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论文范文10篇(8)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1 共54121字
  较早关注此领域的学者李星指出“作家的创作个性、气质、心理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26].而后魏春亮在《论路遥的内心焦虑对其创作的影响》[27]中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文本,结合路遥本人的底层出身和童年的贫困屈辱经历,认为独特的过渡型文化心理造成路遥自我实现的焦虑和现代化的焦虑,进而影响作家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在修辞和内容上的选择。齐璠[28]则从整部作品的宏大叙事中感悟路遥的苦难意识,认为路遥的苦难意识并不在于写人的颓唐,也不停留在渲染人内心黑暗的一面,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和失衡,进而产生追求平衡与超越的反差和张力。这种苦难意识是对人生困难的认知,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这正是激发路遥创作欲望的内在动力。学者李莉[29]也在其文章中就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的起源、书写手法的选择、结构安排、情感体验做了详尽的概述。
  
  ( 三) 作品的接受状况研究。
  
  作为现实主义的“长销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直以来广受读者欢迎,而学术界始终没有给予其明确的肯定,大众群体、学术界贬褒不一,形成了“研究者和文学史所代表的学术界和读者大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30]现象。
  
  贺仲明就这一现象做出评述,认为《平凡的世界》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以及作家融入在作品中强烈而真诚的爱心是其备受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而学术界对该作品之“冷漠”态度暴露了当代文学评论界评价观念上的一些偏颇: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对普通人的巨大关怀反映了当前文学缺少激情、淡漠现实的状态,存在极端与盲目排斥现实主义之倾向。胡文生,石兴泽在《〈平凡的世界〉“两极阅读”引发的思考》[31]中指出受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带有现代主义色彩之创作潮流席卷当时文坛,“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分别以放弃“塑造经典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原则和突出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宏大叙事、集体意识和理想人物塑造的反叛为方式改革经典现实主义的创作形式,而路遥在这部作品里却自觉地与现代主义保持距离,与潮流对抗。另外,当代文学史写作是由学院派学者主导的、具有精英文化性质的、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学术性写作,这种创作模式同样也是《平凡的世界》被学术界忽略的原因之一。宋温馨在硕士论文《〈平凡的世界〉: 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32]中以大众阅读接受为切入点,就作品的大众接受情况和学院派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辩证地阐述该部作品作为大众“经典”值得肯定的艺术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
  
  ( 四) 作品的现实意义及局限研究。
  
  《平凡的世界》当属现实主义的“长销书”,一直以来都备受读者青睐,而近期同名改编电视剧的热播再次掀起作品热,许多读者热切地、投入地重读此书,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作品对当下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并指出作者叙述的缺憾与不足。此部分的研究文献有 35 篇,在所有文献中占 10%,仅次于作品本体研究和作家的创作情怀及心路历程研究。刘保庆[33]以《平凡的世界》的现实接受为例探讨当下文学教育中“文学阅读”的发展思路,针对当下“内卷化”的困境,大学文学教育应立足于文学阅读独特的感性阅读过程实现文学的“超越性想象”和“生产性”的再次“现实化”,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改造能动性。张旭东[34]则指出,《平凡的世界》底层叙事和成长叙事交叉的叙事模式暴露出的叙事裂隙实际上正是作家个人对底层的“想象”和“现实”之间自然存在的差距所致,虚构叙事经验的缺失形成作品中成长叙事远居于底层叙事之上的局面,作品人物的话语权都被作者占据,文本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
  
  二、《平凡的世界》研究的特点。
  
  由上述文献看来,作品《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当然也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进展。但我们也发现对该作品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1. 研究面较为广泛。
  
  中国学术期刊上就作品《平凡的世界》展开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该现实主义文本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因素、作品的语言特色、作家路遥的创作情怀和心路历程、作品的接受状况、作品的现实意义及局限等各个方面,兼顾文本内外。早期研究多限于从文学或文艺学角度对文本内部的人物形象、作品悲剧主题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开展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作品关涉到的社会文化及创作心理因素,如前文提到胡海娟归纳整理《平凡的世界》中的民俗词汇并解读其背后积淀的陕北民俗文化,魏春亮关注路遥独特的过渡型文化心理对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将《平凡的世界》和西方文学作品放在一起,研究视域由封闭转入开放,研究格局同样由单一发展为多元。
  
  2. 文学和语言学角度研究的不平衡性。
  
  综观前人对作品《平凡的世界》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展开论析的成果较少,相反却有大批学者立足于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悲剧主题,对《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明显呈现出文学和语言学角度的两极分化。作为一部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文学领域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这也引导学者们首先聚焦于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而忽略了作品在语言学领域所拥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从而形成了文学和语言学角度研究的不平衡现状。
  
  三、《平凡的世界》今后研究的路向。
  
  尽管对《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果很丰富,研究面也较为广泛,但就其研究质量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有较大研究空间。
  
  1.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创新意识。
  
  《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存在着部分研究过分集中于某一方面的现象。如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偏重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孙氏兄弟和田润叶、田晓霞等,而较少关注次要人物或消极人物,目前只见三篇分析王满银和孙玉亭形象的文献。而且研究者大多都在炒冷饭,不断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创新性不足,如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路遥的苦难意识、《平凡的世界》的悲剧爱情的研究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鉴此,后续对《平凡的世界》开展研究应避开前人已经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领域,尝试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或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
  
  2. 加强语言学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的阅读与梳理,我们发现学界多集中于文学、文艺学或叙事学等角度对作品《平凡的世界》展开研究,而结合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作品价值的仅有 16 篇,研究向度明显偏失。作为文本和读者形成共鸣的重要中介,语言运用在作品中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长篇叙事小说,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在选词炼句方面也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未来学界应多关注作品的语言应用研究,可以结合修辞学、语用学、语法学、词汇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对作品展开研究,全面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3. 提升作品研究的系统性,注重研究深度。
  
  综观《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大部分研究主要侧重于文本内某一方面大谈特谈,采用的多是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如对主要人物形象、个别悲剧爱情原因的分析,缺少对作品《平凡的世界》的宏观把握和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深度相对较浅。例如,虽然已经有学者就《平凡的世界》来分析作家路遥的苦难意识和悲剧创作情怀,但整体上来看,这方面研究也多停留在作家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层面上,较少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因此总体上显得势单力薄,还有待拓宽和发展。
  
  四、结语。
  
  从上述文献来看,作品《平凡的世界》在学界仍然备受瞩目,新世纪对该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角度相对广泛,研究内容涉及作品本体、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的接受状况等方面,但仍有诸多有待深入和完善的突破点。因此,未来对《平凡的世界》的研究应更多地集中于前人较少关注的角度或领域,如对作品中的次要人物进行多角度分析,尝试挖掘更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增强创新意识。尤其是作品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可以运用统计分析、语料库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修辞学、语用学等角度展开综合分析,积极改变作品《平凡的世界》研究向度偏重于文学、文艺学的现状。可见,《平凡的世界》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期待国内外研究者们在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多角度地探究文本价值,使作品《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迈向新领域,更加成熟、深入和开放。
  
  【参考文献】
  
  [1]许云生。《平凡的世界》的人物造型[J]. 湖州师专学报,1994,02: 39 -44.  
  [2]王海。 现实主义精神的观照──论《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把握[J].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01: 39 - 43.  
  [3]刘海燕,润叶。 依旧传统的中国女性---《平凡的世界》人物浅析[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02:84 - 85.  
  [4]丁红梅,王圣。 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 淄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01: 48 -50.  
  [5]贺智利,徐彤。 王满银论[J]. 榆林学院学报,2005,02: 55 - 58.  
  [6]占龙。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玉亭的形象[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94 -96.  
  [7]王洛志。 艰难的超越---略论高加林与孙少平的人生之路[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1:81 - 84.  
  [8]刘颖。 于连和孙少平差异性比较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97 -98.  
  [9]张娜。 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J]. 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2007,04: 168. 
  [10]王正。 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J]. 浙江社会科学,2010,06: 93 -97,128.  
  [11]梁建。 路遥笔下孙氏四兄弟姐妹婚恋观的发展[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 97 -98.  
  [12]孔德超。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爱情故事的悲剧性成因[J]. 文学界: 理论版,2013,01: 31 - 32.  
  [13]郭嘉兴。 现实主义的悲剧---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情结[J]. 改革与开放,2010,18: 183- 184.  
  [14]李蕾。 人性的悲剧美,悲剧的人性美---解读《平凡的世界》的美学价值[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47 -49.  
  [15]宋西顺。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简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64 -68.  
  [16]王永军。“城乡交叉地带”爱情悲剧的个性解决---《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解读[J]. 咸宁学院学报,2008,02: 69 -70.  
  [17]徐方方。 乡土书写的衍变和乡民命运的浮沉[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1.  
  [18]刘丽丽。 现代文明的渴望和传统乡土的眷顾[D].海南: 海南大学,2014.  
  [19]李妍。《平凡的世界》的词语重叠现象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08.  
  [20]胡海娟。《平凡的世界》中民俗词汇的文化解读[D]. 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1]朱希芳。《平凡的世界》中“光”的语义韵和类连接研究[J].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3,09: 127- 129.  
  [22]干与。 灰色的困惑---《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原型分析及其它[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9,01: 41 - 48. 
  [24]宗元。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结构艺术[J]. 名作欣赏,1994,04: 29 -35.  
  [25]杨元章。《平凡的世界》叙事时间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6]李星。 无法回避的选择一一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J]. 花城,1987,03: 114 -120.  
  [27]魏春亮。 论路遥的内心焦虑对其创作的影响[D].江苏: 南京大学,2013.  
  [28]齐璠。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D]. 吉林: 吉林大学,2008.  
  [29]李莉。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心理动因、历程和情感体验[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05: 82 - 84.  
  [30]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J]. 文艺争鸣,2005,04: 115 -118. 
  [31]胡文生,石兴泽。《平凡的世界》“两极阅读”引发的思考[J]. 三峡论坛: 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04: 96 - 102.  
  [32]宋温馨。《平凡的世界》: 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14.  
  [33]刘保庆。 从路遥《平凡的世界》看当下的文学教育[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1: 127- 131. 
  [34]张旭东。 成长的诱惑与写作的溃败---论《平凡的世界》的叙事裂隙及其后果[J]. 当代小说: 下半月,2009,06: 16 -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