者整合,促进儿童的音乐学习。举例如下:
  
  1、以社会为中心
  
  “乐学儿童音乐教育”关注儿童音乐素养与技能、人文知识、交往与合作、情感培养等方面的提高。其中,交往与合作、情感培养更倾向于以社会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交往与合作方面,通过“童谣”模块的学习,儿童在“童谣”模块注重倾听同伴的朗诵,关注他人情感表现。寻求在节奏、音量、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合作,与他人交往;在“歌唱与合唱”模块,能够自然而然的去倾听和关注其他声部,并且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与其他声部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并通过合唱活动,更好的与同伴合作、交往;在“音乐与动作”模块,能观察他人,对不断变化的音乐环境以及自身所处环境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注重与他人合作基础上的音乐动作的整体性;“音乐游戏创编”模块,有利于形成儿童的领导意识、合作精神,促进儿童积极的人际交往。
  
  情感培养方面,儿童在“童谣”模块,用具有音乐专业化的表现方法抒发童谣本身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通过“歌唱与合唱”模块的学习,儿童之间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友谊,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与动作”模块学习,消除了儿童在身体与大脑、情感与表情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肌肉不同水平的紧张和放松能够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来展现自己的情感;通过“音乐游戏创编”活动,儿童能够大大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2、以儿童为中心
  
  “乐学儿童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与技能、人文知识、交往与合作、情感培养等方面关注的焦点都是以儿童为中心。其中,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儿童的人文知识,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童谣”模块,可以更深刻地挖掘出儿童对于童谣的理解力;通过“歌唱与合唱”模块的学习,儿童对歌曲的文化特征、历史背景、表达内容以及地域特征有较强的理解和辨识能力;在“音乐与动作”模块,按照音乐旋律的发展,儿童能够用更具审美的体态律动来表现乐曲的内容和特征,如文化性特征、地域特征等;通过“音乐游戏创编”模块的学习,儿童能够将创造性的音乐即兴创编活动与当地人文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如运用当地方言、舞蹈等。
  
  3、以学科为中心
  
  “乐学儿童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与技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通过“童谣”模块的学习,语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并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抒发和表达其情感,为旋律感的培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加入声势,并根据童谣情节创编声势;通过“歌唱与合唱”模块学习,在理解了歌曲体裁、风格、演唱方法等的基础上,能够对歌曲进行较好的表演。具备了美好的音质、优秀的音准、灵活的咬字技巧、多声部和声辨别能力等;在“音乐与动作”模块,通过调动走、跑、跳的姿势和动作,表现出儿童能够对音乐的速度、时值和重音做出适当的反应。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间的交互作用得到均衡发展,身体运动迅速而准确,能够执行大脑给出的指令;“音乐游戏创编”模块,通过对“童谣”、“歌唱与合唱”、“音乐与动作”等模块综合运用,能够依据音乐提供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声势、律动、歌唱等表演,能够完成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即兴创编活动。
  
  (四)关注特殊儿童艺术教育
  
  2012 年 9 月至今,笔者导师团队以西安市启智学校作为音乐教学实践单位,进行了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实践。西安市启智学校是 2008 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所面向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笔者导师团队选择了自闭症与唐氏综合症儿童作为重点教学对象,将“乐学儿童音乐教育”取得的一些音乐教育经验和方法应用于该校部分学生,边教学边对现行各种音乐教学法进行筛选、改编与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8 年,由西安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面向智力障儿童的西安市启智学校成立。在此之前,据陕西省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推算,西安市的适龄智力障碍少年儿童约有5100 人……在西安市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学生有 600 余人,在聋哑学校等 6 所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有 100 余人,6 个民办学前智障教育康复机构中有学生 200 余人,还有大约 80%左右的适龄智力障碍儿童尚无法就学。“至今为止,智力障儿童的数量仍逐渐递增。
  
  西安市启智学校建成后,使部分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然而,由于占地面积与师资力量的局限,西安市启智学校只能招收 200 余名智力障碍儿童,其招生数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量。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