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论文范文10篇(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1 共54121字
路遥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农民”作家,出于对这一身份的体认,路遥在创作中也特别强调写作所具有的“体力劳动”的性质,他认为: “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7]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定位,他在创作中时刻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去体验书中人物的真实生活,也正是这样,才让读者对他的作品中那些场景、细节如临其境,感到作品中人物的人生经历、感情生活等就好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路遥不仅仅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姿态,而且也有自己“读者至上”的写作策略。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 “在当前各种文学思潮文派日新月异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是否还能用类似《人生》式的已被宣布过时的创作手法来完成这部作品呢?”[7]路遥敏锐地意识到了当时的文学外部环境对于自己这种“过时”的创作手法并不认可,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巨着”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他为什么还坚持使用了这种“不讨好”的创作方法呢? 这便是由于路遥一直坚持的创作观念: “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非甲必乙的格局中,你偏是丙或丁,你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7]路遥这种“读者至上”的创作策略、创作观念是他一直坚定奉行的,而其作品后来在读者与文学史叙述中的不同遭遇也证明了他的写作策略的奏效。但是,一个作家所设定的接受对象只是读者,认为只要读者接受就可以了,而不顾及文学界、评论界的声音,这似乎也是不妥的。一部作品能不能被视为“经典”,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更在于能否得到“公器”代表们的认可。特别是教育机构的认可,文学史教材直接面对高等院校的学生。作家作品的流传仅依靠读者之间的相互推荐,而不借助文学史的叙述和宣传,迟早会被人们遗忘的。路遥的这种写作策略与文学观念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 二) 作品自身的局限性。
《平凡的世界》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主要是由于作品给他们所带来的精神力量。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孙少平、孙少安那种不屈不挠、坚韧的人格精神所震撼,为他们奋斗的一生所鼓舞,为他们坎坷的一生所感动,他们带给了读者面对生活挫折、苦难的勇气,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理想、坚持不懈的拼搏。但是作品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审美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内容是比较老套陈旧的,尤其是人物的命运和男女爱情描写,内容带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主义色彩,比如“英雄和美人”“逢凶化吉”以及大团圆的结局。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缺乏全面性。《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不外乎孙少平、孙少安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在作品中除去物质贫困之外,似乎再没有不足了。他们面对生活、面对挫折、面对爱情时的各种做法都让读者为之动容,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实在很容易让人想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8]111 -112这句话来,因为人物太过于完美,就显得不那么真实。毕竟人是复杂的动物,这种过于单纯的人物刻画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作品艺术性,显露出作家还欠缺深入、全面地刻画出丰富人物内涵的能力。此外,虽然《平凡的世界》的情节也很跌宕起伏,但是整体来看,它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运拷问,故事的所有发展都是在读者的意料之中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始终都处于被满足的状态,仅仅使人能够产生短暂的感动与震撼,“缺乏对现实冷峻的审视,不具备真正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9].而且,作者在作品中以评论家口吻进行议论,或者作为一个道德家身份向读者传达一些人生的看法,也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准。
结语。
综上所述,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的确存在被文学史“遮蔽”的现象,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复杂原因也并不是区区几千字就可以探讨清楚的。我们必须承认,在文学史的写作中的确存在一种“遮蔽机制”,且文学史的遮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以路遥这一个案来说,这种遮蔽不单单是对路遥这一个体或他的这部作品的否定,也是对“沉默的大多数”---读者的否定。无论是路遥个人的人生经历还是其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感动与激励,都使他有资格被写入文学史中,让人们去更多地了解这位作家。学者张学正认为:“所谓定位,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作家进行随意的吹捧或贬低,而是根据已存在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界、社会上产生的影响的客观事实,对他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一种科学的文字表述; 或者说,定位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作家作品的文学史实对作家的一种命名。”[10]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文学史叙述。
参考文献:
[1] 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等。 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写作:对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的阅读与比较[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 49.
[2] 刘光能。 文学公器与文学诠释: 法国近百年之变动与互动举要[J]. 外国文学评论,1994( 2) : 62 -63.
[3] 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 文学评论,2002( 3) : 28.
[4] 王彬彬。 被遮蔽的与被误解的: 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J]. 小说评论,2004( 4) : 94.
[5]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 上海: 三联书店,1984.
[6] 周昌义。 记得当年毁路遥[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 6) : 51.
[7]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8]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 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J]. 文艺争鸣,2005( 4) : 118.
[10]张学正。 说不尽的孙犁: 孙犁研究的回顾与期待[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 4) : 52.
相关标签: