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音乐与动作在樂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3 共2158字
  第三节 模块三 音乐与动作
  
  音乐与动作的核心内容来自于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念。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感的训练应该涉及到两个部分: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运用在即兴演奏或音乐创作中;二是表演技能的学习,主要包括律动、舞蹈等方面的学习。
  
  一、音乐与动作的概念
  
  音乐与动作是以身体运动来感知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将身体看是最重要的教学媒体,身体就是“乐器”.达尔克罗兹所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些方法在亚洲叫做“达尔克罗兹-韵律论(Dalcroze-Rhythmics)”,在欧洲被称为“律动(Le Rythme)”,在英国和北美被称为“体态律动(Eurhythmics)”.
  
  通过“音乐与动作”课程的学习,可以减少现有学前音乐教学中过度理论化的倾向。
  
  “音乐与动作”课程倡导快乐的音乐学习--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音乐可以通过身体运动来表达,在表达过程中,促进个体与外界交流,完善人格。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灌输音乐本体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多感官的、自由的教学氛围。“音乐与动作”课程在注重身体对音乐反应外在表现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内心音乐的培养。内心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内心听觉、内心声觉、内心视觉、内心动觉、内心触觉等。内心音乐是“音乐与动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内心音乐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不依赖外界音乐的条件下,训练丰富的音乐联觉。内心音乐的培养可以通过默唱、默舞、体态律动等教学活动完成。
  
  “音乐与动作”课程将听觉和运动觉联系起来。通过音乐引发动作,动作能够激发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和动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指令经由神经系统返回到肢体。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对音乐的动作表达和大脑对音乐的内部反应同时得到了发展。图 3-1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和总结:
  
  二、音乐与动作的特征
  
  (一)人体即乐器
  
  在“音乐与动作”课程中,注重发展个体感受力、敏感性、音乐和情感等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来表达音乐,将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化为与音乐表达相对应的部分。在运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能通过肌肉不同水平的紧张和放松,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达尔克罗兹将肢体动作和音乐听觉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用身体去感受和表达音乐,并作出即兴反应。“音乐与动作”课程通过“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来发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在音乐中,节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聆听节奏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外化为他们肢体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但获得了音乐感,同时增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观察与反应能力。
  
  达尔克罗兹将人体作为乐器源于他对音乐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的基础性联系的总结。如图 3-2 所示。
  
  (二)音乐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与动作课程中,音乐的一些元素(如音高、音色、响度、节奏、时值、旋律等)可以通过个体的动作加以表达,即音乐元素与肢体动作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如表 3-4 所示:陈蓉对音乐与动作的空间关系做了更为详细的整理,如表 3-5 所示。
  
  三、音乐与动作在乐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大多数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乐器演奏技术较为出色,但多数学生却不能很好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感觉是否敏锐主要取决于身体的感觉是否敏锐。
  
  “乐学”课程试图使音乐渗透到儿童身体中的每一个部位,从而感受表达音乐的作用。
  
  课例 1:
  
  “乐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动作”这一模块主要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理念。本节课,通过身体动作(走步)来感受恒拍。
  
  1、感受恒拍(见图 3-3)小朋友们,大家仔细回想一下钟表摆动的频率、秒针滴答的声音(见图 3-4),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恒定不变的在走动呢?
  
  2、感受 3/4 拍(见图 3-5)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哦,看看这些音响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听出来:强、弱、弱的拍感)?(见图 3-6)。
  
  课例 2:
  
  在模块二中,儿童学习了歌曲《排排坐吃果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儿童进行“音乐与动作”模块教学(见谱例 3-7)。
  
  该作品(谱例 3-7)是在模块二“歌唱与合唱”(谱例 3-4:歌曲《排排坐吃果果》
  
  五线谱)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加入“念唱”以及“声势”两个部分。
  
  “念唱”部分是在模块一“童谣”的基础上衍生而出。该念词用陕西方言念出。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听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并有一定的音乐性,对于儿童旋律感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作用。
  
  “声势”部分的加入有助于稳定整个作品的节拍速度。儿童在歌唱初期会出现节奏不稳定、忽快忽慢的演唱状态,该作品“声势”部分的加入,相对于歌曲欢快活泼旋律来讲,起到了稳定节拍的作用。
  
  课例 2:
  
  在模块一、模块二中,儿童分别学习了童谣《风筝飘》和歌曲《风筝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儿童进行“音乐与动作”模块教学(见谱例 3-8)。
  
  该作品(谱例 3-8)是在模块二“歌唱与合唱”(谱例 3-6:歌曲《风筝飘》五线谱)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加入“声势”教学部分。
  
  《风筝飘》的“声势”部分是笔者依据其旋律进行创编的。笔者用拍手的声势(两只手掌拍击后向反方向无限延伸的感觉)表达作品中所有的二分音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用丝绸(向上扔)、碰铃等看得见、听得到的道具来表述 2/4 拍的时间、空间感。
  
  四、音乐与动作模块学习前后对比
  
  经过音乐与动作模块的学习,儿童在音乐素养与技能、人文知识、交往与合作、情感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 3-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